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2014-03-06 05:18
文教资料 2014年3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师生大学

杨 静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党委宣传部,北京 100000)

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杨 静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党委宣传部,北京 100000)

新媒体重新塑造了大学文化主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情况下,我们要研判新媒体特点,整合媒体资源,加强舆论监控,正确引导师生思想,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建设高效、和谐、文明、健康的大学文化。

新媒体 多元 大学文化

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媒体的“新”与“旧”,会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的先后,而在于传播的内容与形态的改变。有研究者将当前的新媒体与数字技术关联,认为是“在20世纪后期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在信息传播领域内通过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交互地传播信息的新兴媒体。新媒体在技术领域的‘数字化’为其‘互动性’提供了技术基础。而传播的互动性则为新媒体中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深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①。在高校,新媒体凭借其方便快捷、交互性强、信息量大成为大学师生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在大学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重新塑造了作为大学校园主体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使校园文化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新媒体为大学文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1.为大学文化建设搭建了更便利的平台。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以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制造社会舆论平台。在此背景下,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采用方便快捷、简单明快的形式,及时发布信息,成为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了解学校、关注学校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示学校形象、加强对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窗口。参与方式的便捷、信息内容的亲和贴近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新媒体无疑搭建了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平台,高校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师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资源共享,从而增强工作实效,建设高效、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2.提升了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新媒体出现后,由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主导新闻传播和舆论宣传的格局发生了改变,新媒体逐步集纳和强化各种传播媒介既有功能,成为优势集成的校园信息传播、交流互动的主渠道。新媒体参与方式的便利、信息传播便捷和互动性强的特点,能够吸引师生的使用、关注、回应。相对于传统的校报、广播、电视台,无疑扩大了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度。所以新媒体便于信息传播,对于校园信息沟通,提升校园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3.丰富繁荣了大学文化。

在校园内,由于思想主张、价值认同、志趣喜好不同,学校师生自发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群体,从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校园文化形态的一部分。但是在传统媒体中,由于表达空间和参与方式的原因,这些声音被湮没在校园主流文化中,被忽视和边缘化。而在新媒体环境中,参与的便捷、空间的无限、校园内部各种群体都能在网络空间中找到栖息之所,不同文化形态相应地也有了展示的舞台。再加上“现代传播科技发达了,文化传播呈现出‘天涯若比邻’的状态,于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借鉴也越来越多起来”②。于是,师生的参与意识更强,思想表达更加活跃,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思想文化表达更加积极。这些无疑都丰富繁荣了校园文化。

4.提升了大学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交互性强,使传统校园文化不再是神秘高蹈的象牙塔文化,校内外的信息互动交流成为经常性的事情,新媒体日渐成为校内师生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校外的社会事件、价值观念对校内师生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大学校园内所发生的事件,往往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成为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公共事件,校园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向社会展现,其中不少有益部分逐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并推崇。可以说,新媒体为大学校园文化打通了连接社会主流文化的渠道,而且为其提供了展现自我、引导社会的舞台,大学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正如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和挑战。

1.信息碎片化,造成思考不深入。

新媒体的形态限制了信息的完整、准确表达,比如,微信、微博仅仅用百余字记录信息。在信息被无限传播、转发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只言片语,这些“碎片”信息时常与源头信息表达的内容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大量碎片化信息的灌输导致大学生缺少严谨的、富有逻辑的本质的思考,多数大学生对于信息缺乏去伪存真的能力,只抱着跟风的态度。他们对于存在质疑的问题与事件不能加以理性分析,偏于用一键分享和信息评论使信息裂变式地传播,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群体认识产生偏差、思想受到限制,出现了不少“微小问题夸张化”、“负面现象放大化”的不良局面,如不断出现的“金庸去世事件”、“果子狸传播SARS”事件等。

2.信息多元复杂,使主流价值观被挑战。

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参与性、交互性、便捷性,每个人都有发言的能力和机会,表达成为经常的事情。各种不同群体的思想、观念,层出不穷,对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有时候甚至混淆视听。表达的多元性及各种思潮的涌入,导致缺乏意见权威,在许多问题上众说纷纭,众口难调,很难取得一致,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主流价值观面临巨大挑战。比如,近几年大学中呈现的一种浮躁、媚俗的非理性文化现象,从晒校花、晒裸照,到对“白富美”“高富帅”的追捧,再到芙蓉姐姐、奶茶妹妹等网络红人频受关注,从人们的狂热追捧,到审丑文化,再到商业炒作……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新媒体时代,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更加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时常可能面临价值判断的迷茫和价值选择的困境。

此外,新媒体快速发展,有效监督机制的滞后和缺失,致使大量的虚假、不明信息出现在高校师生的视野,混淆言论,扰乱思想。这些都是新媒体带给大学文化建设的新挑战。

三、加强新媒体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需要做的事情

高校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宣传作用不言而喻,然而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仅仅依靠高校媒体的优势就能系统化、观念化的。

(3)纸浆洗涤过程t时刻的操作参数为q(t)=[q1(t), q2(t), q3(t)]。其中,q1(t)为上浆浓度,q2(t)为上浆流量,q3(t)为清水加入量。

1.整合校园媒体资源。

新媒体资源各有优缺点,如何发挥新媒体资源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整合的最大效能,是高校在建设和谐、文明、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中要思考的问题。首先应本着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优化新媒体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避免置而不用;其次要研判这些媒介的特点,从其优势和特点出发,确定相应的传播内容以及内容的表述方式,使之相互配合补充,形成整体合力,满足校园不同受众的需求,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2.加强师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师生学会在碎片式娱乐化信息中思考、理解、辨析、系统地获取知识。首先,要使师生对信息具有认知、分析、判断能力,在信息的洪流中学会去伪存真,能够迅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其次,使师生对获取信息具备一定的整合能力和再传播能力。再次,使师生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完善提高自我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是培养媒介素养的目标。在具体实践中,教育途径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由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又可以在各种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党团教育活动中注入相应的内容全面、系统、深入地解读网络社会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和新规律。

3.做好舆论监控工作。

新媒体环境下,建设和谐、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必须做好舆论监控工作。要健全舆情综合防控体系,完善包括建立健全组织保障、舆情搜集、分析研判、应急预警、应对处置和总结评估等各项机制,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应对能力,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控能力。这样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先行一步,尽早采取措施,确保有效控制和减少负面言论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监控过程中要正确区分政治倾向与学术争论,采取不同的应对思路和策略。对学术问题,要实事求是,加强引导;对政治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触及党和国家的法律、原则的言论,要坚决清除。

4.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动态,将舆论引导模式由“灌输”转向“引导”、由“宣传”转向“服务”,少些被动还击,多些主动出击,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这中间,需要重视调查研究,掌握问题的前因后果,要根据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把握师生的思维方式、接受方式,采取可行措施,比如培养舆论领袖、主动设置议题等,在各类舆论的喧哗中强化主流言论,带动校园舆论的正确导向。

注释:

①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②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2).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3年度高教研究立项“媒介素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师生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