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2014-03-06 13:58崔宏桥
关键词:吉林省民营企业经济

崔宏桥,经 滢

(吉林财经大学 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是吉林经济的重要支撑,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对富民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省,长期以来以国有经济为发展主体,民营经济是一块短板。近几年,吉林省民营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和发达省份及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给予解决。因此,全面了解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为民营经济把脉,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探寻克服其阻碍的对策建议,这将有利于推动吉林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吉林经济的振兴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总量和规模相对偏小

2012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 064.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8%,超越国有经济与三资经济;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 012.2亿元,同比增长22.0%;全省私营企业户数达到14.49万户,同比增长13.6%,其中民营“三上”企业户数达到11 542户,同比增长11.6%。近几年,吉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和发达省份及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从民营经济总量看,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仅为江苏省的24.7%,浙江省的29.7%,辽宁省的38.1%。而同期辽宁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已经达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4%,比吉林省高13个百分点。从民营企业规模看,2014年由全国工商联主办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评选结果显示,吉林省仅有修正药业集团一家企业进入500强,而浙江省有138家,江苏省有96家,辽宁省有9家。

(二)发展质量有所提升,但层次不够高

民营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主体,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民营经济的规模与效益。相比发达省份及地区,吉林省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还不是很好,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产业结构来看,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门槛较低的传统制造业,为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贸易业、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一般性竞争领域。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呈现出三产多、二产少;粗放型多,高科技含量少的情况。二是从产品结构来看,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只能参与价值链低端的制造环节,使得企业主体产品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知名品牌寥寥无几,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对社会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2012年,吉林省全省民营经济实缴税金达到678.4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65.2%,是2007年的3.7倍,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75亿元,增长21.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9.92%。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 735.6亿元,同比增长29.6%,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1.2%。从业人员达到602.6万人,同比增长9.6%,其中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成为民营经济就业的主要部分,占全省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8%。

(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近几年来,国家及吉林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放开准入领域和条件、鼓励全民创业、支持科技创新、培育开拓市场、强化金融服务、加强财政支持、提供税收优惠等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重大发展机遇。

二、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吉林省民营经济虽然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总体上看,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资本积累时间短,其发展过程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环境不够有利,限制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近几年吉林省在民营经济市场化建设及社会化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仍不能满足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环境不够有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化水平不高。近几年,吉林省在民营经济市场化建设及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还不能满足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土地、资源、资本、科技、信息、环境等要素市场发展缓慢,价格波动较大,致使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偏高,抑制了市场主体的生存与发展。二是市场供给不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一般来说,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管理差、实力弱、经营风险大、抵押物不足、信用能力不高等因素,难以获得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加之民营企业贷款一般要的急,贷款需求频率高、数量少,管理成本高,导致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尽管设立了民营中小企业专营机构,也只能满足极少数民营企业的需求,而面向中小企业的乡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无论是发展数量,还是资金实力,均无法承担民营企业融资重任。

(二)民营企业治理机制存在弊端,人力资本短缺

据统计,吉林省的民营企业有70%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一大弊端就是企业的治理机制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及不规范性,长期采用这种方式会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企业无法与市场接轨。另外,在家族式企业管理中,企业的决策者往往会根据个人情绪或者亲属意志来进行决策,缺乏内、外合理有效的制约和协调,这样的决策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除上述弊端之外,家族企业在代际传承方面往往排斥现代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而更多地采用传统的“子继父业式”。由于“创二代”的成长环境与教育背景均有别于父辈,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及经营理念与企业现行的文化和战略存在不匹配的地方,这必然会影响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家族式管理方式会造成企业人才储备不足,表现为技术人才短缺、管理人才流失。因此,治理机制的不够完善以及人力资源的储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动摇企业长久发展的根基。

(三)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较弱,能力不强

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创新动力不足、研发能力不强两个方面。首先,从创新动力看,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外部环境的压力及自身发展的限制,生存成为其首要任务,对于创新根本无从谈及。此外,由于自主创新的风险较大、投入偏多,加上周期长等难以确定的因素,使得企业在生存压力和现实利益的双重作用下,创新的动力更显不足。其次,从研发能力看,人才、技术和资金是研发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研发创新主要分为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实力的限制,一般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合作研发方面,尽管吉林省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人才较多,但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却较少,产学研一体化水平低。据统计,吉林省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新产品产值率只有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四)民营企业集群化程度低,集约发展受限

吉林省创业指数(城市中每万人拥有的企业数量)在东北三省中名列最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是吉林省民营企业集群化程度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模式受传统局限。大多数民营企业拘泥于小型、分散式的发展模式,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实现。虽然在吉林省也有一些集群水平比较高的行业,如汽车配件业、生物制药业,但这些企业与国内同行业相比,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协作程度也很低,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作用发挥甚微。二是平台建设发展缓慢。一些有助于集群化发展的特色工业园区、创业基地等,在吉林省建设缓慢,功能弱化,并且各地区主导产业打造不鲜明,缺少相应服务平台建设和基础设施的修缮维护。吉林省的民营企业没能发挥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主导作用,没有做到以核心产业带动其周边的衍生产业发展,也没有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产业链条。

三、加快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保障民营企业要素供给

目前的市场环境使得民营企业要素供给成本上升,转型升级难度加大,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与挑战。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应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引入良好的竞争机制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及保护壁垒,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免民营企业的税费,提高民营企业收益的比重以及工资的支付空间;加大社会保险的补贴力度,推动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职工的收入,推动民营企业就业比重提升。另外,要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环境,引导和鼓励各类型金融机构从民营经济特点出发,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提高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比重;建立向小型企业发放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与奖励机制,加大各银行及担保机构对民营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此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互助金融及担保模式,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创新民营企业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应打破机制体制的限制,逐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主动从家族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首先,应以到位的政策和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其次,应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建立良好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民营企业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科学化管理。通过员工持股或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来共享发展成果,让每一位员工都有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并产生较高的组织承诺,使企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此外,还要做好民营企业家的培育工作。民营企业家是民营企业的灵魂人物,其素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创新民营企业管理机制,应培养一批具有全局意识、战略眼光、掌控能力与先进管理水平的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与载体的培训,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引领企业不断进行机制体制创新。

(三)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作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意义重大。通过创新,民营企业可以优化产品结构,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依托创新,可以重塑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在民营企业创新升级的道路上,政府具有关键的作用。政府要充分肯定民营企业创新的做法,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在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科技进步、资源节约的优化目标,使民营企业向专业化、集约化、信息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建设面向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在于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力,鼓励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力争在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民营企业作为创新的实施主体应转变观念,塑造创新文化,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积极寻找途径和资源实施科技创新。

(四)发展规模经济,延伸民营企业产业链条

民营企业应打破传统的分散式发展模式,以新型的、规模化的工业园区为平台,通过集群式发展,提高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协作程度,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规模化的经济园区建立可以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传播,这将更有利于带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民营企业产业链的创新与延展,应以集聚强化分工,以规模提高效率,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全方位优化产业结构,要依托地区资源及产业特色,打造相应的主导企业,发挥主导企业的龙头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共同促进吉林省民营经济的繁荣。

四、结语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特征,发现因其起步晚、底子薄、资本积累时间短等原因,发展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制约因素。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市场环境还不够有利;因实施家族式管理,治理机制存在缺陷,人力资本短缺;由于缺少长远眼光,民营企业创新能动性不足;同时,受内外部环境影响,民营企业集群化程度低,致使民营经济发展落后。要克服这些阻碍,还需民营企业自身、政府、社会多方面努力。通过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让民营企业享有更为宽松的市场环境;通过引导和带动,创新民营企业治理机制;通过建设面向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发展规模经济,延伸民营企业产业链。通过构建多角度、多层面、多主体的民营企业发展策略,有效地帮助民营企业克服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最终实现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 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课题组.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和经营环境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8).

[2] 潘石,王子林,周凯.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3,(7).

[3] 姚琳玲,张伟.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产权导刊,2013,(7).

[4] 王顺育,马腾.吉林: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搭建银企对接平台[J].产权导刊,2013,(6).

[5] 吉林省工商联合会.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R].2012.

猜你喜欢
吉林省民营企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吉林省再生资源市场大有前途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