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014-03-06 05:18宋翠红
文教资料 2014年35期
关键词:生产力马克思世界

宋翠红 常 斐

(1新乡医学院 院长办公室;2新乡医学院 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宋翠红1常 斐2

(1新乡医学院 院长办公室;2新乡医学院 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在对前人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历史”思想。在我国,一方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我国革命及建设的实践和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及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历史时期,我国把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加以推广,视野更加广阔。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运用 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既是对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资产阶级开辟世界市场及资本主义进行殖民化进程中社会历史转向世界性的理论总结和反思,又是结合发展了的历史实践,在继承批判前人世界历史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升华。它在形成中指导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同时不断修正和发展理论本身。在全世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不同的形式不断发展着。在历史前进到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期,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依然是观察、分析和指导国家及国际战略的有力武器。

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世界历史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他在分析和探讨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在正确分析20世纪中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的基础上,坚持和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经验留下了思想遗产。

首先,毛泽东在深刻考察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遵循社会历史规律,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总体上要经过五种社会形态,但世界历史进程中特定的条件下造就了某些国家或地区特殊的发展环境,因此,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别国家在个别发展阶段上出现特殊性并不矛盾,一些国家由于自身的特殊情况,在具备某些具体条件的客观现实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从而加速世界历史的进程。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他根据中国上个世纪早期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又根据世界历史形势作出了中国革命 “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新的范畴了,它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1]的正确判断。这些论断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状态,实现国家的独立,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阶级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其次,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他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用世界历史的眼光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1964年,毛泽东在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人的交谈中指出:“美国现在在两个‘第三世界’都遇到抵抗。第一个‘第三世界’是指亚、非、拉。第二个‘第三世界’是指以西欧为主的一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有些还是帝国主义的国家。”[2]后来,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对第三世界进行了重新定义,他把美国、苏联划分为第一世界,把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划分为第二世界,把除了日本的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划分为第三世界。毛泽东在三个世界划分思想的指导下,开启了中国的全方位外交的新时期,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个世界”思想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运用,它为中国打开了外交局面。

二、改革开放时期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在研究世界历史的过程中,考察了生产力的基础性作用,分析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交往的普遍发展,论证了世界市场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归宿。邓小平以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为理论基础,依据时代变化和中国国情,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打破传统思维,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快使中国融入国际市场,敏锐地发觉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用中国特色会主义实践论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邓小平世界历史发展观。

首先,邓小平敏锐地把握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动向,结合中国国情及时地做出了对外开放的决策,在实践上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在世界一体化背景下进行国家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在条件,从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指导实践的典范[3]。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依赖,越来越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邓小平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繁荣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邓小平在寻求中国与世界发展结合点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找到了一条与世界接轨的新途径,迅速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从理论和实践上填补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留下的问题:进行“跨越”的民族如何快速实现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立足于中国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提出变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为国家赢得丰富的资源和环境,回答了在诸如中国等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民族国家,如何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问题,使起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迅速的现代化进程融合,彰显了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生命力,是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典范。

最后,邓小平科学分析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关键力量,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重要动力的思想。马克思认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第一有力杠杆是科学技术,它是最具有革命性的力量。邓小平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4]基于此,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把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转移到现代化进程中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轨道上,逐步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生产力始终是贯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或隐或现的一条线。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社会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进而转向世界历史。在世纪之交,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三个代表”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才有可以依靠的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有保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际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除了要一般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外,更要积极主动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世界上每发生一次科技革命,都为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民族国家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会,但同时也会把不能抢抓机遇加速发展的国家甩得更远。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先进生产力的状况及发展需求,敏锐把握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动态,顺应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潮流,在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融合中抓住机遇,为推动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利用并追赶世界先进生产力以促进国家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共同反映了以世界历史眼光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原则[5]。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体现了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历史发展的思维方式,落脚点在于实现世界历史发展中人与世界的和谐,即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追求体现了坚持主客体统一、科学精神与价值取向的统一等原则,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贯彻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的基本原则。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世界一体化发展正反两方面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现阶段中国国情,从主客体相统一、追求科学精神与价值取向相统一、促进整体与部分协调发展的方法论出发,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核心和趋势,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人与世界整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与世界在历史过程中达到和谐与解放要求。

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状态一直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者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目标。科学发展观既贯彻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眼光,又坚持了生产力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还充分发挥和运用了马克思关于人是世界历史前进中主体性力量的思想的观点,和谐社会建设是从实践上向进一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迈进。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8.

[2]《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14.

[3]侯国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7.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河南省社科联、团经联立项课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现实意义”(skl-2014-11)。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世界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