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利红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是指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从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语文教材的编订;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到课堂教学,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学 学习主体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言素质,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以尽快的速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言素质,是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掌握表达一些新的感受和体验的语言和语言形式,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下面,笔者谈谈见解。
一、当今社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主体性的困惑
对语文教学做出实际的评估并对从事语文教学活动的人做出实际的价值判断的不是学生,而是成人社会。成人社会如何看待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制约教学活动的一个巨大的力量。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强调对于改进成人社会的教育观念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告诉我们不能依照主观感受评价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要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看待和评价这一切;我们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主体。为此,不利于学生提高的太低俗的内容和形式固然是应当排斥的,为特定年龄段的学生所无法接受的也是不适宜的。所有这些都不是为了做给社会看的,不是为了让成人社会感到满意的,而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提高的。这一点,说起来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做到或基本做到是相当困难的。
二、新课标提倡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占主体地位
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服从者。这表现在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中,就是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模仿文本作者的文本,而是站在与文本作者平等地位上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学生作为这样一个读者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他所感受和理解的已经不是文本中的文字本身,而是这个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这些思想和感情是与这样的文本一体共存的,是经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才从文本中发现的。离开主动、积极的参与,学生就不会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学生不但感到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而且感到了自己对作者和对作者的文本的思想和感情。我们通过一些爱国主义课文,不但感受到了英雄的爱国热情,而且感到了对英雄的爱国热情的敬仰和崇敬,感到了文章的美。这都是主体参与的结果。没有参与,就没有这些丰富的感受和理解,文本的文字就仍然是一堆死的文字,它们不会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学生的语文素质。这表现在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中,就是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感受和理解教师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但这种感受和理解既不完全等同于文本和文本作者的自身,又不等同于教师和教师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实际上,这才是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只要树立了主动参与精神,学生的个性就会逐步鲜明化,有了个性,就有了批判意识。所有这一切都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结果。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不论是文本还是教师的讲解,都是外在于他们的心灵的,文本的语言和教师的语言都不会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我们要促使学生树立主体参与精神,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主动的、积极的。至于怎样才能树立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教师需要发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文本、教师和学生的活的关系中具体地组织课堂教学。
三、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本方法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是建立在刹那乐趣感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成长的乐趣上。只要学生能从语文教学中不断感到自己成长,感到自己感受、理解范围的扩大和感受、理解能力的提高,感到自己运用民族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的提高,就会在语文教学中感到乐趣。成长的乐趣同游戏的乐趣同样是人的本能的要求,语文教学的人性基础是建立在这种成长的乐趣上的。在具体的阅读文本前,在教师没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困难前,学生是不可能对课文觉得有趣味性的。
学生对所学课文不像休假日逛动物园那样,是在纯粹的事先的趣味驱动下的行为。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就要求这篇课文具备趣味性,或者教师要求语文教材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都不是一种合理的要求。文本的作者就是他们了解、感受和理解的一个个对象,并且是由教材编写者在大量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出来、认为更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对象。假若学生对这样一些对象的主体性就没有起码的尊重,就不想主动感受和理解,他们对现实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的主体性就不会有起码的尊重,他们就会把人类在几千年间积累起的各种文化成果拒之门外,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必须是在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充分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之上的批判意识。学生首先要学会倾听,然后才能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评判。
正因为如此,需要教师的教。通过教,学生有了感受,有了理解,感到了这些作品的美,并在这美的感觉中感到了乐趣。这种乐趣是建立在美感基础上的,因而是高雅的趣味,而不是低俗的趣味。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主动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熟悉和掌握文本中的语言的主体性,是在尊重文本作者主体性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让所有人都必须满足自己刹那的乐趣感的那种享乐者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为了学生的享乐;让学生不断充实、丰富、发展自我,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