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中的“学生主体”

2014-03-04 10:00高潇怡
中国教师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主体班级

高潇怡

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笔者作为访问学者访问了美国佐治亚大学,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有机会深入了解美国小学的教育实践,对美国小学教育有了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基于此,笔者希望透过美国小学教育细节的呈现去思考美国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期望对我国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所启示。

“学生主体”似乎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判断,但仅仅将“学生主体”当作一个口号,真正践行“学生主体”似乎是更有意义的行动。在这一点上,美国小学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细节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思考与借鉴。

一、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生主体”是美国教育实践的突出特点

学生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第一出发点。美国实行的是“就近入学”制度,其出发点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便利,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一种体现。只要申请人身份合理合法,入学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不管是当地的学生,还是外地转学过来的学生,只要身份合法,办理入学手续就会很简单,仅仅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完全没有“择校”、“测试”等诸多的程序和限制。

不仅如此,学校教育是指向每一位学生的。例如,一位中途插进美国小学班级中的学生就变成了插班生,学校会给这位学生发一个漂亮的小袋子,上面写着:“red fish, blue fish, welcome new fish!”里面会是一些小书签、橡皮之类的玩意儿。对于一个初入班级的学生来说,这一细节会让他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归属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接纳的主体”。

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考虑的。例如,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午餐有A、B、C、D四种选择,实际上是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饮食偏好和习惯,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吃到自己喜欢的且营养丰富的午餐。学校每周五会给学生发放下一周的餐单,上面详细标明每一天的午餐内容和营养成分,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做出更加符合自己喜好的选择。

每一位学生过生日的时候,学校电视广播的主持人都会在晨间新闻中予以播报,而且校长会亲自到过生日学生的班级,向学生问候“生日快乐”,还会赠送生日小礼物。教师也会组织全体同学为过生日的同学送上各种祝福,让孩子充分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自豪与喜悦。

美国学校的校车不仅质量是最好的,而且服务也能充分地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通常,校车会开到小区里,学生下车只需步行几十米就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中。一旦遇到下雨或下雪等恶劣天气,校车会主动地开到每一位学生的家门口,保证他们不会被淋到。虽然这只是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但是蕴藏于其中的“学生主体”理念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教师具有“服务学生”的意识,基于“学生主体”实施教育行动

笔者在和美国小学教师接触与沟通时会强烈地感受到他们“服务学生”的意识。每天早晨,当家长开着车送孩子到学校大门口时,四五位教师一字排开,依次为孩子打开车门,然后特别真诚、热情地问候孩子:“Good morning!”“How are you?”并给孩子一个热情的拥抱与灿烂的笑容,然后彬彬有礼地对家长说“Have a good day!”孩子从中体验到这将是愉悦一天的开始!但凡学校举办各种活动时,校长会亲自站在门口,毫无架子地欢迎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透过校长与教师的这些行为,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在美国的小学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

美国教师在教育工作的很多细节中也会体现“学生主体、教师服务”的意识。每当学期初,教师会发给学生一张材料清单,上面涵盖整个学期需要准备的所有学习材料,目的是方便孩子一次性地准备好所有材料。每月月初,教师会发给学生一张本月的日历,在上面标注接下来每一天会进行的活动。教师在本周还会发给学生详细的下一周的每日课程表,备注每天需要注意的事宜,如课后的俱乐部活动、PTO(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聚会)活动,等等,确保学生不会遗忘。此外,教师每周还会发给学生及其家长这周比较详尽的周工作总结和下周的教学详细计划,包括各个科目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和内容。学生或者家长给教师发送的邮件,永远都是当天回复。有需要沟通的事宜,家长只要在学生的Star Binder里写个留言,教师就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反馈和处理。

教师通常只在周一到周四给学生布置作业,他们认为周末是学生的休息时间,学生也需要放松、玩耍、增长见识,所以美国小学教师在周末是不会留作业的。各种节假日,美国教师更不会布置家庭作业,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诉求。

每个学期,教师都会组织家长会,同样也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意识。每个学期初的家长会,教师会向家长介绍基于学生考虑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学期中后期,教师会安排与每位学生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不仅在会面时间上充分了解家长的时间安排和需求,而且会见的内容完全是个性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反馈。教师会准备体现每位学生学习具体情况的各种材料,详细地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在校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给家长提供帮助与支持,如推荐阅读书目、开展家庭数学游戏活动,等等。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会更充分地考虑学生的背景、需求和兴趣。例如,在所布置的项目学习中,教师会考虑每位学生的主观愿望、兴趣和喜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此外,教师也会结合不同孩子的背景和经验提出具体的建议。在一个有关中国文化的项目中,美国教师就会让一位从中国转学过来的学生进行“中国学校”的项目研究,充分地考虑不同学生的背景和经验。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环境创设

美国小学不会在校园环境中过多地展示学校的荣誉和成果,也不会安排宣传宏大的教育口号,更不会存在过多的展示“教师风采”的布告栏。美国小学整个校园环境的创设,都是基于“学生主体”这一视角的。

正是基于学生主体的考虑,美国的小学环境也不会突兀地体现与幼儿园的割裂和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墙面设计还是教室里的展陈,美国小学环境都体现了连贯的、一脉相承的过渡性特征。墙壁上全是学生的作品,没有修改、雕饰和润色的痕迹,朴素而充满童趣。即使是对该校教师照片的呈现,也全部用学生的美术作品来凸显。走廊的过道里全是学生的展陈设计,一把把舒服的椅子、几个舒服的靠垫,这是让学生心情愉悦的环境。教室里没有“高位的”、“宣教式的”条条框框,更多的是体现各个学科本学期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是细化的,同时也是有选择的。例如,三年级班级的墙壁上会把本学期学生要掌握的重要单词、容易出错的单词按照字母顺序罗列出来,也会有不同句式的概括性说明和具体例子,学生会一目了然,非常清楚。endprint

班级里的环境是出于方便学生走动、取放材料而进行设计。放眼过去,人们可能会觉得教室里“很满”,各种各样的材料分门别类,甚至有的班级里还会养小动物。教室会准备好各种学习用具和美术材料,便于学生使用和取放。小组主体模式的座椅摆放方式自然地让人感到教师不是课堂的中心,课堂是指向每一位学生的。

学校的图书馆、班级图书馆和计算机室,同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图书馆按照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材料性质的分类方式,非常便于学生展开分级阅读和个性化借阅。班级中阅读材料的提供也充分体现了对各个学生不同阅读水平和能力的考虑,既有图画为主的绘本,也有分章节的小说,保证所有的学生总能找到适宜自己阅读的图书。

四、对我国小学教育的启示

观察美国小学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反观我国的小学教育,人们就会发现这里面存在的很多现象和问题是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反思的。

首先,我国教育应该创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的话语体系。教育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具体的,也应该是学生能接受的,因此,我国的教育话语应该是学生能听懂的。例如,“北京精神”、“中国梦”都是高位的、概括的、宏观的内容,并不适合小学生教育。我国在试图开展品德教育、熏陶教育的时候,应该深入挖掘体现教育内容的具体载体和形式,探讨如何把高位的、抽象的内容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乐于理解的内容,要在教育效果上进行深入的思考。

其次,学校和教师应该具有真正服务学生的意识和行动。这种意识要具体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点滴细节。例如,学生书包里的哪些东西是学生每天必须带的、哪些东西是班级增加个小柜子就可以解决的。学生在学校的午餐,学校要了解是否有些孩子对某些食物存在过敏反应?如何提供给学生健康、营养又富有个性化的午餐?学校应该在开学前就形成内容详尽的校历安排,每月、每周教师向学生和家长提供有清晰说明的班级活动总结和下一阶段的安排计划。学生需要准备的物品,学校可以在开学初给学生发一张统一的材料清单,列上本学期需要的所有材料,避免学生出现今天买这个、明天买那个的情况。

最后,学校的教育环境应该是基于学生而创设的。当前我国很多学校在环境创设中更多是在展现学校的业绩、学校的口号等内容。事实上,一所好学校最有说服力的表现应该是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喜爱程度。学校应该在环境创设中体现学生眼睛所见的、心灵需要的和体现学生主体的作品。教室的墙面上应该是与各个科目学习有关系的本质内容的抽取和体现;走廊的过道里应该是体现学生需求的人性化的摆设。小学一、二年级的班级环境应该考虑到幼儿园的衔接和一致性,避免不顾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断裂式的环境设置。

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时刻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实施教育决策、教学设计与教育活动,那么,教育才会是尊重的教育、有效的教育、受学生欢迎的教育。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主体班级
论碳审计主体
班级“无课日”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