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远征
与“空中加油”精神同行的奋斗者
——记中航工业南京机电副总师肖铭
■ 李远征
“对工作高度负责任、抓得认真细致”是同事们对肖铭一致的评价。自1990年肖铭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进入这个专业开始,他就与“空中加油”结下了不解之缘。二十多年来,他在自己的岗位上潜心钻研,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了献身国防的誓言,用责任与担当书写了新时代“空中加油”精神不朽的传奇。
所谓“虚”是指对技术文件的编制、预研工作方向的把握。某型号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分系统。研制之初,研保条件几乎为零,原有的技术基础没法用,而且原专业组设计队伍大幅年轻化。系统同时涉及到南京机电几乎所有专业,以及跟主机相关的总体气动、结构和适配技术等。巨大的工作量要求主管设计师必须头脑清醒,技术总体策划思路清晰。肖铭和同事们一起密切配合,按照集团公司要求,按科研项目管理的模式对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和规划。研制期间,他与同事们对产品的技术方案反复修改了很多遍,在实施方案上投入了大量心血,对研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技术、研保设备进行密切跟踪,避免了研制过程出现大的反复和曲折。在与机关、军方、主机的多次技术协调沟通中,肖铭与各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用自己的技术实力赢得了充分的信任。
所谓“实”是指能够俯下身去,深入一线,及时掌握客户动态,在各种现场亲历亲为。肖铭几乎每天都要到自己分管的业务部门去走一圈,了解一下有什么技术问题需要协调解决,比年轻同志还要充满激情。2012年某重点型号两机首飞,肖铭几乎每个周日都在现场,常常加班到凌晨。
在外场做试验,肖铭会抢着与同事们一起去搬运产品和参与试验,外场的试验员听说他的身份后,总是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你们的副总师啊?这些事他可以不用亲自做的啊!”惊讶的瞬间,就会转为对他深深的敬佩,但是肖铭却觉得很平常:“大家在一起都是这么干的,没什么可说的……”
对自己的研制团队,肖铭如数家珍,赞赏有加。他表示:“我经常跟年轻同志讲,任务就是你的工作,你对你自己的工作都弄不懂,那不是太丢人了!” 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以及对专业、对事业的热爱,把所有人都拧成了一股绳。虽然也会经常加班、熬夜,但是每个人内心都很充实。肖铭说:“这个团队很有战斗力,不管是液压、能源传动还是燃油等其他专业,对事情的反应都很快。是型号造就了这个团队,形成了一个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氛围。”
作为一名主抓工程的副总师,肖铭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但也不乏对年轻人的关爱与帮助。2012年,南京机电推行了客户片区管理制度。片区成立之初,很多事务都要重新规划熟悉和理顺流程。不管怎样繁复琐碎,同事们从来没有听到作为市场开发和技术负责人的肖铭推托或抱怨过。年轻的项目负责人张鹏飞在接手之初,对业务不太熟悉,其他的项目管理员基本都是85后甚至90后,经验尚在积累之中。肖铭对他们总是悉心指导,呵护有加。2012年有多项重点型号首飞。同事们说,那段时间里,几乎每个星期天肖铭都在办公室加班,甚至有时还会工作到凌晨。很多年轻同志都觉得吃不消,但是肖铭却始终一个人在坚守。对刚入职不久的新同志,他也一视同仁,只要发现有不对的地方,他马上就会给予细心的指导。在查阅和跟踪补充新知识的同时,他也愿意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勤奋、特别负责任、知识面很广”是同事们对他一致的评价。
与他共事二十余年的同事——南京机电燃油部青年专家周倩则用“固执”对肖铭作了一番描述。两人常常会因为很多技术观点的不同而吵得不可开交,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连续几天谁也不理谁。事情过后,他们却会连因为什么问题吵成这样都不记得了。争论之余,两人对“为了专业发展而争吵”却是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对专业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自豪感,使肖铭与他的同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跨越了年龄,模糊了性别,舍弃了浮华,形成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
航空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驱使着他努力往前走。老一辈航空人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空中加油”精神则给了他丰富的营养和无穷的动力。同事们说,只要对项目、对工作有利的事情,他就去做,从来不分你的我的。肖铭曾经有一次对大家说:“专业传承到现在,有那么多人的心血凝聚在里面,不能在我的手里把它给砸了!”不推责任,不让困难,使肖铭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始终走在国内空中加油技术的最前沿。某型产品金属密封环因一直存在漏油现象,严重影响了产品交付,成了机电公司的拉条挂账项目。南京机电也为此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的肖铭,凭着对专业的娴熟把握,带领技术人员对各个环节逐一排查,并查阅了大量文件资料,组织生产部门进行了数百次试验验证和技术鉴定,最终圆满解决了这一困扰南京机电多年的难题。
承担副总师工作后,对于自己在与外场接触过程中了解的信息,即使不属于管辖范围,他也会及时把信息报送给相关专业机构和研究部门,为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强烈的责任心在推动他把自己分担的每一项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工作的闲暇空档、食堂的午间饭点、会议的片刻休息,几乎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会被他见缝插针利用起来,与人进行技术问题的交流与探讨。对很多自己思考的问题,他还会去找相关退休老专家进行咨询和探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事们都开玩笑说:“肖铭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
对事业的几十年如一日,来源于对信念的坚守,来源于他对航空的热爱。据说,在肖铭当初读研究生的一群同学里,其他人都已转行,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事着自己的专业。肖铭的弟弟也拥有着很大的产业,如果对比收入,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肖铭不为所动,始终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航空领域默默感受着科研攻关的酸甜苦辣。
工作之内,一分钟几乎要被掰成两半用;工作之外,回到家后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去查资料。家中的重担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女儿在南京市里上高中,很快要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妻子有时候自己也很矛盾,既希望他能顾顾家,但是也希望他能拥有自己的事业。有时她也会心疼地埋怨:“哪有你这样做领导的啊?”肖铭则回答:“既然干了这工作,那也是没办法的!”妻子说,他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要出差经常是说走就走。有一段时间因加班到凌晨,待他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睡了,第二天天没亮他又走了。孩子说,经常见不到爸爸,我都快不认识他了。对丈夫“爱恨交加”之余,妻子说,他这人面对外界的诱惑,还真能静得下心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很沉得住气。他比较喜欢自己的专业,空中加油在国内是一个独特专业,他的自豪感是很强烈的。虽然弟弟的公司已做得颇具规模,但是家中的老父亲对肖铭的期望值丝毫没有降低。父亲说起自己的孩子和他从事的这项与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也充满了自豪感。
1969年出生的肖铭今年正值45岁。40多岁的这个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之时。这个男人肩上扛起家庭和事业的大山,正在一步步坚实地往前走。南京机电总经理焦裕松在提出“以奋斗者为本”时曾经对“奋斗者”做出过一个精辟的论断:“其一,能为企业做出贡献;二,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其三,能在自我提升中得到各方认可。只要做到其中一条,就可称之为奋斗者。”以这三条来评价,肖铭确是三者皆有,他无疑是这些奋斗者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李远征,中航工业南京机电党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