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理论对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2014-03-06 11:02:06
关键词:模糊性原文译文

白 红

(吕梁学院 外语系,山西 吕梁 033000)

自1965年查德提出“模糊”概念以来,模糊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模糊理论为模糊现象的解释提出了新的方法论依据[1]。模糊理论同样用于语言学中,帮助人类合理地解释了许多难以解决的语言问题,使语言研究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模糊理论应用于语言学产生了模糊语言学,学者们对模糊语言学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同样都是语言的自然属性,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研究语言时,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语言的这两个属性,既承认语言的精确性又不能否认其模糊性。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在获得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的再一次提高。它属于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有关翻译的基本理论,传授翻译中常见的翻译方法和技巧,重点放在训练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原文以及准确、流畅、贴切地进行独立翻译的能力上。在翻译教学中,无论是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还是翻译中涉及到的英汉两种语言,都首先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正确理解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就要求学生了解语言的准确性和模糊性,并且能够辩证地对待语言的这两种自然属性。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使用者甚至是语言学者历来关注的重点,使用精确的语言,这种思想千百年来已深深植根与人们的内心深处,寻常人以它为谋事立身之本,学者以它为笃志穷理之根,科学家以它为洞悉科学奥秘的准则。然而,“模糊”几乎成了不求甚解的代名词。于是,在汉语中出现了许多贬责模糊的词语,如“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伦不类”、“似是而非”等[2]。语言的模糊性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对于语言准确性和模糊性的不同态度,对于语言模糊性认识的不足,也使得翻译教学中要达到正确理解教学语言以及在翻译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原文且用译文准确表达难以实现,所以在翻译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语言的模糊性特点,并能自如使用这一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一、语言的模糊性在翻译教学中体现

(一)教师在翻译课程的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语言的表达往往具有模糊性,它不仅体现了礼貌合作原则,而且也是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例如:A:It’s a little hot here.

B:Ok,I’ll open the window.这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师生之间的对话。祈使句往往带有太多强制性和命令性的色彩[3]。如果我们能学会上述例句中使用语言模糊性的方法,用委婉表达提出自己的意愿和希望,就会使对方在接受的同时也能取得其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因为这种模糊语言的使用有助于我们“维护对方的面子”。

(二)翻译的过程中,英汉语的表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模糊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1.语音的模糊性

语音的模糊性主要是指说话者往往使用谐音(同音或近音)或听力上的错觉使听者获得模糊审美,产生模糊效果。语音的模糊性常用在双关修辞中,能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

例如:Trust us.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

相信我们吧。历经5000多只耳朵的检验,有着5000多年经验。

这是一则助听器推销广告。该广告中利用一对谐音ears和years之间的模糊性,表面上说明该产品已经经历过众多消费者的考验,质量上乘,实际上也暗示了该产品拥有悠久的历史,有着久经考验的质量。

2.词义的模糊性

英国语言学家肯普森(R.M.Kempson)指出词的模糊性有四种以下类型:指称模糊、词义多项化、词义缺乏确指以及词项确指意义的析取。这些类型在英汉语中都广泛存在。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理解了词义的模糊性,才能做到准确理解原文,进而做到译文对原文意思的准确再现。

指称模糊是指词义本身意义清楚,但是这些词的外延具有模糊性。如汉语中的“桌子”就有“方桌”、“圆桌”、“长桌”、“办公桌”、“书桌”、“课桌”等所指[4];英语中的city和town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显,不能很清楚地区分开。

词义多项化是指词项本身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如:“Mary’shouse”(玛丽的房子)可指“玛丽买的房子”、“玛丽拥有的房子”、“玛丽设计的房子”等等。

词义缺乏确指是指词项本身意义清楚,但属于泛指。如汉语中的朋友、年龄,以及英语中的 friend,gender,classmate 等等。

词项确指意义的析取,即虚词词组either…or…的界限模糊性。

如:We can achieve knowledge either actively or passively.在本句中,either…or…连接的两部分总有一个是真是的。但是,根据词项确指意义的析取,此句还含有一层意思:两个连接部分都是真实的,即我们既可以积极地又可以被动地获得知识。所以,该句应有两种相应的译法:

A.我们或者主动地获得知识,或者被动地获得知识。

B.我们既可以积极地又可以被动地获得知识。

3.语法的模糊性

模糊性几乎在每种语言中都出现[5],尤其出现在各种语言的语法中。每一种语言的语法都是非常灵活的,都含有丰富的词语搭配。然而,词语搭配如果没有了上下文或与之相关的语境,就会产生语义的模糊性。这种语法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词组的模糊性和句子意义的模糊性两方面。

词组意义模糊

动物保护人

这个词组能表达两层意思:即保护动物的人(the protector of animals)和保护人的动物(animals protecting people)。

句子意义的模糊性

如:几个学校的老师参加了考试。

“几个学校的老师”具有模糊性,这个表达可以理解为“这些老师分别属于几个学校”,以及“同一个学校的几个老师”,因此,也可产生两种相应的译法:

A.The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colleges competed in the contest.

B.The teachers of the college competed in the contest.

又如:他的笑话很多。

此句同样具有模糊性,既可以指“他语言幽默”,又可以指“他老出丑”。

当然,翻译问题不仅仅只是语言的问题,文化是语言的载体,翻译中的正确理解以及用译语准确表达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差异也可能导致译者对原语模糊性理解的偏差,从而在译文中歪曲原文的意思。所以,翻译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注意中西文化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二、语言模糊性的翻译

英汉两种语言中模糊语言的大量存在,给学生的翻译实践带来很大的挑战。学生要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必须认识和了解语言的模糊性,这也使得教师在翻译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在翻译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实用的翻译技巧正确地理解、再现原文模糊性。

(一)分别表义法

针对原文中使用的谐音双关产生的语音的模糊性,在翻译时可以采用分别表义法去再现原文的意思。如:Ask for More.

“再来一支,还吸摩尔”这是摩尔香烟的广告语。这则广告中,运用了more(更多)与More(摩尔香烟)这两个词的谐音与意义的双关,使摩尔香烟深入人心,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译文中的“再”、“还”也准确地传达了more作为“更多”以及“摩尔香烟”的意思。广告原文朗朗上口,译文更是使用汉语中特有的四字结构,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达到了产品宣传、刺激人们消费的目的。

(二)以虚对实

以虚对实,即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精确语言。

如: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个例子中,英语原文使用精确的语言,字面意思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汉语译文用模糊语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形象地表达原文的内在涵义,向读者说明一个道理: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这个例子中,英语原文用了一个具体精确的词“waterloo”表示考试的结果是“失败”,而汉语译文用模糊语言“一塌糊涂”表达了失败的程度,该表达形象地再现了原文的意思,又给读者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想象考试失败达到的地步。

(三)以虚对虚

以虚对虚,即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

这个例子中,英语原文与汉语译文分别使用模糊语言at sixes and sevens与“乱起八糟”表达出房间非常不整洁的状况,至于是怎样的不整洁留给读者去想象。

又如: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译文: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

这个例子是毛泽东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毛泽东看到身边的工作人员背枪演练的照片而即兴挥毫,赞扬中国女民兵的有名诗句,该句中的“红装”和“武装”都是都是模糊语言,分别指代“女子美丽鲜艳的衣着打扮”和“战士的装束”。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英语译文中,用“powder”这一模糊性的双关词,将“红装”与“武装”再现得栩栩如生,是汉译英中成功的典范。

(四)以实对虚

以实对虚,即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

这个例子,英语原文中的a few(一些)与all(所有)都是表示数量的模糊词,并且在数量的多少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语译文使用精确的数词“一”和“百”再现了原文了意思,同时也在数量上形成对比,译文可以说取得了与原文同样的效果。

这个例子中,“明显”是模糊性的程度副词,无法量化,而译文用极其精确的表达“two and two makes four”也表达出“非常明显、非常清晰”的意思,这样的翻译方法较好地再现的原文的意思。

综上所述,语言的模糊性是随处可见的语言现象,它大量地出现在翻译教学以及翻译作品中,从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方面探讨翻译的方法可以准确地再现原文模糊语言所传达的意思,它已超越了直译、意译等传统翻译方法的思维,为新的翻译方法的提出提供了可能。

三、模糊理论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模糊理论的提出为多种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模糊语言学正是模糊理论与语言学研究相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型的学科,它使人们认识到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性特征之一,与精确性一样都是人类语言的自然属性。人类语言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在认知层面上深刻地揭示了语言自身存在的本质特征,丰富了人类对语言实质的认识。

传统上,翻译理论家们喜于将翻译理论点极化、纯粹化,即以点概之,认为各种观念非正即误或非此即彼,这正是二值逻辑的思维方式。模糊理论使我们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认识到翻译这种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我们不能为之设置固定的条条框框,固定的翻译模式并不符合语言交际或跨语交际的客观实际。我们应该摆脱传统的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等两级划分的翻译方法,在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翻译方法”的采用也不可能如此非此即彼,其含义也不可能如此非此即彼。模糊理论为多元化的翻译方法、翻译标准的出现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翻译教学中,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教学内容,语言的模糊性都大量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学会使用和把握模糊语言,同时将语言模糊性的理据与语用功能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身的模糊性,理解作者的模糊表达,通过思维和表达的模糊性来理解教学中的模糊语言和模糊表达。同时教师通过进一步指导学生识别、理解和运用模糊语言,创新性地理解多元化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标准,可以有效地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对语言的理解以及用另外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语言间的转换和表达能力。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它在日常生活乃至教学中都广泛存在。翻译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与教学内容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的特征。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甚至使用模糊语言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理解能力、使用能力以及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以及在具体的翻译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语言的模糊性对于翻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探讨。

[1]韩庆玲.模糊修辞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3.

[2]邵璐.文学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

[3]鲁苓.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19.

[4]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5.

[5]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90.

猜你喜欢
模糊性原文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流行色(2020年9期)2020-07-16 08:08:36
译文摘要
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 11:38:33
让句子动起来
I Like Thinking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尝粪忧心
卖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