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对中国古代战争与现代国际战争理念的比较分析

2014-03-06 05:18蒋立娟
文教资料 2014年35期
关键词:战争历史国家

蒋立娟

(临泽县第三中学,甘肃 临泽 734200)

历史教学中对中国古代战争与现代国际战争理念的比较分析

蒋立娟

(临泽县第三中学,甘肃 临泽 734200)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让中学历史课达到高效有趣,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教学课堂,是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在寻求高效的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寓娱乐于历史教学中,寓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寓竞争于历史教学中,把历史上的战争以有趣形式在课堂中展现给学生,重现历史、再现历史,让学生认识历史,分析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是历史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本文就中国古代战争与现代国际战争理念的比较进行分析。

历史教学 中国古代战争 现代国际战争

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之一,是一种国家与国家之间或集团与集团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政治、经济、领土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可以解释为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与维护、崩溃与重建。一般来说,战争的发起往往含有掠夺成分,即战争的基层来源于掠夺。在一方资源不足时必须以“生存”或种种原因为理由对一方进行掠夺行为,被掠夺方认为自己是自卫反击,因而两种“正义”碰撞在一起就形成战争这种极端社会现象。中学历史课教学离不开对历史上发生的有影响力的战争的分析,历史发展中战争是主线之一。将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学生加深影响,接受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等特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有利于学生思考人类历史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这一社会形态以来,战争基本可分为国内战争和国际战争两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对立时期及北宋时期的许多战争都属于国与国战争。对比分析中国古代战争与现代国际战争理念,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理念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拓土开疆,天下一家,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

拓土开疆几乎是封建国家立国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各国的建国都要以拥有的土地大小显示其国家的强弱。相近地域内不同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城池疆土发生战争,几乎伴随封建时代始终。在古代中国,秦统一六国的战争,西汉时期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扫荡漠北,直捣狼居胥,追亡逐北,迫使匈奴西迁,这些残兵却变成“上帝之鞭”给欧洲带来灭顶之灾。唐朝的李靖夜袭阴山,灭亡东突厥,王玄策屠灭印度之战: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明朝的朱元璋八次远征漠北,魏晋南北朝为统一而发生的战争,北宋时期的战争等,都是拓土开疆,谋求一定地域内统一的战争。国外古代历史上多是这样的战争,而且发展出臭名昭著的殖民主义。这类战争没有多少正义可言,有的只是恃强凌弱,倒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实在,一句“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道出了实情。现代国家之间疆域基本确立,强调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国际交往的基本法则。但是,只要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实力存在差异,国际制衡失去效力,强国欺凌弱国、谋求拓土开疆的事情就会发生。近现代历史上,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等都是殖民主义的狂悖表现;两伊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则是封建主义的魅影再现。尽管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文明程度,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恐怖主义势力、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与国之间为了自身利益,战争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国际争端时有发生,仍存在为拓土开疆而发动战争的可能,正所谓“忘战必危”,而小国弱国打不起先打战争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保家卫国,抵御外辱,驱逐强虏

在民族国家之间,不同民族文化可能发生碰撞,巨大的国家利益可能发生叠加冲突。而国内因为相同民族文化和国家利益产生认同感,形成国家核心凝聚力。外族的入侵往往以亡国灭种为战争的目的,而对侵略的抵抗,则是为了保家卫国。当遇到外族入侵时,保家卫国、抵御外辱、驱逐强虏就成为进行战争的理由和号角。秦汉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南北朝时期对突厥的战争,北宋时期对西夏和辽的战争,明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代康熙抗击沙俄、中法战争(不败而败)、左宗棠收复新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在这种理念下进行的。现代国际战争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线上的许多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是前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当代阿富汗抵御前苏联入侵的战争,也是在这种理念下进行的。这种战争由于有民族凝聚力的因素,也就是所谓的“人和”的先利条件,有取胜的可能。这种可能建立在双方实力相当,或有强有力外援的基础上。若实力悬殊,则亡国灭种在所难免,在历史长河中,消亡的国家和民族不在少数。

三、吊民伐罪,剪除暴政,维护普世价值

国与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民众及财富而发动战争的实例不胜枚举,而在这些战争中,相当一部分理由却是吊民伐罪、剪除暴政等,就是一方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把对方列入害民、荒谬、暴政的行列,而己方则要维护人权,救民于水火。这个理由有时是确凿的,有时未免牵强,主要是为了建立统一战线,得到对方民众的支持。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战争都以此为理由。隋朝灭陈的战争则明确提出吊民伐罪的口号,一战灭陈,结束了南北分立三百年的局面。现代历史中北约肢解南联盟的战争、海湾战争及北约针对利比亚的战争都是以“吊民伐罪”的名义进行的。这种“人权高于主权”的理念,应予注目和审察。

四、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打击恐怖主义古已有之。基于打击恐怖主义而发生的战争,不是中国古代战争的主体,但因其体现着国家英雄主义而在历史上灿若晨星。西汉时期,穷途末路的郅支单于自大国之主自居,危害西域国家,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将军调集汉朝屯田之兵及车师国的兵员,千里奔袭,将其剿灭,至其首级与汉庭,并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音,是古代版胜利的反恐战争。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出入二十二年,以极少的兵力威服西域邦国,使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归附汉王朝,班超实现立功异域的理想。当今社会,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并生擒萨达姆;发动阿富汗战争,打击基地组织,通过十年追捕,最终击毙本·拉登。这类战争依靠的是国力的强盛,是不对称战争。陈汤、班超的背后是强盛的大汉帝国,当今美国反恐战争的成就是美国经济、军事独大的结果。

在历史课教学中,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同视角会产生不同结果,其归纳总结角度也会不同。而有新意的视角和有创意的总结归纳,对学生理解、识记历史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应当成为历史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让中学历史课高效有趣,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教学课堂,是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在寻求高效的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寓娱乐于历史教学中,寓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寓竞争于历史教学中,把历史上的战争以有趣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现给学生,重现历史、再现历史,让学生认识历史,分析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历史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1]何成刚主编.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何成刚主编.新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战争历史国家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把国家“租”出去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