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4-03-06 02:36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困境毕业生大学生

赵 明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起来。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越来越差,就业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要想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归根到底还需要依赖于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观念的不断更新。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利益格局重新建构的影响下,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速度远远不及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必然原因。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增长了近4.7倍,待业人数也增长了近4.8倍;庞大的就业群体加上社会闲置劳动力,我国的就业市场无法完全消化,进而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图一 2011-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资料来源:教育部

由图一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政府工作报告表明,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27万,毕业生的总量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困扰着学校、政府,还可能会转变成社会问题。虽然国家和地方已经相继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政策,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中西部基层就业项目的三支一扶、选调生、应征入伍等政策,但对于庞大的总体而言还是杯水车薪,未能对大量毕业生形成吸引,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严峻。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表现

(一)观念方面的困境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社会发展中的风险较大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导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的火爆;此外,对就业环境和自身就业能力现状的忽视,导致大学毕业生过于强调投入与产出的心理平衡,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无所适从;还有很多大学生为了适应求职过程中单位的要求,而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投入到考证、考级之中,忽略自身的个性特点,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

(二)环境方面的困境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竞争依旧激烈;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单位等虽然对人才需求较大,但因其地方经济、信息流通等的差异性,难以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虽然相对稳定,但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受自身发展、管理水平、规范化程度等限制的普通生产型私营企业,并不被大学生所看好,而大型国有企业或外企等,则成为大学生角逐的目标。这些无业可就、有业不就的多重矛盾,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环境困境的形成。

(三)职业前景方面的困境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往往只关心眼前的利益,致使其专业学习与能力素质方面缺乏训练,缺乏对自身成长的系统、科学的规划,同时也忽视了自身的优势和正确的职业方向;同时,大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也会随着信息化时代大量涌入的信息而充分暴露不足,如: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专业学校、就业能力训练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缺乏足够的自信,从而导致其在现实中的迷茫与困顿,无法实现良好的职业前景定位。

(四)心理方面的困境

当代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后,往往产生需要“回炉”的情况,其在学习能力、素质训练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工作的需求,也未能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比如:怀疑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与能力素质训练,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进而产生自卑与焦虑,过度盲从、盲目等待或者期望值较高,却在求职过程中一再受挫;“富二代”、“官二代”等大学毕业生将希望寄托于家里人的帮助,希望机会能突然来临;攀比心理作祟,导致时间与机会的流失,措施了就业的大好机会。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主观预期比较高

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大学毕业生普遍不满足于就业行业,大多数认为工作与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不符合,其余则认为工作不满足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大学生总体对自己的职业期待不满意比例高达60%,半年内离职的学生比例高达34%。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大学生不稳定的工作状态和“跳槽”现象的高频率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另外,大学毕业生预期的工资与企业定位工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文化素养、个人技能与经验等差异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都会导致大学被野生自愿、非自愿性质的结构性失业;

(二)国家就业政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较大。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型城市的就业,更青睐于待遇丰厚的政府部门,而中西部一些偏远的小型城市则很少有人问津。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涌上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而中西部地区虽然有充足的岗位,却往往一人难求,吸收不到优质人才。久而久之,优秀人力资源的配置就会失去平衡,造成发达地区人才过剩、不发达地区人才缺乏的后果,从而加大区域经济和地区发展的两极化发展差距,造成恶性循环。

国家与地方虽然出台了一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因其不完善、缺乏合理性,所以并未吸引毕业生的选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国家补贴、助学贷款、西部基层项目就业安置等。再比如:国家大力支持的“三支一扶”计划,虽然在公务员、考研、就业、创业等方面都予以政策倾斜,广大毕业生也充分响应,但仍然存在着待遇、服务期满后就业等问题;另外,不合理的创业环境,不健全的创业制度,创业知识培训系统性的缺乏,劳动关系与户籍管理的不合理性,都成为导致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三)高等教育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前,我国某些高校的扩招规模过大,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质量不高,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注重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实践锻炼,无法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高校缺乏创新实践投入,缺少创新平台与项目,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导致在就业情境中的弱势地位。

高校对某些热门专业盲目扩招,不合理的专业设置调整,导致了供大于求局面的产生;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帮助力度不大,未能建立系统的指导体系,就业指导配置不足,缺乏职业规划、职业技能、个性化的指导与培训;高校缺乏与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人才输送方式、资源配置及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水平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有效对策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

这也是加大社会就业岗位刚性需求的根本途径。以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与落实为基础,全面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紧跟科技进步,把握信息化时代的良好发展机会,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推进过程中,扩大就业层面,提升社会需求层次,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以政策为引导,促进就业岗位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释放潜在的大学生就业机会。

我国应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正确调节第三、二产业对大学生的吸引作用,合理扶植支柱产业,推动服务产业的发展;不断进行技术改进,拓展产品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合理重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合理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推动就业问题的解决。

(二)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加入经费投入,进一步落实、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如: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入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缓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东西部差距、城乡体制等带来的收入与福利部均衡问题;“以人为本”,实施开放性的性别、户口等能力因素的不合理要求,保障大学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就业有援助、失业有保险的坚实后盾,进而鼓励其走向西部、基层与农村,施展自身的才华;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与培训,提供良好的政策、资金、技术及公共服务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规范中小企业、优化非公企业管理水准,促使其广泛吸纳大学毕业生,共筑美好明天;同时,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及环境,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高校各项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与市场需求信息对接,不断改善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三)高校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

依据实际需求情况,统筹兼顾,控制专业规模与招生人数,逐渐调整、减少较差就业率的专业规模,增加有较大需求量市场的专业人数,尽量减少因不对口专业而导致的“非自愿失业”问题的产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与就业优势;有效配置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完善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如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讲座、开设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相关选修课等,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做好就业信息的服务工作,构建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加强市场调查、统计和预测,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多方面渠道。

(四)大学生自身应降低期望值,合理化就业

在高校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应逐渐转变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的优越感,正确认识自身技能、人际关系等重要因素,降低过高的期望值,合理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劳动者精神,放眼于长远利益,坚持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合理定位,全面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努力成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大学生还应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外在环境锻炼自己,参加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学历的含金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其解决也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依赖于政府管理部门、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国家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必要的促进与指导政策,不断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开发就业岗位,从深层次解决供给和需求矛盾;招聘单位应树立科学人才观,放眼于长期发展;高校必须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致力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其提供就业技能指导与培训,同社会企业洽谈组织校园招聘会,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而毕业生本人,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强化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和努力的大学生就业模式,突破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真正解决问题。

[1] 马延霞.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1).

[2] 喻莉丹.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3).

[3] 甘长来.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及突破[J]. 理论前沿,2013,(18).

[4] 王淼.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表征·原因·对策[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5).

[5] 林超.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路径探析——基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转换[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猜你喜欢
困境毕业生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困境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