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良 杨 宇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 410006)
坚持湖南县域的“三量齐升”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对湖南“四化两型”发展路径的具体化。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省委提出的“促进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和运行质量的同步提升”(即“三量齐升”)的战略思想,实现富民强省目标,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按照县域经济以小康为总揽、两型为路径、园区为平台、项目为拉动、特色产业为支撑、民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试图对湖南县域经济的“三量齐升”进行总体评析,为省委、省政府的县域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并为各县市深入了解自身发展状况、明晰各自在湖南所处发展水平及优劣势提供现实、可靠的依据。
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人均均量三个方面共19个指标。经济总量包含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支出六个指标。经济运行质量包括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财政自给率、城镇化率、万人农业机械拥有量、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消费率、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共八个指标。人均均量含人均GDP、人均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品零售额等五个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运用前述评价指标,以2013年湖南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等公开出版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无量纲化处理、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湖南县域经济“三量齐升”进行量化评价。
表2 2012年最终评价结果及排名
2013年湖南县域三量排名常宁市 31.31 19澧县 30.83 20临湘市 30.16 21石门县 29.99 22衡南县 29.85 23沅江市 29.83 24桃源县 29.56 25湘阴县 29.24 26宜章县 28.82 27衡东县 28.54 28岳阳县 28.33 29衡阳县 28.30 30衡山县 27.61 31临澧县 27.48 32华容县 27.17 33嘉禾县 27.02 34炎陵县 26.93 35茶陵县 26.60 36东安县 25.74 37汉寿县 25.57 38祁阳县 25.52 39南 县 25.23 40蓝山县 25.06 41洪江市 25.04 42临武县 24.97 43涟源市 24.91 44桃江县 24.73 45祁东县 24.73 46道 县 24.41 47中方县 23.32 48宁远县 23.27 49凤凰县 22.87 50辰溪县 22.32 51沅陵县 22.12 52溆浦县 22.01 53双峰县 21.86 54武冈市 21.79 55洞口县 21.04 56安仁县 20.81 57江华县 20.69 58江永县 20.68 59芷江县 20.67 60双牌县 20.59 61新化县 20.44 62慈利县 20.41 63新田县 19.78 64安乡县 19.65 65汝城县 19.46 66会同县 19.33 67安化县 19.19 68
2013年湖南县域三量排名新邵县18.76 69平江县18.49 70邵阳县17.99 71永顺县17.87 72绥宁县17.81 73新宁县17.79 74靖州县17.47 75麻阳县17.41 76花垣县16.96 77桑植县16.45 78城步县16.13 79通道县15.33 80隆回县15.18 81新晃县14.62 82保靖县14.06 83龙山县13.57 84桂东县12.97 85古丈县12.21 86泸溪县12.08 87
表3 “三量齐升”分项得分表
2013年湖南县域三量排名26 湘阴县 9.22 10.09 9.94 29.24 27 宜章县 6.89 6.83 15.11 28.82 28 衡东县 6.88 11.13 10.53 28.54 29 岳阳县 7.72 11.06 9.55 28.33 30 衡阳县 8.13 7.68 12.49 28.30 31 衡山县 4.78 9.72 13.11 27.61 32 临澧县 5.05 9.16 13.27 27.48 33 华容县 6.56 11.36 9.25 27.17 34 嘉禾县 4.58 9.46 12.98 27.02 35 炎陵县 4.50 7.40 15.03 26.93 36 茶陵县 5.88 6.76 13.96 26.60 37 东安县 5.47 8.96 11.32 25.74 38 汉寿县 6.48 7.53 11.56 25.57 39 祁阳县 7.24 7.98 10.30 25.52 40 南县 5.54 7.51 12.17 25.23 41 蓝山县 3.98 8.71 12.37 25.06 42 洪江市 5.18 6.03 13.83 25.04 43 临武县 4.82 8.43 11.73 24.97 44 涟源市 8.31 5.58 11.03 24.91 45 桃江县 6.63 7.94 10.17 24.73 46 祁东县 6.55 7.58 10.60 24.73 47 道县 5.40 7.04 11.97 24.41 48 中方县 4.60 8.22 10.50 23.32 49 宁远县 5.62 4.75 12.90 23.27 50 凤凰县 3.69 4.79 14.39 22.87 51 辰溪县 4.97 4.63 12.72 22.32 52 沅陵县 6.02 5.39 10.71 22.12 53 溆浦县 5.62 4.45 11.94 22.01 54 双峰县 6.60 4.41 10.84 21.86 55 武冈市 5.55 3.54 12.70 21.79 56 洞口县 5.64 2.74 12.66 21.04 57 安仁县 4.31 3.25 13.25 20.81 58 江华县 4.38 3.77 12.54 20.69 59 江永县 3.06 4.03 13.59 20.68 60 芷江县 3.81 4.73 12.14 20.67 61 双牌县 2.74 6.16 11.69 20.59 62 新化县 7.24 2.30 10.90 20.44 63 慈利县 5.35 4.84 10.22 20.41 64 新田县 3.40 3.26 13.11 19.78 65 安乡县 3.15 7.17 9.34 19.65 66 汝城县 3.60 1.99 13.87 19.46 67 会同县 3.66 3.38 12.29 19.33 68 安化县 6.52 2.31 10.35 19.19 69 新邵县 5.56 2.16 11.04 18.76 70 平江县 7.03 2.84 8.62 18.49 71 邵阳县 5.44 1.61 10.93 17.99 72 永顺县 3.03 1.89 12.96 17.87 73 绥宁县 3.69 4.03 10.09 17.81 74 新宁县 4.35 1.39 12.05 17.79 75 靖州县 3.09 4.90 9.49 17.47
2013年湖南县域三量排名76 麻阳县3.36 3.13 10.92 17.41 77 花垣县2.75 4.70 9.51 16.96 78 桑植县4.11 2.39 9.94 16.45 79 城步县2.45 1.50 12.18 16.13 80 通道县2.60 2.06 10.67 15.33 81 隆回县5.78 0.41 8.98 15.18 82 新晃县3.26 2.37 8.98 14.62 83 保靖县2.19 2.46 9.41 14.06 84 龙山县3.56 1.88 8.13 13.57 85 桂东县2.71 0.39 9.87 12.97 86 古丈县2.66 1.59 7.95 12.21 87 泸溪县0.89 2.71 8.48 12.08
湖南省共有87个县 (包括县级市),截至2012年底总人口达5110.2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1%。相比2011年底,2012年底湖南87个县包括GDP、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商品零售总额等在内的各项指标都有所增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将各项指标分成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人均均量三块来讨论,以窥探湖南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经济总量看,2012年底湖南县域经济生产总值达12764.7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58%,比上年度增长11.7%,而全国与全省的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7.8%和10.7%。2012年湖南县域经济地方财政收入为546.21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31%。固定资产投资额湖南县域为7602.37亿元,湖南省为14576.61亿元,湖南县域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52%。社会零售商品总额湖南县域为3608.74亿元,湖南省为7921.89亿元,湖南县域占全省比重为46%。也就是说,湖南县域区划内的87个县市,要用31%的财政收入支撑全省71%的人口。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的52%,创造了全省58%的GDP,但商品的消费总额只占到全省的46%(见表4)。
从经济运行质量看,2012年底湖南县域的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28%,湖南省和全国的这一数值分别是22%和17%。县域财政自给率为29%,相对全省43%和全国93.24%的自给率而言还有较大差距。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化率为39%,湖南省为47%,全国为52.6%,即湖南县域的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城乡收入比方面县域为2.51,湖南省为2.87,全国为3.1,湖南县域的城乡收入差距相比全省和全国还比较低 (见表5)。
表4 经济总量情况
表5 经济运行质量情况
从人均均量看,截至2012年底,湖南县域经济的人均GDP为24978元,湖南省和全国的这一数据分别为33480元和38353元。人均财政总收入县域、湖南省、全国分别为1068.84元、2482元和8656元。湖南县域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75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87元,这两个数据相比湖南省和全国的21319元、7440元与24565元、7017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县域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7062元,比全国和湖南这一数据的平均水平都要低 (见表6)。
表6 经济人均均量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比2011年都有所上升表7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与2011年相比,主要经济指标都有所上升,且涨幅比较大,基本都在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涨幅达34.13%之多。GDP由2011年的11221.37亿元增长到2012年12764.72亿元,增长13.75%。财政自给率2012年比2011年增长4%,达到29%,虽然4%的增长比起其他项目幅度不大,但依然说明财政的创收能力在不断增强。
表7 2011年与2012年湖南县域人均均量比较
(2)湖南县域经济“三量齐升”稳中有进
一是财政收入状况有所改善。湖南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178.28亿元,到2008年的217.6亿元,再到2010年的311.15亿元,最后到2012年的546.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二是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升,农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提高。从2005年到2012年统计的数据看,除地方财政收入外,县域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也都在逐年增加。如GDP从2005年的3872.8亿增长到2012年的12764.72亿,农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2943元增长到2008年的3992元,再到2012年的6987元。
(3)湖南各县为“三量齐升”的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如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带和示范基地的建设,更加注重突破融资渠道,增加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养与强化产业龙头和品牌,加强工业园区和产业项目建设等。各地采取的这一整套措施,使得近年湖南县域在经济总量和人均均量上不断增加,同时又保证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极大的促进了湖南县域经济“三量齐升”。
(1)湖南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湖南县域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调整较慢,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的占比偏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从2012年的数据看,湖南县域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8%,高出湖南省六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这一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湖南县域经济还处于区域经济的尾端,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十分缺乏,产业转型升级较慢。
(2)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表8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87个县市中,GDP总量最高的长沙县为880.09亿元,最低的为古丈县14.90亿元,二者相差62.5倍;2012年湖南县市的人均GDP最高的为长沙县88656元,最低为桂东县8497元,两者相差10.4倍;地方财政收入最高为长沙县53.50亿元,最低的为古丈县1.08亿元,全省县域的平均水平仅为6.2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浏阳市为27345元,最低的古丈县仅有11954元,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为17568元。大部分县 (市)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总体上看,湖南省县市的综合实力不高,且各县市间发展差距十分大。湖南县域经济发展能否达到平衡,关系湖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局。从县域的层面来缩小经济之间的差距,是实现区域内共同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表8 2012年湖南县域经济强弱县差距比较
湖南县域经济特色不突出。近几年在各级政府推动下,我省县域经济开始注重技术与资源等的运用,根据市场化的要求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如金健粮油制品、亚华杂交种子、唐人神肉制品、旺旺食品等名优品牌。但类似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一方面太少,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有些品牌在省内的名气很大,可在国内、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就十分低,没能走出湖南省、走出中国。另一方面,这些特色经济由于资金、基础设施、市场、技术、政策等多方面原因没能成为各县市的主导产业,这也限制了这些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对提升县域“三量齐升”的作用。
2012年,湖南县域经济地方财政收入仅占GDP的4.2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76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8.29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收入为1068元,尚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与全国的8656元相比更是差距甚大。湖南县域财政自给率为29%,全省为43%,全国则为93.24%,就是说县域财政收入和支出存在严重的不协调,自身所得收入仅能满足支出的1/3不到,存在巨大的财政缺口,使湖南县级财政正常运转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很多县级财政连最基本的支出都存在问题。因为财政的包袱过重,导致没有足够资金搞建设,使得这些县市基础设施落后,第一产业做不出规模,二、三产业发展不起来。
表9 财政收入差距分析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改革开放,给湖南县域经济“三量齐升”注入强大发展动力。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旳强大动力,也是“三量齐升”的强大动力,无论总量、质量还是均量都必须依靠改革开放。三中全会的决定许多都是关于改革开放的,都可以为“三量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巨大动力。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加大民营经济的发展力度等,都完全符合农村实际,是发展县域经济行之有效的举措,谁先贯彻执行谁就会先得益处,这是一次难得到的机会。湖南县域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乘势而上,开创“三量齐升”的大好局面。
从统计的87个县市的数据看,除长沙县、浏阳、宁乡等几个强县市外,我省县域工业基础非常弱,其所占比重严重偏低。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积极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只有突出抓好工业,才能更好地反哺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加快湖南县域的“四化两型”建设,以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作为推动力。加快湖南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应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发展产业进行选择。对产业的选择必须要以对现有产业的评估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判断出新兴产业与成熟产业,从而选出有前途的产业在政府支持下大力发展。第二,对有潜力但目前又发展不好的产业进行产业内结构调整。就是说,应当对没发展好的有潜力的产业“通过企业重组、组织转型、流程再造来对现有的产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达到提高产业市场占有率的目标”[2]。产业的内部调整实际上就是在已经形成的市场上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与调整产品的价格,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这是提高湖南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有利方式之一。这种内部产业的结构调整对于许多投资能力弱的县市来说,是一种十分现实且非常不错的选择。第三,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是以对未来产业和产业结构的预见为基础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调整方式着眼于还没有结构化的产业与已有产业结构的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它是依据科学技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需求等因素来确定产业的市场空白点或增长点,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新的产业,争取成为这些新兴产业开创者。我省的县市能不能够用这种方式来调整产业结构关键在于各县市的政府与企业是否拥有卓越的产业预见力。
“产业园区是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是资源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是县域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政府要突出产业特色,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步伐。”[3]要发挥产业园区在湖南县域经济中的主体作用,第一要做好园区的规划和空间布局工作。园区规划是园区其他一切建设的根本,科学的规划要正确的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近期和长期的关系。产业园区的选址和布局都要充分的考虑到区位、原材料的取得、销售市场等因素。园区的建设应和县市的城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园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反过来又可通过县域的城镇化建设为园区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通过科学规划我省各县市的产业园区,逐步形成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产业布局。第二,整合各种资源,以突出产业园区的特色。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只做相关的引导性工作,如按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政策等手段,在湖南县域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园区、引导形成多元的投资主体、建立和完善区域的产业合作机制、帮助企业使本县形成特色产业所需的基本要素流入产业园区。第三,要进一步强化县市的硬件,优化其软件。“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降低入园企业的投资门槛,采取招商引资促动、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民间投资滚动、政府主导推动等多种模式做大做强园区经济。”[4]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差别很大,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且发展各具特色和优势,所以政府对湖南各县市经济发展的支持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在政策、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相应区别。第一,统筹规划布局,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应加强全省县域特色产业统筹规划布局,明确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重点,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特色产业向名、特、优、高、精方向发展。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使分散的中小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发挥出园区的规模效应。大力发展一点一线地区与3+5地区县域特色产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全省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聚集区。第二,开发特色资源,做大做强湖南县域特色产业。加强对县域优势资源的开发,引导县域合理选择重点产业进行发展。各个县市应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对自己县市进行产业定位,保证地方特色突出,大力发展支柱型产业,通过特色产业带动区域产业的升级。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经济发展思路,促进县域特色产业的整合与升级。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狠抓特色,在突出特色上做文章,在培育产业上见成效。第三,提高湖南县域特色产业的集约化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我省各县市的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尾端,缺乏核心技术且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应充分发动政府和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湖南县域的产业技术水平发展。政府通过提供企业研发的财政信贷优惠等措施,鼓励龙头企业的技术进步。科研部门要加大对各县市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制订支持特色产业科技进步的计划。第四,努力培植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政府应科学制订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从宏观层面指导湖南各县市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工作;政府还应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龙头大企业提供相关政策优惠。要深化融资服务,搭建政企银互动平台。要建立产业信息收集、发布平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产业发展动态信息。应采取行政干预手段,推动县域特色产业的兼并、合并、重组行为。第五,打造产业品牌,进一步提升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加强对地方品牌产品以及龙头企业的宣传力度,以提高产品和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从而提高相关产品和企业的市场地位。鼓励龙头企业推行品牌战略,重点扶持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企业。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湖南省特色产业名牌战略的发展规划,加大对品牌建设的宣传,建立完善、合理的名牌产品评价体系。
从2012年统计数据看,湖南县域财政收入为546.21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29%,就是说湖南县域财政收入极低。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整合各部门资金的力度,扩大财政收入的同时,也要将有限的财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壮大县级财力。“政府应进一步推进行政扁平化发展,调整省、市、县的财权、事权分配格局,重新确定利益分配关系,合理增加划给县域的增值税、所得税比例,适当扩大县级的税收规模,增强县级财力”。[5]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上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的力度。转变财政转移的模式,建立以纵向转移为主、横向转移为辅的模式,大力整合各个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一步加大专项转移支付的使用;改变湖南省各县市与财政专项相关的政策中不合理部分,以减轻县市的政策性压力。第二,完善湖南各县市的融资平台。湖南各县市自身也应抛弃只依靠银行融资的观念,树立市场融资的观念,在大力争取银行信贷规模的同时,积极的走市场化融资道路。另外,还可加大对国外贷款的利用。第三,“动员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6]进一步推动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协调配合与功能互补。大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等到湖南各县市设分公司,加大对农村的信贷规模。第四,进一步加强湖南各县市的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金融环境。“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基金在政府的资助下,减少行政干预,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分散政策性风险。”[7]
[1]饶 芬,姚菲静.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政策建议 [J].企业经济,2006,(10):119.
[2]袁 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看法[J].宏观经济管理,2005,(1):42.
[3]邱志忠,董学生.县级财政走出困境对策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126-127.
[4]姜作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选择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5-18.
[5]胡 艳.我国中部地区产业弱质分析与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04,(7):5-7.
[6]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 [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105-132.
[7]王汀明,吴 金.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