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远
2013年11月初,陕西榆林市公安局发布一条“遗体说话”的政务微博,引来一阵口诛笔伐。这条寻找尸源的微博表述不甚清楚,称“女尸陕北口音、自称榆林吴堡人”,被网民一阵调侃和吐槽。
其实,很多基层部门的政务微博并非都由专业文字工作者操持,要在140字内将信息叙述清楚,偶尔出现一些错误情有可原,加之榆林警方事后很快更正道歉,大可不必过度责难;倒是近年来一些政务微博以各类卖萌搞笑段子、养生常识和心灵鸡汤填充,这种“不务政业”的政务微博倒真该被吐槽一番。
如果你仔细浏览基层部门和地区的政务微博就会发现,“不务政业”的微博大体可分为三大“门派”——卖萌派、养生派和鸡汤派,还有的政务微博汲取各门派所长,除了卖萌、养生和鸡汤,旅游、生活常识和出处可疑的“名人名言”等信息也一应俱全。从某市交警官方微博一天所发的微博就可见一斑:“雪藏在衣柜里的秋裤啊,我以冷空气之名解除你的封印”,这是该官微当天发布的第一条微博……该政务微博当天发布微博34条,其中养生、生活常识、市井新闻和搞笑图片的微博共计18条,而与路况、交通安全有关的信息只有5条,作为交警部门的官微,至少可以说它发布的有效信息不够。
政府部门借助新的媒体形式建立一个快捷、双向的官民沟通渠道,政务微博由此而生。从表面上看,“卖萌耍酷”可以产生一种亲切感,拉近公众与官方机构的距离;养生保健的信息对于公众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用处,似乎不必苛责发布此类信息的官微。
但就政务微博而言,拉近与公众间的距离,首先要能提供与本机构职责相关的实用信息,交警提供路况、统计局提供数据、工商局提供商事登记注册指南……同时也要及时回应公众的相关提问,这也是微博这种实时、双向媒体不同于传统信息发布渠道的精髓。
至于政务微博发布的各类养生常识、心灵鸡汤等信息“剩饭”,政务微博再转发一次,只会浪费公众有限的注意力和时间。不久前,北京市出台7条关于改善政务微博工作的具体措施,要求今后政务微博以政务信息为主要发布内容,每日发布量不少于当日发布总量的60%,也就是针对此类“不谈政事”的官微。
政务微博“不谈政事”只是表象,里子里还是有些基层政府部门缺乏与民众沟通的理念和技巧。在上级部门的要求下,很多基层部门开通了政务微博,日常又多由层级较低的工作人员管理,重要的敏感的少说甚至不说,因为说得越多,出错和“被挑刺”的几率就越大,但不少官微又有数量考核,最后只好以养生、鸡汤这类“无公害”信息凑数。
政府部门开通官方微博,其初衷是在网上搭建一座官民互通的桥梁。官方微博为各级政府在新形势下开辟了网络宣传新渠道,如果运营得法,既可以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也能很好地展示“官方”形象并提升公信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微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官方,无论电脑屏幕背后的操作者姓甚名谁、身居何职,只要通过官微发布信息,都很容易被视作官方表态。
这种特殊的传播环境,给官微运营提出了新挑战。因为网络生态错综复杂,网络问政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好了,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官微给自己的形象加分;如果用不好,哪怕一位“不敬业”的操作员说错了一句话,也有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其实,很多基层政府部门看似比较重视官微,实质上却是“奉旨上线”、“奉旨维护”,对于维护官微官网的“操作员”缺乏必要的激励制度。官微频频“惹事”,也给背后的操作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然,反思不能只限于操作人员,一些基层政府部门也应在制度建设方面补齐短板。很多政府机构,在官微“惹事”之后,要么将责任推给“临时工”,或者仅仅指望删帖了事,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要知道,如果没有深刻反思官微运营存在的问题,并在制度建设方面予以完善,即便处理了一两个“操作不熟”的工作人员,疏于管理的官微仍有可能成为“麻烦制造者”。
(摘自《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