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视野下新闻标题的反权威修辞

2014-03-05 02:25刘江静
新闻爱好者 2014年2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陌生化

刘江静

【摘要】在新闻标题中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仅改变新闻标题语言的表现形式就能够产生陌生化效果,使得单调、乏味的新闻报道也能为受众所关注。反权威修辞即是诸多应用于新闻语体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语言是制造陌生感的工具,是将人们熟悉的、自动化了的事物钝化、陌生化的手段。在陌生化视野下分析新闻标题中专家言论等权威观点与受众认知经验的关系,探寻权威观点与受众认知经验之间的矛盾冲突对新闻标题的作用,是研究新闻语体中修辞手段应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反权威修辞;经验预设;陌生化;新闻标题

一、引言

在信息爆炸式传播的当下,能否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眼球已成为评价新闻标题好坏的标准。近来,“标题党”作为强化新闻报道传播效力的有效手段被广泛使用。虽然部分新闻的报道内容无聊乏味,但因其劲爆的新闻标题而能迅速被人们关注并广泛传播,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新闻标题新鲜的语言形式更易于受众选择与读取。陌生化原则在新闻标题写作中的运用较为常见,陌生化带来的新鲜感和奇特感在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也能突出新闻报道的新奇性,从而激发受众对具体内容的阅读兴趣。在近两年的各种新闻标题中,基于陌生化原则的反权威修辞正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标题修辞方式被新闻工作者广泛使用。那么,什么是反权威修辞,涉及反权威修辞的陌生化原则是如何在新闻语言中发生作用的,新闻标题中反权威修辞的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

二、标题中反权威修辞的理论基础

新闻标题如何吸引人?除了具有新鲜的新闻内容外,还取决于新闻编写人员对具体文字的把握,通过改变新闻标题的语言形式,使其具备反权威修辞的效果。这一过程综合了陌生化原则、认知经验和权威效应等理论。反权威修辞的功能在上述理论的综合作用下才会在新闻标题上得以实现。

(一)陌生化

陌生化原则渗透于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陌生化的语言形式使得乏味的新闻内容也能为受众所热捧。陌生化理论最初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在文学层面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由陌生化到自动化的过程,当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形成思维定式之后即生成钝化和机械性。“为了打破感知机械性,就需要采用‘陌生化来创造出新形式,把人们的感知从机械性中解脱出来,使人们通过阅读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恢复对生活的新鲜感受。”[1]在新闻学领域,新闻标题的“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奇异的语言形式打破人们已经习惯的新闻报道语言形式。不仅如此,新奇的语言形式甚至能够改变人们对单调、乏味的新闻内容的态度。以突破语言常规的方式,改变原先单调、乏味的新闻语言形式而使其变得陌生,从而给受众带来新奇的心理体验。遵循陌生化原则能够将受众已知的事物以新鲜的、不同寻常的新闻内容重新呈现在其眼前,从而产生新鲜感。

(二)认知经验

新闻活动的主体可以分为传者和受众。研究、分析受众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态度和倾向,掌握受众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新闻工作者完善新闻传播工作。受众的态度和倾向往往取决于其自身的直接或间接的认知经验,任何人或多或少都具有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感知体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认为,世界不应只是充满理性的、科学化的世界,也是一个被人们感知和经验着的世界。“在生活世界中,所有实用的目的、欲望、态度都能对认知方式和思维取向产生影响,因而所有的真理都是主观的、相对的。”[2]韩合林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理论内涵也有独到的解读,他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是基于历史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的部分或全部继承。[3]同时,胡塞尔与维特根斯坦的理论均认同了人类经验的趋同性及合理性。由上述观点可知,人类的不同个体也能够获得共同的认知经验,人类共同的认知经验决定了受众群体对各种新闻事件的态度具有普遍一致性。如人们对灾难性新闻的关注点普遍在“损失”方面,这是认知经验在反权威修辞中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之一。

(三)权威效应理论

在常规的新闻活动中,权威往往作为佐证新闻事实的利器,能够起到增强新闻真实性的作用。其原因就在于权威效应。权威效应又称权威暗示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时,其言行较他人就容易引起重视并具有引导性,也更容易使人们相信其言行的正确性。在新闻采访中,引述权威观点以期产生权威效应的现象较为普遍。以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报道实践为例,依靠采访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权威对该事件发表看法以佐证新闻,是增强新闻真实性且使新闻具有导向性的有效手段。

反权威修辞是以陌生化原则、认知经验和权威效应三种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修辞方式。当受众结合自身认知经验对某一新闻事件产生的认知判断与权威发表的观点不一致时,受众认知经验与权威效应的对立就会形成,进而产生陌生化效果。因此,“陌生化”理论、“认知经验”理论和“权威效应”理论是反权威修辞的理论基础。

三、反权威修辞的分类

权威指的是某些被授予合法性的人与其他人之间的一种“领导”与“服从”的社会关系。在反权威修辞中,新闻工作者利用人类对某一新闻事件已有的认知经验,将其与权威对该事件的观点进行对比,使之形成认知上的对立,即受众的经验观点与权威观点的对立,最终将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乃至权威的言论产生好奇。以韦伯[4]为主,结合Blau[5]与Durkheim[6]对权威的分类,最终将权威类型划分为五类,即传统权威、人格魅力权威、官僚权威、职业权威和道德权威。反权威修辞的形式即表现在受众结合自身认知经验对新闻事件的预判与不同类型权威观点的对立上。

(一)反传统权威修辞

传统权威是指传统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人合法性的既定信念。反传统权威修辞是指居于统治地位的人所表达的观点与受众认知经验不符所导致的陌生化。如近期一则标题为《山西平顺官员:淹了河南,关我×事》的新闻引起了关注:平顺县交通局原局长郭忠胜两年前在县政府讨论“非法往河道里倾倒石渣”问题的协调会中称,“只要冲不了我老百姓,你淹了河南,关我×事!”即使作为普通的公务员和干部,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不容改变的,更何况是时任县交通局局长一职的领导干部。一个局长爆出这样的粗口确实不能与其身份相符合,陌生化效果得以生成。而在随后北京青年报记者标题为《山西平顺爆粗口局长:干部间这么说话会感觉亲切》的追踪报道中,该原局长为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这样的解释,这一言语又使得受众一片哗然。该原局长的前后言语完全不符合普通群众对人民公务员的身份判断,在前后两篇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都是用该官员的原话作为新闻标题,这既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又使得受众能够直接通过雷人言论与自己的认知经验进行对比,从而产生陌生化效果。endprint

(二)反人格魅力权威修辞

人格魅力权威是指受众单纯对某些人本身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反人格魅力权威修辞是指对受众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所表达的观点与受众对此人格魅力权威的认知经验不符所导致的陌生化。人格魅力权威形成的主体主要为艺人明星、媒体工作者及成功人士等意见领袖。如TVBS网站近期的一则标题为《成龙又失言!“好想看到海啸地震灾难”》,报道指出华人功夫巨星成龙近期亲自到美国为自己的新电影进行宣传,在接受外媒专访时,没想到他又失言了。当记者问到美中关系时,成龙的原意是想表达很喜欢看到全世界一起合作的感觉,没想到话说得太快,他却说成“好想看到有些国家,出现大海啸或是大地震的灾难”,他还说:“如果没有海啸、地震,大家没事做,就会吵架。”这一席话,又引起一片哗然。正因为成龙长期以来热心公益、心系天下的正面形象才使得大家更容易对新闻标题所描述的新闻事件产生好奇。虽然受众在进入新闻正文观看了详细内容之后知道这是一种无心失言,但新闻标题与人们对成龙以往的认知经验之间形成的陌生化效果已经生成,这则新闻标题吸引眼球的目的已经达到。

(三)反官僚权威修辞

官僚权威是指高职位的人或机构通过基于规则和条例发布、实施命令及奖惩所体现的权力感。反官僚权威修辞是指对受众具有一定权力的人所表达的观点与受众对此权威的认知经验不符所导致的陌生化。如2012年东方卫视标题为《女教师被局长强奸,派出所称戴套不算强奸》的新闻。该言论是女教师报案后,阿乡市派出所指导员对其发出的。该新闻标题为前后分段式,前半段使得受众对该新闻事件的起因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于形成自身对这一案件的判断,后半段的派出所指导员的言论是对于这一案件的判断,当受众判断与作为官僚权威的指导员判断发生冲突的时候,陌生化效果显现,人们对该案件更加好奇。派出所作为中国公安系统的基层组织,其职责是坚决同犯罪分子作斗争;防、控各种事故的发生,管理社会治安,维护公共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卫国家安全。而这位指导员的言论与其工作职责严重不符。陌生化的新闻标题也是吸引受众眼球进而导致该新闻被舆论持续关注的原因之一。

(四)反职业权威修辞

职业权威是指熟悉和掌握达成共识的专业技术或知识的人或组织机构。反职业权威修辞是指受众对在熟悉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所表达的观点与受众对此权威的认知经验不符所导致的陌生化。如标题为《浙江一村庄数万小蟾蜍集体迁徙 专家称正常行为》的一则报道。按照地震常识,人们一般认为青蛙蟾蜍集体迁徙是一种地震前的预兆,标题的前半段即给我们这样的一种经验预判。但后半段的专家观点即打破了这种预判,使受众对自己的经验判断产生了陌生化。其实蟾蜍集体迁徙确实有多种原因,但是人们更关注它作为地震前兆的这一现象。因此蟾蜍的地震预警功能就作为钝化经验之一为人们所熟悉,当专家提出这属于正常现象时也引起了受众的好奇和关注。

(五)反道德权威修辞

道德权威是指比我们本身道德水平更高的、加在我们身上的传统道德力量。反道德权威修辞是指受众对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所表达的观点与受众对此权威在道德层面的认知经验不符所导致的陌生化。如央视《焦点访谈》标题为《央视批富豪相亲会 女孩反问:你们不爱钱?》的节目。该节目深度报道了有关富豪相亲会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其中一个女孩直接反问记者“你们不爱钱”的言论颇为夺人眼球并最终被选为新闻标题。

在人们自身的道德意识中存在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朴素的财富观,认为金钱的获取有可能造成人性的堕落等不良后果。在该报道中,一个女孩表达自己对金钱的喜爱,这一言行及观点有悖于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极易被人们贴上“拜金女”的标签。因此,记者采用这一标题是希望达成一种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影响下的受众与拜金观点之间的陌生化效果,使采访对象的言论与道德权威形成对立,进而引起受众的关注。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得出认知经验、权威效应与陌生化之间的关系公式如下:

认知经验(受众)-权威效应(权威)=|陌生化|

在该公式中,陌生化的绝对值越大,证明受众的认知经验与其对权威观点的认知差距越大,其吸引受众的效果就越好,越能够通过新闻标题紧紧抓住受众,使其对标题下的报道内容做进一步的关注。受众在权威效应的作用下会对自身经验预判进行检查,当受众不能理顺权威观点和自身经验预判的对立关系时,受众的兴趣和兴奋点得以激发,新闻标题即完成了其吸引眼球的任务。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反权威修辞是指通过新闻标题中所表达的权威观点与受众认知预设之间的对立形成矛盾冲突,继而形成陌生化效果以吸引受众。在陌生化理论下,权威时常被社会共同的认知经验挑战和反对,在受众经验与权威观点的博弈过程中,新闻标题激起了人们的关注欲。反权威修辞的产生有其社会根源,由于普遍的认知经验与权威观点的对立而产生疑惑,进而引发受众进一步的思考,这种突出语言表达的“陌生化”,实质上是新闻工作者通过艺术化的修辞手法对普通语言的有意“变形”或“偏离”。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闻标题的陌生化是基于标题对新闻主要内容的片面性提取,有断章取义之嫌,这种“变形”与“偏离”极易造成新闻失实的情况发生,因此新闻工作者在使用反权威修辞手法编写新闻标题时应注意把握其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范方俊.“陌生化”的旅程──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J].中国比较文学,1998(4).

[2]张廷国.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3]韩林合.维特根斯坦论“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4]Weber,M.The Theory A M.&Parsons,Trans T[M].New York:Free Press,1947.

[5] Blau,P.On the Nature of Organizations [M].New York:John Wiley,1974.

[6]Durkheim,E.Education and Sociology [M].New York: Free Press,1956.

[7]周学奎.党报新闻标题的趣味趋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8]王丹荣,朱晶晶.新时期新闻标题的修辞艺术[J].新闻爱好者,2010(17).

[9]黄育红.网络新闻标题语言的陌生化[J].新闻界,2006(6).

[10]刘斌.陌生化原则与新闻写作[J].当代传播,2003(5).

[11]杨向荣.陌生与熟悉——什克洛夫斯基与布莱希特“陌生化”对读[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12]李克,刘新芳.修辞权威、修辞人格与修辞劝说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一则汽车广告的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编校:张红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陌生化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进入现代性审美体验的“陌生化”
——评杨向荣《西方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新闻标题制作的技巧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