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因《序曲与赋格》的继承与创新

2014-03-06 02:08刘昕欣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071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7期
关键词:序曲调性声部

刘昕欣 (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071000)

维维安·法因(Vivian Fine,1913——2000)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11岁时在芝加哥音乐学院师从斯克里亚宾的学生拉沃伊-赫兹学习作曲技术理论,这一时期她的作品多追求不协和的音响效果。法因后师从于克劳福德,在这一阶段,她的音乐大多为无调性音乐,作品风格开始趋向于新的不协和的创作技法。1930年便有一首双簧管独奏作品在全球公演。70年代,美国引进了电子音乐技术,这项技术可以使众多音乐“轨道”相互交织,法因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电子音乐的一些技巧,使得她的音乐有效地避免了声部交错和音响的混乱,同时也形成了她作品中独特的不协和的音响效果。1952年,她创作了钢琴独奏套曲《序曲与赋格》,这是一个两乐章的作品,其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巴洛克时期的复调作品。目前,对法因这部钢琴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丰富且多为对其作品的钢琴技法演奏的研究,如等论文。笔者通过对《序曲与赋格》的分析,得出作曲家在创作此首赋格时的一些写作技法,分析出整首作品中对传统复调技法的继承与发展。

一、 复调技法的继承

首先,简要分析序曲部分与赋格部分之间的联系。在传统序曲与赋格的套曲中,序曲部分与赋格部分就有着紧密的关联。法因创作的《序曲与赋格》中的序曲部分与赋格部分衔接自然,早在序曲中就体现了赋格的影子,为赋格的进入做好了准备。

其次,补充呈示句的运用也是传统赋格曲写作的一种技法。当各声部均获得了一次主题或答题的陈述后,在呈示部后又加了一次主题或答题的陈述,这种写作手法早在巴赫的复调音乐中便大量使用。在法因的赋格中,当第一主题分别在三个声部出现后,又再一次进行了补充呈示,加固了主题在听者心中的地位,并且使乐思更为完整。

第三,固定对题的使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48首赋格,有34首使用了固定对题。法因的《序曲与赋格》在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的陈述时也用了固定对题,其对题写法灵活有趣,第一主题的固定对题为第一主题原型的逆行、倒影。

最后,法因赋格的第二大部分中再现部大量使用了密接和应的写作技法,这种技法使乐曲更有紧凑感并起到了再度肯定主题的作用,这同样是传统赋格曲写作的重要表现方式。如谱例1:

在谱例1中,主题首先出现在第一小节中声部,一拍半后转至下声部。第二小节,主题出现在中声部,上11度的卡农模仿。第三小节高声部主题再次进入,为与中声部进行的上六度卡农模仿。第六小节,主题在低声部进入,第八小节主题在高声部进入,是与低声部主题的上15卡农度模仿。第九小节主题在低声部进入,是与高声部主题的下18度卡农模进。第十一小节,主题在中声部进入,与低声部主题进行上8度卡农模仿。十二小节主题在高声部进入,为中声部主题的上8度卡农模仿。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法因创作的钢琴曲《序曲与赋格》,在全曲整体结构布局上,补充呈示句、固定对题以及密接和应的运用方面均对传统的复调技法有着较好的继承。

二、 赋格写作的创新

1.调性转换

主题是赋格曲的核心,而调性就是根据主题的进入确立的。因此,明确乐曲主题的调性是分析赋格曲的第一步。

这首赋格曲的第一主题共三小节,具有较高的半音化特点。全曲从降E音开始,下行增四度跳进至降B,后又反向大七度、大九度跳进。乐曲一开始出现的三全音,先使调性模糊,后面又紧跟七度与九度的大跳更使旋律调性感游离。从音高上来看,主题中出现的九个音没有任何主音倾向的迹象,由此可以推测作曲家在创作时采取了无调性的创作技法,没有调性中心,音高组织缺乏调性感觉。主要表现线性对位的写作技术,即“主要指在近现代音乐创作中,竭力强调各声部横向的线性观念,旋律线条的发展与结合不依赖纵向和声逻辑的一种复调写作技法。”

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不同,第二主题旋律的横向运动较为平稳,没有出现三全音等模糊调性的音程关系,而是多采用三度、六度等音程,使主题有明显的调性倾向。第二主题开始部分虽然由第一主题发展而来,但是在声部进入时采取了下行纯四度的进行,后又连续上行大三度、纯四度进行,音响效果和谐,具有倾向性。主题二后半部分为下行进行,虽然中间出现了降B到降A的小九度跳进,但其后紧跟了大六度的进行与大三度的进行,缓解了小九度造成的不协和效果,使调性控制在以C为中心的范围内。

2.节奏节拍的变化

现代音乐的节奏观念以律动的不规则性、非稳定性为主要特征,这些特征的表现方式就是“多节拍对位”。“多节拍对位”的构成方式有三种:不同节拍错位结合;相同节拍错位结合;不同节拍同位结合。

在这首赋格曲中就运用了打破常规的节拍手法,使实际时值和节奏重音与拍号分离,形成复节拍的效果,让音乐获得了新的节奏感。这种不规则的节奏重音分别在横向与纵向上有所体现,横向上连线与音符的符尾相连,纵向上通过留音使节奏重音交替出现。如谱例2:

在谱例2中,采用了相同节拍错位结合的多节拍对位技法。低声部中留音的使用,让人们在听觉上可以更清楚的分辨拍子的律动。

三、 结语

维维安·法因的《序曲与赋格》整部作品既继承了传统复调音乐的技术特点与结构关系,同时又运用了现代复调的创作技法进行写作。作品构思精巧,创作手法灵活多样,音乐形象表现鲜明。在继承与发展方面,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赋格与序曲连接紧密,赋格的写作运用了诸如补充呈示部、固定对题与密接和应等发展手法;其次,主题的发展,既有传统的完全重复型,也有发展了的变化重复型;第三,调式调性方面,有无调性的发展,也有明确调中心的发展;最后,在节奏节拍上,既有传统附点音符的使用,又有跨小节的多节拍对位。

将已有的作曲技法进行新的发展,是很多作曲家创作作品时常使用的方法,同时也是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研究法因的《序曲与赋格》,对于进一步促进音乐创作,特别是复调音乐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参考。

[1]普罗斯塔科夫.现代钢琴曲24首[M].人民音乐出版社.

[2]刘永平.论线性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一[J].黄钟,2006(1).

[3]刘永平.论多节拍对位及复节奏组合[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4).

[4] Heidi Von Gunden, The Music of Vivian Fine , The Scarecrow Press, 1999.

猜你喜欢
序曲调性声部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性感序曲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时光序曲
谈“调性”
春节序曲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P大开学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