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看、用心读《劝学》

2014-03-05 16:01孔维勤
师道 2014年2期
关键词:荀子古文道理

在课改推行了多年、语文教育正朝着现实生活回归的今天,中小学的文言文课该怎么上?从台湾和大陆相关教学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吸收借鉴一些新的有益的东西。两个月前在广东东莞市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国文(文言文)教学研讨”活动,为一线教师展示了精彩课例。这里,我们将其中的“精粹”整理呈现出来,为读者提供一个文言文教学的营养套餐。

——编者

(执教对象:广东东莞市北师大翰林实验学校高中一年级学生)

师:各位同学们,我们今天上的这一篇课文是荀子的《劝学》。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是用读,而是要用眼睛去看的,就像是欣赏一幅图画,也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去领悟到不同的道理。请问,同学们在文章中看到了哪些动物、植物或者其它东西呢?

生:看到了蚯蚓。

生:看到了千里马。

生:看到了蛟龙。

生:看到了蟹。

生:看到了蓝色。

……

师:在文章中,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青色,看到蓝色,然后看到水,也看到结冰了,还可以看到小鸟,还看到螃蟹、蚯蚓、马、蛟龙。我们知道,冰和水是不一样的,冰比水还要冷一些,冰是由水转化而来的,这就是中国常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我让所有的同学们先看看文章中的比喻,而我们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是学学荀子如何在文章中运用比喻的。

师:在预习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看到陌生的词语时,需要认真地去查字典,二是享受文章中的声音和体会文章中的声音。文章中最主要的主题是什么?

生:学。

师:文章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生:学不可以已。

师:学是整个课文里最重要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来带读整篇文章。

(学生带读)

师:本文最重要的是享受它的声音之美、文学之美,更要好好地体会它的思想精华。而文章的中心句是“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那我们就要思考一下:为什么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从第一句里面就给出了答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改变,从中说明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下面同学们再一次齐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里用了三个比喻,而比喻的主题是什么?

生:树改变之后就会断了。

生: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改变,只有提高了学习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生: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

生:我们每天学习都要有收获,然后要使自己的思路清晰。

师:我们看到第一段里面有很多的比喻,有“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几句话都在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生:通过外物来改变自己。

师:这个外物指什么?

生:学习。

师:那么,在第一段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从而达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境界,而只有学习才能达到这一境界。最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师:下面我带读,同学们跟读,去领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在这个段落里,同学们从画面的角度看到了些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人顺风说话,还有一个人举起手来招手以及一只马拉着车。

生:我看到了一个小船漂过大江大河以及一个闭目沉思的人突然之间的豁然开朗。

师:我们来看这段的第二句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师:这就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出更多的经验教训,从而突出学习的重要性。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比喻: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意思是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第二个比喻是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意思是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第三个比喻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意思是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接着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意思是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使别人达到千里之外;最后一个是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意思是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使别人横渡长江黄河。以上这几个比喻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借助别人帮助的,其中包括老师、同学们的帮助,这样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生:学习要善于掌握目标和方法,多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样才能够学得更好。

师:那么,荀子给你一个怎样的结论呢?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你觉得这句话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我认为它好在告诉我们学习可以使人变得聪慧,能够使我们少走弯路,迅速达到自己的目的。

师:那么,请问:“君子生非异也”是什么意思?

生:君子的性格和我们常人差不多。

师:也就是说,君子和平常人的起跑点是相同的,改变的地方就在于后来的道路上学习对我们的影响。荀子的文章不同之处在于,不停地运用比喻来讲道理,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段,先全班齐读文章。endprint

(学生齐读)

师:在第三段里面,每一个比喻都有它的重点。先来看两个熟悉的句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生: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把痛苦变成快乐,这是心理状态。同时,也要坚持地学习下去,坚持才是最重要的,从骐骥与驽马的例子中便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实录整理:广东东莞市北师大翰林实验学校 梁树芬)

课后解说:学古文,将文本看做一幅画

■ 孔维勤

大家好!今天我上的是高中的内容,上这一课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讲解,我们中华的文化累积最多的是生活经验,最多的是生活智慧。所以中国古文从来都不难,但它难在哪里?它难在生命生活的深度,如果你生活的积累多了,当你再读古文的时候,就会觉得句句可亲,字字都是一语道破。换句话说,我觉得我们生活的经验是我们学习古文或者教学古文的一种重要准备。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作为我们眼睛能看,鼻子能闻,舌头能尝,耳朵能听,心情好,从这“五个好”走出来,面对中国的古文,就好像跟好人好事说话,好人都在上面回荡,然后读起来,学起来,只要你突破一点点文言文的障碍,然后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与之对应,我们就会觉得,今天为什么这么单薄,古时为何那么有厚度。如古人写的那种雪景,那种胸襟,怎么就写得那么美好,认识怎么那么深刻?如果是教大学生,就可能用“之乎者也”,但是跟中学生和小学生讲,就必须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最聪明的方法就是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调动,所以刚才的学生,因为他们是第一次上我的课,不是那么自信,这时候我就想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文本看作一幅画,通过文本这幅画去找到他们自己的身影。然后多一点他们想到的。所以我让学生体会到,你看所有的书,其实都是一幅画,自己要用心去看,去理解,去感悟。

第二是比喻。以前有人说中国是没有逻辑的,我认为是错误的,中国的逻辑就在中国古典文集中,中国逻辑,第一个是要有主张,你的主张,要把理由说出来,就是为什么。说出为什么之后,接下来就是比喻,比喻有正面和反面之分。古人通过正反的比喻去帮助大家了解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中国的逻辑。而中国逻辑表现最突出的,是《易经》,它开宗明义就讲卦,然后告诉你道理、理由。

当然,荀子的《劝学》是一篇说道理的文章,可是你看起来,它似乎连道理都不说,给的是比喻。所以我觉得,荀子真的是了不起。讲比喻,在中国,一个是庄子,一个是荀子,当然还有孟子。所以在今天的课堂里,我就想把文中的比喻句抓出来,该怎么抓呢?学生自己抓,我只是把关键的几点讲出来,点拨一下,强化一下。这样讲下来,我感觉学生若有所思,我也若有所感。

今天的课讲到这里,自己蛮开心的!荀子在旁边也该对我笑一笑:还不错。孔子说:十五至于学。我今天看到这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非常的开心。在此时此刻能分享我的课,我非常高兴。谢谢各位!endprint

猜你喜欢
荀子古文道理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称象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嫦娥奔月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道理
智珠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