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航海活动的历史功绩及其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启示

2014-03-06 08:27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晓鹏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张春阳
世界海运 2014年1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郑和西洋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王晓鹏、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张春阳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及其船队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航行范围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东非等地区。“航程十六万海里(折合二十九点六万公里),使人类在印度洋上的航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郑和首次远航比西方航海家的航行早半个世纪以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空前创举。郑和“作为中华民族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郑和航海活动使中华民族的声望远播于海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人民的友好交往,开启了古代中国人构建“和谐海洋”新的篇章。习近平主席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因此,开展郑和下西洋有关问题的研究,不仅能够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我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借鉴与启示,而且能够进一步宣传我国“和谐世界”的传统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在全球的有效传播。

一、郑和下西洋是外交、政治、经济、文化多管齐下的航海活动

15世纪,人类航海史出现了革命性的新变化。这期间,全球出现了四次大规模的洲际航海活动。郑和是公认的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先行者。郑和对全人类航海史的发展以及对中外交往史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功绩。一言以概之,郑和下西洋的巨大历史价值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睦邻友好外交,打造“大中华文化圈”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十分动荡。当时,爪哇、暹罗两国不间断地袭扰、侵略、威胁满剌加、苏门答剌、占城、真腊等周边邻国。加之当时东南亚、南亚等区域范围内海盗袭击事件频发,海上交通安全很难得到保障。地区局势的不稳定,不仅造成了明朝海洋安全持续得不到保障,而且不利于明朝建立稳定的东亚区域之国际秩序,甚至某种程度上撼动了明朝的立国之基。明成祖朱棣亲自决策了郑和航海活动,使中国成为了东南亚各国的“调解人”,维护了区域内的海上交通安全,从而初步确立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建立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声望。从装备水平来看,郑和船队虽然堪称一只军事劲旅,但并没有从事海上侵略活动,而是将发展和平事业作为其唯一目标。

(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积极打造双赢模式

郑和航海活动既有政治目的,亦有一定程度的经济目的。贡赐贸易是郑和船队采用的一种最基本的贸易手段。通过此种贸易模式,明朝获得周边小国对宗藩体制的认可,这就是贡赐贸易的政治目的。另外,不能排除郑和下西洋也是对民间贸易的巨大推动,当时在中外双方官员主持下,郑和船队船员与当地商人以及当地民众之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贸易活动。郑和下西洋是对海盗势力的重创,海上安全有保障了,新的航线开辟了,民间贸易也就随之繁荣起来。周边国家“遍谕国人,尽出乳香、血竭、芦荟、没药、苏合油、安息香诸物与华人交易”,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期间贸易规模逐步铺开,中国与周边各国秉持自由贸易及等价交换原则,使当时的中外贸易初具规模。郑和船队的贸易活动充盈了明朝的府库,使得“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凛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郑和下西洋不仅有贸易目标,还有文化使命。郑和航海活动还承担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船队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郑和的故事至今在东南亚国家流传甚广。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这些郑和遗迹,正是东南亚各国人民对华友好的重要历史见证。

(三)创设大格局,构建颠覆性地理认知体系

郑和下西洋还颠覆了当时人们的地理认知,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值得注意的是,郑和率领的随行人员亦对航海活动颇有贡献,如马欢撰写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等,对航海所到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区位、国都建制、政治形势、民族宗教、民风民俗、主要物产等都做了具体记录,这些宝贵的记录堪称东南亚、南亚、东非区域的一部百科全书。茅元仪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此即《郑和航海图》)收入《武备志》,使用明朝当时的绘图法,把航海途中发现的山脉江河、岛礁沙滩、重要港口、寺庙建筑等,逐一标注于图中,并分别绘出了方向、路程、针路及牵星图,堪称一部专业而翔实的航海针经书。

二、郑和下西洋研究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纵观百年来郑和下西洋研究发展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其一,1904—1949年是郑和下西洋研究的开拓时期。以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为标志,开启了20世纪中国郑和研究的历史进程。我国学者开始对郑和及其航海进行日益深入的专门研究。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1.注重对现存的文献资料进行挖掘,探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程、目的、船舶、郑和家世与生平、出使国家及港口等以及考证、校注记载郑和史迹的几种文献资料。

2.不断挖掘新史料,不断拓宽郑和下西洋的研究领域,一些专门研究郑和的著作得到出版。

其二,1950—1984年是郑和航海研究的深入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分段研究,文革前学术界对各类材料做了相应的考证;文革时期郑和航海研究基本处于停滞阶段;文革结束后该项研究进入深入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表现在:

»1904—1949年是郑和下西洋研究的开拓时期。

»1950—1984年是郑和航海研究的深入探索时期。

»1985年至今是郑和下西洋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

1.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资料整理、考证与文物、史迹的研究相结合。

2.研究领域逐步拓宽,涵盖了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郑和宝船和航海技术以及郑和下西洋与对外关系等。

其三,1985年至今是郑和下西洋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郑和研究发展出现了新形势、新机遇,形成了郑和研究全面发展的新局面。这一时期学术界把历史研究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这一时期主要的学术成果突出表现在:

1.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研究不再局限于历史学,而是扩展到地理学、航海学、民族学、天文学、军事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大大拓宽了该研究领域,深化了郑和下西洋的理论探索。

2.学术界重视对郑和下西洋的成果总结,提出了新思路、新视野、新领域和新观点。

3.孟席斯提出了郑和船队首先发现美洲大陆的全新观点,推动了全世界范围内对郑和航海活动的研究。

三、郑和下西洋应在全球视野下进行多学科研究

郑和下西洋活动树立了明代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加强对中国人如何认识外界、走向世界历史过程的研究和探讨,对今天我们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周边海洋形势持续紧张,个别国家将“中国威胁论”与“中国海上扩张”结合起来加以恶意炒作,意图制造对我不利之国际舆论形势。因此,宣传郑和、宣传郑和航海活动的意义是重大的,它同时也启发我们对以往的郑和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一是在理论上寻求突破,重新认识和客观评价郑和航海及其意义。从这一维度来说,旧有的研究郑和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新材料、利用新材料,认真研究发现的新材料和新证据。郑和在他的时代,即已经认识到“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因此,要针对中国的历史真实情况开展具体研究,同时总结中国海洋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固有特征。

第二是调整既有的学术研究框架。目前的郑和研究的总体情况是,郑和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综合研究趋向。历史学是郑和研究的基础学科,我们以全球视野展开对于郑和下西洋史料的全面搜集,应当加强对于各类史料的考订、综合整理工作。

第三,郑和研究也是中国海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鲜有将郑和下西洋置于中国海疆史框架内进行研究的成果出现,由于受历史上“重陆轻海”思想的长期影响,我国海疆史研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未受到应有重视,不足以支撑起我国历史上海疆开发、管理的历史事实,更不能满足维护领土主权、维护海洋权益和加强海疆管理的现实需要。

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海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南海史地研究的重要历史资源,我们应当基于充分的史料,围绕历史上的南海这一主题,从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以及最早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四个层面展开学术研究,对《郑和航海图》等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对郑和船队对南海诸岛的巡视及命名等历史事件展开进一步的考察,将郑和研究寓于中国海疆史的宏观视野之中,使郑和下西洋研究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服务。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郑和西洋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