“最美”人物形像特征探析

2014-03-07 05:09聂颖杰,张学敏
今传媒 2014年3期
关键词:拟态环境最美

聂颖杰,张学敏

摘 要:在百度新闻搜索栏中打出“最美”二字,除了最美大牌女艺人、最美实习女主播这样的娱乐新闻外,我们仍然还可以看到曾经以及继续“最美”的那些人物形象,“最美妈妈吴菊萍出了第一本新书”、“最美洗脚妹的三个梦”等等。“最美中国女记者”、“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孕妇”、“最美乞丐”等这样的组合,看似一个全新的代名词向我们呈现的却是一个我们完全不感到陌生的形象,即学雷锋形象。

关键词:最美;媒介奇观;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33-02

一、引 言

“最美xx”一词最早形容做好事的普通人。在2006年7月,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在采访落水少女的报到现场,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给落水少女做人工呼吸。曹爱文现场抢救的照片被传到网上,网友称曹爱文是“中国最美的女记者”。此后,“最美xx”的新闻陆续出现,甚至开始泛滥,“最美”成了一个万能标签。

在“最美xx”充斥我们的眼球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媒体报道中“最美xx”是如何被建构的?“最美xx”在媒体中的形象就是他们的真实面貌吗?“最美xx”是否有被乱贴标签之嫌呢?“最美xx”在经历了几年的肆虐之后是否变了味?在报道“最美xx”的过程中,为什么有些“最美xx”昙花一现?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样本来自于新浪网的新闻频道,首先,新浪是全国代表性门户网站;其次,新浪新闻绝大部分从报纸转载而来,少量来自于新浪新闻频道的原创,因此选取新浪新闻频道作为样本既包含了网络媒体,又不遗漏纸质媒体,故具有全面性。此外在本次新闻样本的抽取中,排除了重复的新闻、视频新闻和图片新闻、娱乐新闻。

三、研究发现和分析

1.每年新闻报道数量的分析

由表1可知,从2006年到2013年,对“最美”人物的报道是逐年递增的,而且在2008年和2012年是最美人物报道数量的激增点。2006年和2007年,只有6位人物获得最美称号。

2.最美人物形象的身份特征分析

由表2可知,网络媒体倾向于报道普通人的“最美”行为和“最美”形象,倾向于关注弱势群体,如老人、司机、清洁工等,也反映了网络媒体的平民化特点。比如,在“最美”老师群中,绝大部分的老师属于乡村教师,很少出现城镇教师或大学教师。

3.“最美”新闻报道类型分析

如表3所示,对“最美”人物的评论量远少于相关的新闻报道量。评论是针对社会上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所发表的看法和意见,是所发表者站在某一立场、以自己的人生阅历为基础、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得到的精神果实,因此对读者是有一定的启发和现实意义。但是,大多数评论的主题围绕对“最美”人物的赞美和敬佩展开,反思性的文章却不多,说明媒体把报道重点放在了呈现和展示“最美”人物新闻事件好的一面,从而忽略了对所报道的人物和事件的全方位思考和分析。

4.“最美”新闻报道主题分析

网络媒体对“最美”新闻的报道主题集中于支教、献爱心、救人、拾金不昧、专职于本职工作等,如“最美”清洁工、“最美”工人、“最美”城管和“最美”女警等。在评论性的“最美”新闻报道中,评论的主题集中于对“最美”行为的歌颂,少量评论文章以一个新视角审视“最美”,探析“最美”表面深层的涵义:媒体对弱势群体关注重点的偏离以及对“最美”现象滥觞的担忧。

5.“最美”人物进入网络媒体视野的方式

“最美”人物的出现最早是经过网友将她们的照片传到网上,受到网民的追捧和认可进入大众视野,成为新闻素材,“最美”一词也来源于网友的创意,经过媒体使用之后,逐渐成为形容好人好事的专有名词,这是所谓的自生的“最美”。2011年开始出现有单位、地方政府评选出的“最美”人物,如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联合举办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最美”逐渐由“自生”转为“他生”。与自生相比,他生的“最美”人物同质化、模式化倾向明显,而网友发现的“最美”人物更真实、更原生态。“最美”人物产生方式由网友推选到媒介主动寻找,带来了关注对象的变化,网友较多关注弱势群体,而媒体更愿意把焦点放在教师、民警等群体和基层干部群体。

四、研究结论

1.“最美”人物是炒作的手段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目的,我们看新闻是为了娱乐自己,信息和娱乐逐渐地融为一体而被消费者所享用。“最美”人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得到的是网友们的一致好评和认可,网友也贡献出了自己的热情从而促进了“最美”人物的网络走红。但是,随着“最美”人物的泛滥和流于形式,“最美”人物的内在价值也发生了变化,“最美”人物逐渐成为了炒作的工具,网友成为看客围观“最美”奇观。

媒介奇观是由道格拉斯·凯尔纳在法国理论家盖德堡的奇观社会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媒介奇观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等。”真实信息和媒介真实之间的关系是:真实事件被媒介编码、聚焦、放大、删减、扭曲而媒介化,进而成为媒介事件,这种事件被称为媒介奇观,网络媒体在有关“最美”人物的报道中,用戏剧化的方式重点突出当事人在金钱、能力、时间等各类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施与援手,奉献自我,媒体侧重于对这些“最美”人物进行赞美和歌颂,却忽视了在这些“最美”事迹背后所存在的道德及相关制度的缺失。比如在“最美乞丐”周元武事件中,周元武是一个80多岁的拾荒老人,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以捡垃圾或乞讨为生,尽管“最美乞丐”火了,但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当媒体的热度冷却后,什么都没有改变,周元武仍然像往常一样,在路边乞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炒作“最美乞丐”显然比改变社会现实和社会弊病更简单轻松些,对于追求即时效应的媒体来说,轰动效应达成了,这条新闻就成功了,如果再深入或者再扩展,不仅难以保持围观者的围观度,而且似乎也没有更大的经济效益。舞台剧结束之后,观众纷纷快速离场,赶着去看下一场剧目,谁还会关心舞台上的演员怎么样?制作者拿到提成之后,也赶着投资下一个奇观,谁还会关心这个舞台剧的演员会怎样?只有演员,在得到了全场的掌声之后,最终还是归于平静,同时还担忧着自己是否能得到下一步戏的相邀,因为这是关系着生计的大问题啊!

2.“最美”人物是媒介构建的虚拟现实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提出拟态环境理论,认为经过媒介加工选择之后的信息并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一种象征现实,受众长期处在拟态环境中,就会逐渐把象征现实当作客观现实来对待。在“最美”力量的抵抗下,仍然阻挡不了社会道德的下坡。再者,在网络媒体,“最美”人物主要集中于中下层人群和弱势群体,这样连篇累牍的报道会让我们以为只有农民工、支教老师、清洁工、司机才是好人,富人都不是好人。如陈光标,热心于公益事业,并多次赴灾区参加救援,为何没有人称他为“最美”老板,反而会遭多方质疑其为炒作,难道那些被称为“最美xx”的人物就没有炒作过吗? “最美”乡村女教师梅香的成名是网络推手利用网络炒作出来的,网络推手借此获得经济利益,梅香借此获得社会对孩子们的救助。

五、结 语

“最美”是媒介制造出来的虚拟环境,是对社会现实不安全真实的反映,对“最美”人物品质的拔高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网络媒体自身所固有的缺陷,如真实性不足、权威性不高及娱乐性太强等,使“最美”新闻难以发挥出宣传正能量的作用,反而会对受众产生误导和片面的认知。此外,“最美”的滥用使“最美”的崇高之意越来越平庸,越来越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做了好事若得不到应有价值的回报,好事就难以持续,媒体在对“最美”人物报道时,若只取所需,必然会造成视点的片面和失衡,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的。

参考文献:

[1] 主父志波,刘宗义.媒介弱智现象:后媒介时代的媒介奇观[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2] (美)乔纳森·H·特纳著.邱泽奇,张茂元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 姜志敏.以网络媒介为基础的媒介形象分析[J].新闻传播,2011(1).

[4] 宜宝剑.媒介形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5] 施喆.死亡日记:一个媒介事件的构建和伦理分析[J].现代传播,2001(2).

[6] (美)李普曼著.阎克文译公共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 徐景毅.媒介奇观效应与受众游戏心理——“神六”报道中的媒介与受众分析[J].新闻传播,2007(6).

[8]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史安斌译..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拟态环境最美
区域形象建构与媒介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能把分内之事做好就是“最美”
从龙口到李沧:一座城市的“最美”标签
从“赵薇事件”再议传播学经典理论
“最美”渐成风尚“崇高”触手可及
中国网络媒体和国外媒体对运动员冠军形象建构的视角分析
播撒万颗“最美”种子德润万千江苏家庭
浅析新媒体时代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局限性
谈亚文:用镜头留住“最美”的瞬间
香港“幼童便溺”舆情事件的建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