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 激发求知欲

2014-03-07 12:26:24杨宁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4期
关键词:木棒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杨宁

(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产业园区中学,河北 沧州 061000)

情境教学 激发求知欲

杨宁

(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产业园区中学,河北 沧州 061000)

教学情境创设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适时应用。数学情境创设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其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是否符合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里特征。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展现学习成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教学课程改革以来,情境设置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求知欲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源头活水,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探索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最可行且有效的操作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主要是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创设,从而收到预期的效果。数学情境创设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其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是否符合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里特征。问题情境的设置贯穿于整个课堂,下面我从以下方面谈一下见解。

一、重视导入环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开端,是师生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导入环节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造成学生认知的冲突、对问题的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期待着问题的解决,并且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拿了一张纸对同学们说:“这张纸厚度为0.1毫米,对折三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你能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吗?”同学们大胆猜测,有的同学说30毫米,有的同学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同学说10米,在我一再摇头的情况下,有的同学壮着胆子说:“难道还会比房子高吗?”当我告诉同学们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的时候,同学们都难以置信,纷纷要求老师拿出“证据”,同学们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了。这样教学效果就非常好了。又如《概率》的教学,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昨天在主任室老师们抓阄分卫生区,我去晚了,结果就剩下一个阄,我打开一看,是卫生重灾区,我这一直纠结呢,同学们,你们说这样对我们班公平吗?”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简直就是义愤填膺,非要找主任去理论,有的同学则自认倒霉,“谁让老师去晚了呢?”我故意说:“我看咱们用这节课的知识来算一算,看看这件事对我们班是不是公平,如果不公平再找主任去谈好吗?”这毕竟是牵扯到自身利益啊,同学们都睁大了疑惑的眼睛,想要一探究竟。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刺激求知的渴望,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二、重视整节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整节课中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先提出问题、再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能主动感悟问题,探究问题,渴求结论,深化知识,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中三边关系时,我让同学们课前准备了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全班分为六个小组进行探究。小组同学把木棒放到一起,每个同学从中随机拿出三根操作,把摆成三角形的予以展示。一会儿,摆成三角形的同学高兴的展示出摆好的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手中的三根小木棒怎样调换位置也摆不成三角形,因此他们感到沮丧、着急,不得其解。这时我故意替没摆成的同学打抱不平:“咦,都是随机抽的木棒,为什么有的同学手中的三根小木棒可以摆成三角形,而有的却摆不成呢?”这下课堂上可热闹了,学生们议论着,猜测着,比划着,甚至争吵起来,这时我接着提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当意见统一为与小木棒的长度有关时,我继续追问:“三根小木棒的长度之间具备什么关系时能摆成三角形呢?”同学们接着分组测量课本中提供的三类三角形的三边之长,最后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我随即让同学们分组活动,内容为:3cm、5cm长的两根木棒,要与第三根摆成三角形,则第三根小木棒长度有没有一个取值范围?有的话其长度范围为多少?这时同学们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很快求得第三根小木棒长度的范围了。这一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学生手脑并用,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比较好。

三、课堂小结也要巧妙设置情境,展现教学成果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总结一节课的知识点,说出自己的收获与质疑,及时巩固、复习,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课堂小结部分恰到好处地设置教学情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条两岸平行的小河,老师想知道河的宽度,但无法渡过河,不能直接进行测量,谁能用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自己梳理、总结知识,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设计方法多样,有理有据,学以致用,及时巩固加深理解,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又如在学完“平行四边形”之后,我设置了以下问题帮学生整理、回顾:(1)平行四边形具有哪些性质?(2)如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老师拿出四边形教具)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如果我们让它的一个角变为直角时(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角的变化),这时出现了一个什么图形?这个图形与平行四边形又具有什么联系呢?这样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又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进入下一节课“矩形”。以上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小结能力,同时承上启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要灵活掌握教学情境的多种创设方法,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脱离课本、不切实际。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问题情境的难度要适中,内容要合理科学,时间把握要恰当。创设教学情境,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使学生情感被吸引,好奇心被激起,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开动脑筋,主动探索,顿悟不断产生,尝试探寻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来自于具体情境,可见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教学情境创设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适时应用。要常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情景,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展多端、发散、逆向、求异等四维潜能和创造力。只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只有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积极思考问题,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动和有效的参与,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使教育教学切实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G633.6

A

1674-9324(2014)34-0196-02

猜你喜欢
木棒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巧移木棒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挑木棒
挑小木棒(节选)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