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姆雷特的躁狂

2014-03-06 22:48
关键词: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徐 静

(北京邮电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876)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弥漫着疯狂。哈姆雷特疯了,奥菲利娅疯了,埃德加疯了,李尔王疯了,麦克白夫妻疯了,奥赛罗患有癫痫。也许,莎士比亚只是深受同时代剧作家的影响,将疯狂作为一种戏剧手段来使用,用以加剧或缓解戏剧冲突。但哈姆雷特的疯狂是整部戏的中心,已经从戏剧手段变为戏剧主题。弗洛伊德曾在20世纪初写过一篇在其死后才发表的短文《舞台上的病态人物》,完全把哈姆雷特当作他的病人来研究,指出哈姆雷特患有神经症①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299页。。弗洛伊德指出,如果哈姆雷特身心健全,就会杀了现任国王——他的叔叔Claudia;既然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那么他肯定是歇斯底里症患者②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第300页。。事实上,哈姆雷特并非歇斯底里症患者,只是偶尔稍有失控。哈姆雷特究竟疯与不疯,历史上早就争论过。但迄今为止,从未有人明确指出,从精神科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疯与不疯的问题,其实是躁狂和抑郁这两种情绪障碍的问题,即今天所谓的躁郁症。耶鲁大学著名的莎翁学者布鲁姆(Harold Bloom)曾写道:“萦绕埃尔森诺尔(Elsinore)王宫的疾病不是未被复仇的弑君之罪,也不是Claudius的腐败,而是哈姆雷特思想的负面力量”。③Harold Bloom,Hamlet: Poems Unlimited,New York: Penguin Putnam Inc., 2003, p.142.“哈姆雷特思想的负面力量”是指王子在躁狂和抑郁的混合状态下思绪不断奔涌,将产生出不寻常的力量和影响力,撼动和颠覆整个王宫;萦绕Elsinore王宫的疾病,正是哈姆雷特的躁郁症。哈姆雷特“疯狂”的意义是巨大的,触及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躁郁症又叫双向情感障碍,是指大脑由于化学分泌物的失调,导致情绪在抑郁和躁狂之间的摇摆。整个批评界都集中注意了哈姆雷特的抑郁,而忽略了他的另一面,即躁狂。躁郁症这个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那里,人们认为身体的健康是同4种体液相关:血液、痰、黄疸汁和黑胆汁。希腊人认为疯狂错乱与体液的不平衡有关。当忧郁受到血液激发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其对立面——躁狂*Emily Martin,《双相障碍探究:美国文化中的躁狂和抑郁》, 于欣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年, 第11页.。柏拉图在《菲德拉斯》中解释道,躁狂可以引起灵感,这灵感可来自上帝、诗歌或者爱情。哈姆雷特在躁狂的状态下,对死亡等问题有着诸多灵光闪现的思考。伯顿(Robert Burton)的《忧郁的解剖》一书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列出了一系列忧郁的诱因,包括儿童期的影响、遗传、超自然的元素、撒旦、星象、上帝等。在基督教的世界里,关于分辨疯狂是处在神赐的躁狂阶段(一种精神上的狂喜或疯狂),还是魔鬼般狂乱的精神失常,人们有着激烈的争论。中世纪和后来的一些学者认为,造成精神错乱的原始因素存在于智力中,而非存在于激情中*Emily Martin,《双相障碍探究:美国文化中的躁狂和抑郁》,第11页。。一个特殊的情感状态,例如悲伤或者恐怖,既不是精神错乱的充分也不是必要条件。强调智力是心智健全的领地这一理念,在笛卡尔和其他17世纪思想家的哲学中达到了巅峰。19世纪后半叶科雷普利(Kraeplin)把精神疾病划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关于智力的(精神分裂),一类是关于情感的(躁郁症)。他把情感障碍从智力障碍中区分出来,认为躁郁症是周期性的,预后更好,更有家族倾向。对于哈姆雷特的家族是否有此倾向,我们当然无从考察。按照上述标准,哈姆雷特的疯狂是假疯,因为他一直心智健全,而只是处于特殊的情感状态,即躁狂和抑郁的状态,不同于他的女友奥菲利亚属于智力性质的疯狂,即精神分裂。

从二十世纪到现在,躁郁症具有了一定的流行意义。在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本身就是躁郁症患者的精神科和心理学博士贾米森(Kay Jamison)对躁郁症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与火共舞》一书中,贾米森认为一些著名的作家、艺术及政治家,例如惠特曼、梵高、弗吉尼亚·伍尔夫、T.S.艾略特、爱伦坡等作家,林肯、丘吉尔等政治家,都符合躁郁症的诊断。贾米森所列出的这两百人都是能力的象征,但都深陷于自己的情感障碍中,经常失去控制并尝试自杀。综上,躁郁症不仅是精神学科的情感障碍类疾病,同时也是心理和气质的一种状态,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流行意义。贾米森认为“与情感障碍相关的气质和认知风格,事实上可以增强某些人的创造力。”*Kay Jamison, Touched with Fire: Manic-Depressive Illness and the Artistic Temperament,New York: Free Press, 1933.具有躁郁症气质和认知风格的哈姆雷特,智力过人、多才多艺,对戏剧表演等都深有研究,被奥菲利亚描绘为“大臣、士兵、学者”,无疑正符合贾米森关于躁郁症的以上评述。

一、躁 狂

批评者往往给哈姆雷特的抑郁注入了过多的文化解释,认为哈姆雷特的“发疯”是因为人文主义信念的破灭,因为人文主义信念之绝对与终极意义的丧失。这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过度解读。躁郁症患者的大脑神经细胞具有一种脆弱性,容易触发情绪障碍。父亲的被害与母亲的再婚触发了哈姆雷特的情感障碍:躁抑。鉴于过往的学者们已经评述过哈姆雷特的抑郁,我将在此着重分析哈姆雷特的躁狂。

躁狂的症状,表现为奔涌不断的思绪,行为上的激越、易怒,甚至暴力。哈姆雷特不断奔涌的思绪和无尽扩充的意识,是他躁狂的表现。在全剧中,他一共有7个独白,见证了他躁狂状态下奔涌的思绪。但是莎士比亚在描写哈姆雷特的躁狂时,突出的是暴力。在遭受躁狂的阵阵袭击中,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和母亲的爱最后都演绎成了暴力的表达方式。令哈姆雷特一直耿耿于怀的,是王后的新婚再嫁,即王后对老国王肉体的背叛。哈姆雷特对母亲的身体的纯洁,始终纠缠不休,而且过分在意。王后在自己的卧室召见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在言语上对母亲进行百般折磨和侮辱,最后竟然充满暴力地将母亲狠狠地扔倒在床上,然后拔出利剑对准了他母亲的咽喉:“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面前,让你看一看自己的灵魂。”*引自《哈姆雷特》,收入《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卷,朱生豪译,沈林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352页。本论文所引用的《哈姆雷特》台词,都以此书为准,在下文中对该书的引用直接以括号加页码。把王后逼至床上,哈姆雷特几乎跨骑在母亲身上,谴责她的淫欲:“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了吧。当无法阻截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p.352,第三幕,第四场)这一场景几乎是哈姆雷特躁狂暴力的极致。哈姆雷特几乎将母亲扼死在床上,就像奥赛罗将苔斯蒙娜掐死在床上一样。也正是在王后的卧室,哈姆雷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躲在壁毯后面的波洛涅斯一剑杀死。

就在这一幕,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再次出现,使得王后没有死于哈姆雷特的剑下。躁狂到了极致的时候,会有幻觉。也许,鬼魂的出现只是哈姆雷特的幻觉?鬼魂在前两次出现时,有霍拉旭及哨兵的见证,而这一次,只有哈姆雷特一人看见鬼魂,王后完全感知不到老国王鬼魂的显灵,以为哈姆雷特已发疯,对着空气说话。谁能够证明,鬼魂的这次显灵不是哈姆雷特躁狂的幻觉?

在爱尔森诺尔幽闭、压抑的城堡里,忧郁的哈姆雷特总处在无尽的内省和独白中。当和王后、奥菲利娅独处时,他偶尔会跌入不可控制的暴怒。哈姆雷特的躁狂,还表现为对奥菲利娅的无情和暴力。在莎士比亚的原剧中,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的残酷主要表现在第三幕,他对奥菲利亚说道“我曾经爱过你”,重复四至五次的“去,去尼姑庵吧”。尼姑庵(nunnery)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还具有一个意思“妓院”,是一个双关语。但如果将哈姆雷特的原意理解为“妓院”,实在显得哈姆雷特太无情无义,完全是在借装疯之机,在言语上尽其所能地凌辱奥菲利娅。奥菲利娅将哈姆雷特给她写的情书等都自动交给了她的父亲,而且还成为了国王和波洛涅斯刺探他的工具,哈姆雷特愤怒到了极致、濒临暴力的边缘。哈姆雷特质疑奥菲利娅的忠诚:“你对我诚实吗?”(p.331,第三幕,第一场)哈姆雷特充满怀疑地问她:“你是诚实的吗?”(p.331,第三幕,第一场)当哈姆雷特说:“我的确曾经爱过你的。”(p.331,第三幕,第一场)用的是英语里的过去,已经意味着他不再想继续和奥菲利娅的爱情——他只是曾经爱过她——这是对奥菲利亚的最残酷的惩罚:因为他对她的爱,是过去时“曾经”,而不是“现在”。在反复对奥菲利娅“去尼姑庵”的叮咛中,哈姆雷特逐渐陷入了轻度的疯狂。哈姆雷特问她:“你的父亲在哪里?”(p.331,第三幕,第一场)奥菲利娅被动地回答,她的父亲在家里。这激起了哈姆雷特的狂怒,他疯狂地叫到:“永别了!”他在暴怒中告诫奥菲利娅:“去吧,去吧,去尼姑庵!”(p.331,第三幕,第一场)他一共两次将奥菲利娅摔倒在地,暴怒离去,又在暴怒中回来,咆哮着:“我说了,我们再也不会有婚约!”(p.332,第三幕,第一场)奥菲利娅完全已成为哈姆雷特暴力的牺牲品。奥菲利娅的感情和神智,从那时就开始崩溃。哈姆雷特最后说道:“去尼姑庵!”哈姆雷特此时已经预见到他的复仇计划将祸及奥菲利娅的家人,血腥的气味正从王宫里升起。而让奥菲利娅远离危险的唯一途径就是“去尼姑庵”,但奥菲利娅无法听懂这是哈姆雷特在危险降临前要求她远离危险的一声警告。

被父亲的鬼魂所控制了的哈姆雷特,深陷于浸染着抑郁的躁狂、无法自拔,他选择放弃了对奥菲利娅的爱情,而且对其残忍的后果毫不在意——奥菲利娅的哥哥和父亲都将死于他的剑下。哈姆雷特一共导致了7个人的死亡:奥菲利娅一家三口、国王、王后、他的两个同学。哈姆雷特难道不是一部杀人机器?奥菲利娅在精神失常以前,如此描绘哈姆雷特:“他是一个大臣,一个士兵,一个学者,是丹麦所有的典范。”她哪里能料到,陷入躁狂中的哈姆雷特会是杀死她父亲的凶手,父亲的死亡将直接导致了奥菲利娅的精神失常。哈姆雷特的天性中是否有着某种冷漠、野蛮与残忍?抑或,这只是他的病态,是躁狂的发作,以及躁狂和抑郁的混合发作所导致?

二、躁狂下的抑郁

以上着重分析了哈姆雷特的躁狂。但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所描写的王子的躁狂,绝非简单地充斥着暴力,而是浸淫着抑郁。换言之,哈姆雷特的躁狂,是躁狂和抑郁的一种混合状态,或者说,是快速循环。这也正是莎士比亚为什么写哈姆雷特的躁狂原因。正是躁狂下的抑郁,赋予了哈姆雷特的躁狂真正的意义。

哈姆雷特的抑郁总的说来,表现为行动的延迟。难怪许多批评家把哈姆雷特的悲剧看成是行为延宕的悲剧,是哈姆雷特生性软弱的悲剧*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4页。,也有一些批评者认为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反思的悲剧(tragedy of reflection)。许莱格尔认为,哈姆雷特迷失在思想的迷宫之中,整个剧本意在显示机关算尽的重重顾虑怎样削弱了行动的力量*A. C. Bradley,Shakespearean Tragedy,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1932, p.105.。1949年奥利维尔拍摄的著名的黑白版的《哈姆雷特》,将哈姆雷特行为的延宕设定为全剧的主题。柯勒律治认为,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巨大的理智活动,以及与之伴随而来的对真正行动的反感*S. T. Coleridge,Shakespeare, Ben Johnson, Beaumont and Fletcher, Notes and Lectures,Nabu Press, 2010.。布拉德雷不同意上述观点,提出了最接近问题实质的看法,他认为,极度的反思并不是无决断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一种由特殊情景引起的反常的心理状态——一种深刻的忧郁状态(“a profound state of melancholy”)*A. C. Bradley,Shakespearean Tragedy,p.107-108.。

王子是否一直就具有抑郁的气质性障碍,不得而知,但是剧本一开始时,父亲老哈姆雷特国王的突然去世和母亲迅速的再婚显然触发了他重度的抑郁。哈姆雷特一出场时,王后就恳求他要抛开自己的忧伤,哈姆雷特坦言自己无法放下心中的郁积。低落的情绪,对一切事物兴趣的减退,对死亡反复的思考,行为能力的减弱,这一切都是今天我们在判断抑郁症的典型指症。

首先,由于遭受严重的忧郁情绪的袭击,哈姆雷特对人、对宇宙完全丧失了兴趣。诸多批评家,包括法国作家雨果在内,都注意到了哈姆雷特的悲观厌世。哈姆雷特如是感叹上帝的杰作——人类:

我近来不知为了什么缘故,一点兴致都提不起来,什么游乐的事情都懒得过问;在这一种抑郁的心境之下,仿佛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篷,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捏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不,女人也不能使我发生兴趣……(p.317,第二幕,第二场)

其次,哈姆雷特的抑郁症表现在他对死亡无尽的思考。他思考着父亲的肉体将会如何消融,“啊,这一无比坚实的肉体将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自杀的法律!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对死亡纠结自然导致对生的厌倦。他想到了自杀,厌倦了世界。哈姆雷特需要时间来接受和理解父亲的身体将会被埋入冰凉的土中而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这一现实。而对死亡这一无法得到答案的问题的思考,使得哈姆雷特对生存本身产生了厌倦。“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而且他还将整个世界比作“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哈姆雷特的抑郁不是单向的抑郁,而会急速转换成躁狂,或者,在更多的状态下,是躁狂和抑郁的混合状态。除去上文所述的暴力以外,躁狂的另一症状是奔涌不断的思绪,英文叫做racing thoughts。在躁狂和抑郁状态之间极速摇摆的哈姆雷特,围绕着生与死的主题,开始了奔涌不断的思绪。“生存还是死亡”这一世界上最著名的独白,见证了哈姆雷特作为一位躁郁症患者反复纠结的自杀冲动,以及他对死亡不断奔涌的、无法停止的反复思考。这一著名的独白充满着对死亡的恐惧:因为谁也无法知道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死亡就像睡着了,那在死亡的睡眠中会做什么样的梦?死亡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你一旦去了,就无法往返。正是对这一神秘国度的惧怕,使得我们不能用一把匕首了结一生。独白中将人的身体成为“这一具腐朽的皮囊”,表达的正是对生的厌恶,呼应哈姆雷特第一个独白中的人死后身体会化为露水这一意象。躁狂令人雄辩、具有高度感染力,抑郁令人不能摆脱地纠结于死亡这一永远神秘的主题。哈姆雷特在躁狂和抑郁混合状态下奔涌的、无法停止关于死亡的思考感动了整个世界。王尔德曾经说,“因为王子,整个世界都变得忧郁。”

不少批评者注意到,从第五幕开始,从海上回来的哈姆雷特从抑郁的心境中拔出来了。第五幕的王子比起第一幕中的王子来,似乎在一两个月中就老去了十多岁。为何有此巨大的变化,莎翁学者们对此不解。布鲁姆在《莎士比亚:人类的发明》一书写道:“第五幕的哈姆雷特看上去已经治愈了自己……关键的问题成为,我们该如何概括哈姆雷特在前四幕中的忧郁,以及他在第五幕中突然摆脱忧郁而获得的、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全新模式的世俗的超然?”*Harold Bloom,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New York: The Penguin Putnam Inc., 1998.事实上,躁郁症患者的躁狂和抑郁在发作一段时间后,即使在不治疗的状态下,也能得到自然缓解,这种自然而来的情绪的缓解便是让布鲁姆所迷惑的超然。在描写哈姆雷特“躁狂——抑郁——情绪的缓解”这一过程中,伟大的莎士比亚似乎有着职业精神科大夫的知识。哈姆雷特的抑郁情绪在第四幕有一重要的转折点:在离开丹麦去往英国的路途上,与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Fortinbras)的相遇。与挪威王子军队的相遇,似乎给予了哈姆雷特这样的启迪:不要对死亡思考太多,为了荣誉,应毫不犹豫地去送死。从海上归来的哈姆雷特,突然驱除了抑郁的乌云。他依然思考着死亡,但已经非常释然超脱。在墓地中和挖墓人的一段对话,表明哈姆雷特已经能淡然而超脱地处理死亡。他躁狂和抑郁的情绪障碍,完全得以缓解。

三、疯癫的审美意义

哈姆雷特混杂着抑郁的躁狂无疑是一种疯癫。莎士比亚究竟如何思考疯癫的呢?福柯认为,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疯癫享有一种终极地位,正如在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里一样。我认为,福柯之所以如是说,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第一,疯癫是莎士比亚舞台上的一种重要戏剧手段;第二,莎士比亚其实深深理解疯癫所带来的痛苦,并赋予了它哲学的意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对于疯癫的知识远不如今天,对莎士比亚来说,疯癫处于戏剧结构的中心,是一种戏剧手段,常与谋杀、背叛等为谋,推动情节的前进。福柯如此解析:“疯癫体现了不可能之事、不可思议之事、非人之事,以及一切暗示着大地表面的某种非自然的、令人不安的荒诞存在的东西”*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3年,第17页。,它让人情不自禁地迷恋,艺术家和作家很容易将疯癫浪漫化、神秘化, 因为“当人放纵其疯癫的专横时,他就与世界隐秘的必然性面对了……他将揭示出地狱的无情的真理……这个疯癫的宇宙的早已预示了的结局。”然而,莎士比亚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将疯癫浪漫化或神秘化,他深深理解,疯癫会带来痛苦乃至死亡。麦克白夫人的医生说,麦克白夫人所患的,是“超过他医术”的疾病。其实,这一疾病已经完全等同于死亡。麦克白夫人的发疯,带给了麦克白巨大的痛苦。他在听到夫人去世的消息后,在嫉妒的悲怆下,道出了著名的独白“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 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是以何种痛苦目睹自己昔日美丽的妹妹,如今连亲人都不认识,成为一个整天只会疯疯癫癫地唱些歌、到处乱跑、衣不遮体的疯女人,最后溺水死于溪流中。哈姆雷特的疯癫带给了他的母亲Gertrude极度的痛苦:如前文所分析,他在躁狂的暴力冲动之下,几乎将母亲刺死在床上。所以,莎士比亚对于疯癫有着深刻的现实主义层面上的洞察,对于这种精神疾病带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痛苦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然而,莎士比亚真正的伟大在于他赋予了疯癫哲学和审美的意义。莎士比亚对于疯癫的医学认识,显然不如今天,他不知道奥菲利亚和麦克白夫人所得的精神疾病是今天所谓的精神分裂,他也不知道哈姆雷特所患的是今天的躁郁症。然而,这一切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里,疯癫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终极思考。这便是疯癫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隐喻意义所在。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说,自十五世纪以来,疯癫的形象一直萦绕着西方人的想象。福柯追溯到,到十五世纪下半叶前,或稍晚些时候,死亡的主题都独领风骚。从在十五世纪末开始至文艺复兴时期,疯癫的主题取代了死亡的主题。“疯癫主题取代死亡主题并不标志着一种断裂,而是标志着忧虑的内在转向。受到质疑的仍然是生存的虚无。”*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译,第13页。哈姆雷特在躁狂和抑郁的混合状态下奔涌的、无法停止关于死亡的思考,给了我们以下的答案:死亡,就是肉体化为灰尘和露水;死亡,就是寂静。哈姆雷特关于“死亡就是肉体变为灰尘和露水”的思考,表明他并非任何宗教的信仰者,他只信仰“虚无”。当他身中巨毒,行将死去时,他似乎想告诉他的好友霍拉旭什么是死亡,但他已被死神的手紧紧扼住,已经没有时间了,于是只留下一句:“余下的都是沉默——”哈姆雷特最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并没有告诉关于我们死亡的定义和答案,只是历数了生存的痛苦。遭受抑郁和躁狂的王子,企图以死来结束生的痛苦,但又同时对死亡充满了疑惑和恐惧。替父复仇的大业固然是让哈姆雷特免于自杀的一个原因,同时也代表了所有的人都会担当的生命中的某种不可推卸的某种责任和使命。哈姆雷特在躁狂和抑郁混合的疯癫的状态下质疑了人生的虚无和死亡的意义,成就了他的永恒。

四、结 语

约翰逊博士曾说,莎士比亚的性情更适宜于写喜剧*张仲载、赵国新编,《西方古典文论选读》,北京:外国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2006年,第321页。。但1600年版的《哈姆雷特》显示出莎士比亚最强盛的悲剧创作力,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抑郁和躁狂情绪的深刻领悟令人震惊。我们不得不质疑约翰逊的判断,因为《哈姆雷特》显示莎翁的悲剧并不逊色于其喜剧。彼得·亚历山大(Peter Alexander)和布鲁姆(HarBloom)认为莎士比亚一生中共写过两个版本的《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大约在1589年写了Ur-Hamlet,在后来的多年中,他一直在修改Ur-Hamlet,直至成为1600年终稿时不朽的《哈姆雷特》(Hamlet)。Ur-Hamlet早已失传了,但18世纪德国出现的德文《杀凶受惩记》很可能是根据他修改和缩写而成的。莎翁学者们由此推断出,Ur-Hamlet是一个简单的复仇剧本,其主角是死去的老国王哈姆雷特的鬼魂,整个剧本充满着老哈姆雷特重复的喊叫“哈姆雷特!复仇!”1600年版的《哈姆雷特》凸显了王子的内心冲突及情绪问题,其中老哈姆雷特的戏份被大大缩减了,而哈姆雷特王子剧烈的内心冲突被凸现出来,即王子的抑郁和躁狂情绪。T. S. Eliot认为1600年版《哈姆雷特》的感情超过了“事件”,将之称为“绝对是失败的艺术作品”*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1600年版本的《哈姆雷特》是一部“庞大”的作品,共有几乎4000行台词,作为职业演员和剧作家的莎士比亚,当然知道一部近4000行台词的剧作在不删减的情况下几乎不能上演。可以说,莎士比亚完全是凭着个人的兴趣,而不是根据上演的实际需求,而在不断地修改《哈姆雷特》。1600年版本的《哈姆雷特》是一部阅读的剧本,而不是上演的剧本。在1589至1600这十年中,由于某种强迫症般的驱使,莎士比亚不断地修改着Ur-Hamlet,直至写到近4000行台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莎士比亚在12年中对这一剧本做出了这样巨大的修改?布鲁姆大胆推测:在此期间,莎士比亚唯一的儿子Hamnet死去,在对Ur-Hamlet不断的修改过程中,莎士比亚将失去儿子的悲痛转化为了哈姆雷特无尽的抑郁,以及对死亡的思考*Harold Bloom,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New York: The Penguin Putnam Inc., 1998.。

因此,《哈姆雷特》对莎士比亚是一部很个人化的剧作,昭示着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新的高度。哈姆雷特死去了,他躁狂与抑郁的思绪停止。但莎士比亚的思绪继续奔涌着,在1600年的《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成功地写出了《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悲剧。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素描)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