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玲 王向农 长安医院(西安710016)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的肉眼可见的皮肤及巩膜的黄染。美国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为60~70%,早产儿的发病率高达80%[1],我国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高达50~80%,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传统的血清总胆红素(TSB)诊断标准:足月儿不超过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15mg/dl,由于人种的不同,亚洲人及印第安人的TSB平均最高值范围10~14mg/dl,比白种人高出约2倍[2]。足月新生儿生后2~3d出现黄疸,3~7d为高峰期,以后逐渐减轻,至14d全部消退,早产儿可推迟至21d完全消退。多数黄疸不需要特殊治疗,改善喂养方式,防止低血糖,促进胎便排出等可顺利度过黄疸高峰期。如胆红素升高过快,每天进展超过5mg/dl,或黄疸程度较重,则需要治疗,超过第五十百分位可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如口服药物不能控制,可在此基础上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足月新生儿的黄疸干预方案为:生后24h>9mg/dl,48h>12mg/dl,72h>15mg/dl,超过72h>17mg/dl的均需要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由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且有些病理因素难以确定,部分新生儿黄疸如不及时治疗可逐渐加重导致胆红素脑病,造成手足徐动症、椎体外系症状、抽搐、智力障碍、构音障碍、失聪、斜视等后遗症,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痛苦及负担,使个人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因此监测黄疸的进展,早期进行积极干预,对防止黄疸进一步加重导致一定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口服药物治疗可以控制黄疸高峰期的进展,缩短生理性黄疸的时间。由于蓝光照射治疗需要住院,用于治疗的费用明显高于早期单纯口服药物干预,积极治疗轻度黄疸可减少新生儿黄疸的住院率,控制医疗费用。本文就茵栀黄口服液干预新生儿早期轻-中度黄疸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足月新生儿286例,其中男149例,女137例;胎龄38~42周;体重2843~4210g;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41例,男73例,女68例。对照组145例,男74例,女71例;治疗组:孕周(周):39.2±1.78,体重(g):3045.26±323.65,黄疸出现时间(d):3.26±1.33,经皮测胆值(mg/dl)11.42±1.47;对照组:孕周(周):39.5±1.97,体重(g):3106.42±326.42,黄疸出现时间(d):3.38±1.26,经皮测胆值(mg/dl)11.29±1.52;两组在体重、性别、胎龄、黄疸出现时间及程度等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纳入标准 用北京麦邦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MBJ20型经皮胆红素测定仪,生后24h内开始,每天早上8:00~10:00点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监测额及前胸经皮胆红素,根据日龄,加强喂养、防止低血糖、保持胎便排出顺畅。生后48h>9mg/dl,生后72h>12mg/dl即给口服药物干预。排除围产因素、早产、溶血、感染、胆道闭锁、遗传代谢病等所致的黄疸。
治疗方法 将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加强喂养,防止低血糖、纠正便秘等对症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口服药物干预,疗程3~7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1020607;成份: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每次5mL,每日2~3次,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上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037),每次0.5g,2次/d,每天早上8:00~10:00点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监测额及前胸经皮胆红素,治疗过程中发现黄疸进展过快,生后48h>12mg/dl,生后72h>15mg/dl或每天升高5mg/dl即转入新生儿科做进一步治疗(在继续口服茵栀黄口服液的基础上根据个体差异给予改善低血糖、纠正酸中毒、低蛋白血症、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阻断溶血、蓝光照射治疗等方案,对于极个别持续光疗仍不能控制的黄疸进行换血治疗),观察2组患儿黄疸减退情况,收住院率,呕吐、腹泻发生率之间差异。
统计学方法 经SPSS17.0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χ2检验,组间数据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以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结果 详见表1~2。
表1 两组治疗后3~7d黄疸变化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后转NICU及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对黄疸的控制有明显作用,但腹泻的发生率高,大多不需要干预,极个别腹泻严重者给予减量、停药或加服思密达后改善,呕吐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吃奶前喂药呕吐的发生率较高。新生儿由于贲门发育不完善,胃肠蠕动不协调,胃呈水平位的生理因素,可发生生理性呕吐。口服茵栀黄后吐奶加重考虑与胃肠刺激及不耐受有关,停药后可缓解,不影响疗效,吃奶后喂药胃肠刺激较小,但喂药较困难,故选在两次喂奶中间喂药,喂药容易,因胃肠刺激或不耐受而发生的呕吐也有所减少。
讨 论 由于新生儿生理特点:①红细胞生成增多:红细胞寿命短,数量多,旁路及其他组织来源多;②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能力低下;③肠肝循环的特殊性等因素[2],综合作用导致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新生儿黄疸属于新生儿期常见病,许多病理因素:溶血、感染、窒息、缺氧、酸中毒、低体温、低血糖、低蛋白血症等,又可导致黄疸进一步加重发生胆红素脑病,导致椎体维系运动障碍、听力异常、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异常等。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常用的方法有光照疗法、换血疗法,但这些治疗多用于较严重的新生儿黄疸,对于早期的轻-中的黄疸的不合适。茵栀黄口服液由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提取物制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栀子含有栀子素,能清三焦湿热,有利胆和增进胆汁分泌的作用,黄芩苷通泄胃肠郁热,有通便、促进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出的功效,并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茵陈可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同时三者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3],通过早期干预,在生理性黄疸进展期有效控制黄疸的发展,恢复期能促进黄疸的快速消退,需要住院及光疗的病例明显减少。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新生儿黄疸早期进行积极干预,可防止黄疸进一步加重,导致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所引起的后遗症,早期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可以控制黄疸高峰期的进展,缩短生理性黄疸的时间。减少新生儿黄疸的住院率,最终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目的。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未发现无明显副作用,使用方便,适合早期轻-中度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1] 魏克伦,杨于嘉,刘 义.新生儿黄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8.
[2] 叶鸿瑁,邵肖梅,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1:267-299.
[3] 孙志勇,彭 峰,宋丽莹.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M].中国妇幼保健,2013:26,4387-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