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河南警察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46)
纵观学术期刊发展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既是一部世界思想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科技进步史。学术期刊每前进一步都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是人类在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所有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最绚丽的瑰宝之一。
自欧洲中世纪罗马时代出现手抄新闻和印刷新闻以来,人类便有了通过媒体、以最简便的方式传播信息的渠道,同时也获得了世界公认的、通过这个渠道发布科研成果的首发权。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期刊的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有学者将这个过程分为孕育、产生和发展三个时期”[1]。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世界期刊界取得了品种丰富、数量繁多、内容多样、形式各异的巨大成就,使期刊这一行业成为与人类联系最为密切的行业之一,有力地张扬了人类的智慧和富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有学者认为,世界期刊的诞生地在欧洲,其孕育和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476~1630年之间,其最初的萌芽孕育于中世纪罗马时代的通讯业和资料抄写。当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罗马逐步成为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中心,是重要的新闻发源地和集散地。罗马帝国实力的不断扩大和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使各地通讯业者来到这里采集有用的新闻,抄写整理后公开出售给需要的人们,这就是当时人们所称的手抄新闻。手抄新闻公开发行的时间是1536年,首发地是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市。有学者提出,期刊的雏形是古罗马的信函复制件。理由是在16世纪期刊尚未诞生的时期,从事研究的学者们一般通过私人信函让友人或其他学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对某一课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在当时这是记录和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唯一方法。这种理由在某种程度上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并造福于人类,而在当时各种条件尚不具备,人们为达到交流研究成果并扩大传阅范围的目的,就将信函予以复写或刻印,使其成为传单式信函,进而逐渐发展成后来的期刊。
有中国学者提出,世界上最早的期刊是创办于中国明代的《朱翼》。他们认为《朱翼》早在1616年就由安徽省原徽州府婺源县(现在隶属江西省)一位叫江旭奇的学者出版了(《学者杂志》比《朱翼》晚49年)。我国著名的目录版本学家王重民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把《朱翼》定性为“期刊之先河”。他认为《朱翼》汇集了众多作者的文章,这些文章既刊载自己的观点,又刊载自己师生朋友的言论,而刊载最多的是中国古往今来众多学者名人的学术思想。《朱翼》从内容到作者到文体等都符合期刊的特征,将其定性为期刊是毫不夸张的。原因在于:任何一种期刊,不管它是早期期刊还是近现代期刊,都要反映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这应是期刊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一种期刊没有这“三新”就无法生存下去。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最早都是由期刊传出的。许多信息经过期刊阐释后使人们获得更完整、更充分的认识[2]。这种认为世界上第一本期刊诞生于中国的观点目前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学术期刊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需要而产生的。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历史上涌现出200个像英国皇家学会那样的学术组织。这些学术组织研究哲学与科学技术,同时学会之间有着频繁的学术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信函进行学术交流已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学术期刊作为发布学术成果的载体,其产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学术期刊最初是以学会汇刊的形式出现的。1665年1月5日对全世界的期刊界而言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法国人戴·萨罗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周刊刊物《学者杂志》。这本刊物存在了273年,直到1938年才因各种因素而停刊,但其创办所产生的意义将永存于世界学术界。
有学者认为现代中国最早的期刊是1833年创刊于广州的英文版的《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中文名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为内容,同时也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也有学者认为1815年在东南亚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英文名《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才是最早出版的中文近代期刊,但它是在国外出版的,大多数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
从17世纪下半叶至今,学术期刊进入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现代科技的专业化分工愈来愈精细。当年综合性期刊的办刊理念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办刊人为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理念,使期刊跳出综合性期刊的藩篱,逐渐向专业性期刊迈进。1778年,在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专业期刊《化学会志》,就此拉开了专业期刊蓬勃发展的大幕。1807年,德国专门刊载矿物学研究成果的期刊《矿物学杂志》面世。随后,英国又先后在1823年、1830年创办了医学专业期刊《柳叶刀》和生物学期刊《动物学杂志》。法国人在1830年创办了地质学专业期刊《法国地质学会通报》。为满足社会需求和开阔人们的视野,一些综合性期刊也开始向专业化发展,出现了一种母刊带若干子刊的现象,开创了一种母刊之下分辑出版多种专业性期刊的新局面。英国的《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从1887年起开始分为A辑、B辑出版,以分别刊载数学与物理学、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这种现象不仅丰富了期刊的种类,同时也促进了学术期刊的专业化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文献的迅速增长,学术期刊队伍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是学术期刊品种与数量的急剧增多。面对种类繁多的学术期刊,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逐一阅读,文摘类学术期刊由此产生了。1830年德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文摘刊物《化学文摘》,美国分别在1884年、1907年创刊了《工程索引》和《化学文摘》,这些文摘类期刊都在学术期刊的推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检索技术的推广使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查阅自己所需要的最新学术信息。这种简便的方式同时也推动了检索类期刊的创办与发行。据资料统计,到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西方国家出版的文摘、索引和附有文摘的检索刊物共有1,885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约有4,000种,至今已有5000余种。而科技期刊增加的数量更是惊人。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所做的统计表明:“科技期刊在欧洲的初期创刊率为平均每五十年增加十倍。据英国《世界科学期刊目录》统计:1921年全世界仅有科技期刊24,028种。据《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第16版(1975—1976)报道,当时世界上有55,000种期刊,其中科技期刊约占60%-70%,大约40,000种,期刊登载的文章约占全世界每年产生的科技论文的一半以上。”[3]目前科技期刊的数量早已超过了10万种。
由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可知,学术期刊是因适应学术研究的交流需要而产生,又因适应学术文献的增多而发展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如大多数学者所言:学术期刊孕育于社会新闻和科研成果的记录与交流,产生于邮政制度的变革与学术组织的涌现,发展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科技文献的增多。
学术期刊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出版周期问题。尽管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比其他图书稍短,但论文运行的速度较慢。一般而言,这个过程从学者提交论文到专家审读、编辑校阅直至论文发表,其运行过程所耗时间达6个月之久,核心期刊的时间会更长,使许多学者因此错过了论文发表的最佳时间,给自己的知识产权或者专利造成了重大损失。有学者认为,这种因延误而造成的损失应该由作者和期刊共同承担,原因在于作者过于看重某些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的显赫名声,而这些期刊由于稿件众多而无法顾及每位作者发表学术成果的急切心情。就编辑的职业道德而言,任何论文的发表都必须按来稿先后顺序排队。另外,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繁琐程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权威学术期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即学术论文必须由权威专家对其独创性、技术精度等进行评定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就增加了论文在发表之前的旅程。这种方法虽然能够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却大大延长了出版时间。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一种叫做“优先出版”的电子杂志应运而生,期刊编辑部可以将作者的论文经过审读之后,先在电子杂志上进行发表,然后等到纸质出版物上有位置后再正式出版。但是,这种“优先出版”有时间限制,即论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式出版,一般是限制在当年的时间之内,若当年没有在纸质出版物上发表,即视为无效。还有一种叫“提要杂志”。这种提要杂志通过简短、精练的内容摘要的方式将论文的主旨率先介绍出去,以保证学术成果的首发性和公平性。这种方法能使出版周期大大缩短。
其次是经费问题。国家的经济状况会波及到出版界,这也是影响期刊正常出版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1967年,世界上较有名气的122种物理学期刊平均价格是48.55美元;1973年,144种的平均价格是103.85美元;1976年,145种的平均价格是165.71美元。另一种统计也显示:1967年,期刊的平均价格是50.23美元;1973年,161种的平均价格是96.06美元;1976年,171种的平均价格是148.81美元。而化学期刊的价格在10年中平均上涨了将近三倍。人类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消费品价格也在飞速上涨。诸如人员工资、印刷费用、纸张价格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普遍上涨,不停地加重学术团体的负担。提高期刊的价格以分享图书馆的经费份额是美国地球物理协会在1973年就提出来的,迅即得到期刊创办者的响应。为解决经费紧张的问题,很多学会对自己出版的学术期刊采用多重计价标准。美国的《冶金学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主办单位的订户一年订费是10美元,协作单位是40美元,图书馆的定费则高达150美元[3]。这种办法并非万全之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图书馆会尽量压缩订阅期刊的数量,尤其是那些读者群体少的期刊。而个人订户迫于增加开支的压力,多以取消预订而求助于复制和电子出版物。有人统计,在1974年仅美国就复制了大约200多亿页资料。这给学术期刊出版部门又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损失,反过来迫使越来越多的学会和专业社团将收费的目标转向了作者,向发表文章的作者索取版面费。尽管采取自愿缴纳的原则,但收入也是很可观的,有些知名期刊这一项收入居然达到了全年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学术期刊是靠学者的成果来支撑的,索取版面费使学者对期刊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在不断加剧,因而拒绝支付版面费的比率在不断增加。据美国化学学会统计,拒绝支付率已从当初的30%上升到40%以上,并且还在不断地上升着。在我国,收取版面费也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拒绝支付的学者也屡见不鲜。
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强弱,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数量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世界上科技越是发达、经济实力越是雄厚的国家,其学术期刊的知名度就越高,数量也越多。统计显示,法国是个人口只有五六千万的国家,期刊却多达三四千种,学术期刊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日本人口只有1.3亿,但人均消费期刊的数量却达到近20册。我国人均拥有的期刊数量则不足2册。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学术期刊4700多种,但有相当数量的学术期刊只是所谓的“橱窗期刊”,很少为人们所了解。
如前所述,学术期刊在一定层面上是一个国家综合科研实力的反映,学术期刊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读者人数的多寡能够表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积淀。我们知道,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的发展历史远远早于我国,名刊的数量也非我国所能比的,且在期刊运作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了解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国门,早日成为世界级的名刊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期刊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也很难盈利,这与我国学术期刊的情况基本相同。通常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对学术期刊的运作经费采取资助的方式。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则是通过政府设立的各种基金维持其运作。普通的学术期刊由主办方出资,或者通过兼并、扩张、组建出版集团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美国学术期刊的经费来源大多是政府补贴,以此来实现其运作。这种做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它也将长期存在下去,伴随学术期刊今后的发展历程。有学者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就高调研究如何使学术期刊市场化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同时也使一些管理者找到了减免学术期刊经费的借口,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学术期刊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这无论是对国家学术研究的发展,还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期刊向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西方国家通过兼并和跨国经营来实现规模化和集团化运作。1986年,德国Bertelsmann出版公司兼并了美国Doubleday出版公司,1995年又兼并了英国Macmillam公司,使Bertelsmann出版公司拥有了当今世界两大学术期刊《科学美国人》和《自然》。资料显示,当今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拥有高达220种以上的期刊,其他大型出版集团期刊数量也达到60~80种左右,美国出版3种以上期刊的出版集团有500多家,这种期刊出版集团至少拥有一种名刊。美国等国家的学术期刊一般隶属于专业出版集团,不但有利于办刊经费的筹措,同时也避免了期刊的经营风险。各个期刊负责各自不同的专业,相互没有交叉。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能够保证原有期刊和新创办的期刊都有自己的学术领域,并在这个领域占有主导地位。
世界上发达国家著名的学术期刊在运作上早已超出国界,无论是作者、审稿和阅读对象都实行的是国际化办刊模式。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它不仅建立了多达万人的审稿队伍,还发表了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自然》(Nature)周刊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发表了1200多篇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众多的读者群体更是遍及世界各地。为使发表的论文更具权威性,它还建立了一支由数千人组成的网络审稿专家队伍。这些专家审稿群体由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或权威人士组成,这些人不仅能够广泛联系世界上处于各学科学术前沿的学者,还可以吸收学者们高水平的论文,以此抢占各学科的学术制高点,并确立自己期刊的学术权威。
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在注重办刊质量的同时,也在竭力缩短学术成果发表的周期。世界科学界公认的科研成果首发权是以学术期刊发表日期为标准的,学术期刊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将学者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公诸于世,是学术期刊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聪明的美国人拔得头筹,创办了传真刊。而在英国,《自然》周刊的常规出版周期为12周,这极大地影响了学术成果的首发权。为保证自己的权威性和学者的利益,《自然》周刊对重要科研成果用3天的时间就可以使其与读者见面。为保证期刊的信息量、权威性和首发权,期刊在版本和页码上可根据需要进行增减。《美国国家科学院汇刊》在篇幅最少的时候降为一期226页,最多的时候一期则达到620页。期刊的期数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减,美国《无机化学》每年的出版期数在24期至26期之间。进入21世纪,我国学术期刊在这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各学术期刊也可根据当期文章的数量和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页码,而在刊期上,经过报备也可适当增加或减少。
刊登广告在国外是许多学术期刊获得成功的重要筹码之一,这些学术期刊以其知名度、发行量和期刊经营者的影响力吸引众多广告客户以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就可以提高稿酬,去吸引更多的优秀稿件并降低期刊价格,进而获得更多的订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竞争态势。数据显示:英国《自然》周刊的广告收入占刊物总收入的50%~60%;美国《科学》、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的杂志等的广告年收入高达数千万美元,有的甚至是数亿、数十亿美元;日本的一本学术期刊中刊登的广告有100个之多。学术期刊刊登广告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信息量和可读性。
学术期刊艺术化也是其发展的方向之一。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术期刊的封面和板式设计都极富美感,这同我国学术期刊封面的呆板、版式的僵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美国的《JAMA》杂志,其每期封面均刊有精美的名画,并在文中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种作法使本来枯燥的专业刊物变得十分活泼、高雅,使读者可以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在语言表述上,学术期刊也比较讲究活泼性和美感,使读者阅读时感觉很轻松,毫无晦涩之感。
20世纪90年代,电子期刊作为一种新的期刊形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电子期刊打破了以往的发行、传播形式,也打破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密切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并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现在电子期刊已经进入第三代,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它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表现形式,兼具平面与互联网两者的特点,且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相互动态结合来呈现给读者,此外,还有超链接、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是一种很享受的阅读方式。电子期刊延展性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我们应该看到,无论电子期刊如何发展,终究不能取代纸质期刊,至多形成一个两种期刊形式并驾齐驱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罗建雄.西方期刊的形成和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2(4).
[2]宫为之.世界最早期刊当属我国明代《朱翼》[J].编辑之友,2000(3).
[3]秦铁辉.期刊史话[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