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敦稳
摘 要: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观点认为,人们根据拟态环境做出反应作用到现实环境中,使得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趋于一致,让人难以分辨。然而在新媒体时代,拟态环境不再是唯一而确定的,拟态环境的的多层次、多维度趋势越来越明显。受众触的媒介不同,所感知的拟态环境也会有所差别。人们根据有所差别的拟态环境做出的反应作用到唯一的现实环境中,使得现实环境很难与某一单一的拟态环境单独趋于一致,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关键词:新媒体;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拟态环境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对于大众媒体的传播活动具有鲜明的指导作用。随着以互联网高速发展,计算机、手机等媒介终端的普及,拟态环境理论受到了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拟态环境的特点
(一)传统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的特点
在传统的大众媒介时代,报媒介话语权掌握在大众媒体的手中,公众只能被动接受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却难以作为传者去发布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所传播的信息是相对单一的、雷同的。这这种信息传播活动是线性的,很容易给受众营造一个相对确定而统一的拟态环境,受众作为信息接受者很难区分被大众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与现实世界的区别。
(二)新媒体环境下拟态环境的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它们依靠互联网的高度繁荣对受众施加影响。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手机等媒介终端的普及,使得受众上网浏览信息变得越发方便、快捷。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格局中,除了传统媒体的声音外,受众拥有平等、自由参与话题讨论、发表看法的途径,意见表达更加多元。由于传者不再固定由一小部分人充当,海量的信息被发布了出来。面对海量的信息,公众有着充分的选择余地,因此,拟态环境不再像传播媒体时代那样确定而统一,而是一个复杂、不确定、多维度的认知空间。
二、新媒体时代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局限性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观点认为:人们根据拟态环境做出反应作用到现实环境中,使得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趋于一致,让人难以分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抑都依然具有形成确切的拟态环境的强大能力,然而不同媒体所具有的这种强大能力却只能作用在各自的那一部分受众身上,而这些受众群体并不总是重合的。不同公众依据各自使用媒介的习惯,接触不同类型的媒介并接受所接触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因此,新媒体时代下,拟态环境很难被真正地环境化。“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在当今的传播环境中就成为一个悖论。
三、拟态环境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
就传播内容而言,传统媒体所发布的内容大多经过严格把关,质量较好。但因其所属性质,传播基调单一,且内容较少。而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不仅有专业媒体的信息,同时又包含了丰富的来自普通大众的信息,其传播活动极为自由,富有活力。这也从根本上导致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对抗的局面。传统媒体以其长久以来形成的权威性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新媒体以其由科技带来的优势正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二者营造的拟态环境都难以单一地覆盖绝对多数的受众,这从根本上形成了拟态环境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
(二)社会控制弱化
2014年3月1日晚,昆明火车站发生了恐怖袭击,而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发布此消息的不是专业的新闻媒体,而是一个微博名为“我要存钱买药”的网友在当晚21:25发布的。第一家专业媒体报道这则新闻已经是在36分钟以后。
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消息监管与控制变得困难。在传统媒体时代,国家对信息传播具有强大的监管、控制能力,“把关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未经严格“把关”的消息是难以被发布的。新媒体依托互联网,而互联网的低门槛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数量庞大的新媒体使用者造就了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众多的异质信息充斥着传播环境,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接触媒介,从而获得对外界的认知。
(三)新媒体中受众的阅读习惯
互联网上的信息是海量的、零散的、难以考证的。这些特点也使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受众越来越习惯于“浅阅读”,满足于海量信息带来的低层次满足。互联网上零散的海量信息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相互迎合,常常造成事实失真或受众一知半解的情况,受众不易形成完整的、正确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层次性。
(四)受众分众化明显,媒介偏好不同
在中国的人口中,不同年龄段的人,长期接触的媒介也是各不相同的。多家报纸均有报道的一则新闻《北漂青年给父母手绘微信使用说明书》:北漂青年张明为了和父母联系方便,便为父母买了智能手机,因为自己经常使用微信,所以张明手把手教父母使用微信以便联系。然而父母在张明假期结束要离开时都没有学会使用微信,于是张明就手绘了微信的使用方法留给父母。父母通过儿子的手绘说明书才慢慢学会使用微信。
这则新闻生动地说明了代际间接触的媒介有所差别,从中甚至可以窥见一种极端的现象——年龄较大的人群利用新媒体获取、发布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使得他们依旧靠着传统媒体来获取、形成对外界的认知。与此同时,年轻受众逐渐地抛弃传统媒介而成为新媒体的忠实信徒。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5亿之多,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重已经提升至81.0%i.其中,年龄较大的人群所占比重是较为有限的,年轻群体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有着自己的信息渠道。同时新媒体的内的分众化同样明显,各类兴趣网站和专业平台大量兴起。拥有不同喜好的受众几乎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网络平台,人们长期接触符合自己兴趣的信息而忽略其他的信息。这使得大众媒介更加难以营造一个统一的拟态环境。不同的大众媒介具有提供确切的拟态环境的强大能力,然而这种强大能力只能体现在习惯于使用该类媒介的受众当中。
四、结语
拟态环境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对于人们的观念的认识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新媒体时代,海量的、碎片化的、驳杂的信息冲击着公众的认知,给拟态环境的形成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成为悖论,那么,要想通过传播来统一社会共识及形成统一的行为意向变得越来越困难。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必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媒体传播格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R].中国停机出版社,2014年
[2] 梁毓琳,《2013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分析》,声屏世界[J],2014
[3] 田珂,《报纸发行三大变化趋势分析》,中国报业[J],2014年8月
[4] 中商情报网,《2013年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http://www.askci.com/
[5] 《今日面孔》,《张明:贴心手绘说明书 教爸妈用微信》,中央电视台,2014年3月3日
[6] 《昆明火车站事件第一条现场微博》,站库信息网,2014年3月1日
[7] 李普曼 著,阎克文,江红 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8] 古斯塔夫·勒庞 著,冯克利 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9] 曾逸芸,《播客环境下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的局限性》,新闻事件[J],2010年第8期
[10] 石磊,《“我靠虚像生活”——媒介环境的影像阐释》,思想战线[J],2006年第3期
[11] 李建宏,沈彤,李雪铭,《拟态环境的形成及其与现实环境的关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N],1013年01期
[12] 张佰明,《微博构筑个性化拟态环境的自媒体》,中国工人[J],2012年第3期
[13] 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M],新华出版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