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好教师的四个要件(续)

2014-03-04 05:09张荣伟
新教师 2014年2期
关键词:良知教师职业教育者

张荣伟

三、教育智慧是教师职业的创新之本

教育是一项诗性的事业,也是一项理性的事业。要将教育理想转化为现实,不仅需要激情,还需要智慧。教育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人类又通过教育追求智慧。智慧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和目的,教育对智慧具有内在性和必然性要求。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不能没有智慧,智慧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和魅力。

通览教育史,每个生生不息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智慧,都有许多关于教育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故事代代传承。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同样积累了丰富璀璨的教育智慧。这些以故事、对话、格言、语录、史料等形式存在的教育智慧,对于今天的教师而言,显然是无价之宝,理当充分开发和利用。然而,教育智慧是内生的而非外加的,而且非常麻烦的是,这些主要以书籍和文字符号为载体的教育智慧,必须经过阅读、体验、感悟等极其复杂的环节,才可能被消化和吸收,真正内化到教师的个人智慧中去。反观当下的学校课程和日常教学会发现,偏重知识授受而忽视智慧启迪的现象非常普遍,教育智慧匮乏已成不争的事实。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冷笑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出了一道考题:请你对其他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在看完题目之后,非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短缺”,拉美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请”,美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而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中国的每一位父亲或母亲,每一位负责任的中国教师,每一位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看到这则略显幽默但更具讽刺意味的故事时,是不是应该认真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究竟是怎样的成长经历,让这些孩子陷入了如此尴尬的境地?

在《智慧型教师素质初探》一书的序言中,田慧生教授讲过一个他主持活动教学课题时的实例:

为把课题前期的研讨引向深入,学校课题组设计了一道“数学题”,然后让一名数学特级教师对低、中、高三个年级段随机抽取的各20名学生进行测试。题目是这样的:一条船上载了25只羊,19头牛,还有1位船长,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船长的年龄是多少?测试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居然都算出了具体“结果”,只有少数学生对试题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且质疑者低年级学生居多,中年级次之,高年级最少。

如果说以上两例只是描述了一种现象、一种结果的话,石中英教授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后记中讲述的故事,则非常生动地揭示了类似现象、类似结果的深层次原因。故事情节如下:

在小学低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小画家”一课。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蹄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教师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因为青蛙和蛇没有穿毛衣,怕冷,所以待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在让这位学生坐下后,老师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这时候,教室里静极了,再也没有人站起来回答。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上初中以后就明白了。”

以现有的教学方式,我们究竟是把学生越教越聪明了,还是越教越愚蠢了?当今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究竟缺少了什么?这是田慧生教授的反思和追问。类似的教育到底在追求什么?是在培养思想的主人,还是在养成思想的懒汉?是在造就知识的创造者,还是在训练知识的奴隶?这是石中英教授的评析和慨叹。当上面3例被放在一起的时候,笔者思考更多的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而有些孩子又总能找到“结果”或所谓的“答案”?诸如此类的教育后果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怎样的关联?当一个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的时候,或者要求学生“不知道就不要乱说”的时候,是基于怎样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个体经验?作为这种教育当事人的教师,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是清醒的还是盲目的?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专业发展意识,没有对教育智慧的自觉追求,何以走出各种假冒伪劣教育的怪圈?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卢红、刘庆昌两位学者曾强调:“做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的愿望。但是,能做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却只是少数教育者的幸运。普天下教育者的数量太大了,教育家却出奇的少,这充分说明了拥有教育智慧是需要知识、品行和努力的。”尽管我们不能由此推论只有教育家才有教育智慧,但说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智慧,应该没有什么争议。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每一个教师都成为教育家,但要求每一个教师追求教育智慧不做教书匠,却是有理由的、可行的,而且很现实。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一个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是幸运的,一个学生遇到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则更幸运。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言:“教育智慧是优秀教师内在的秉性、学识、情感、精神等个人独具性格化的东西在特定的情境下向外的喷涌和投射。”“智慧型教师那临场的天赋、即席的创作、完美的应答以及润物细无声的绝妙,是孩子们成长的福音,是人们对教育、对好教师永远的景仰。”

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而且,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精彩的教育故事,才能获得教师职业的尊严与幸福。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一个拥有智慧的教师会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或所谓的贵人,而不是一般的教书匠或所谓的匠人。匠人只知传授不知启迪,贵人不但传授知识而且启迪智慧、教导人生。做贵人而非匠人,应成为教师个人职业生命的本体价值和目标追求。

四、教育良知是教师职业的道德底线

所谓良知,即一般人所应具备的对于真、善、美的正确判断能力。所谓教育良知,即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对于教育之真、教育之善、教育之美的正确判断能力。教育良知是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的源生之本和可靠保证。或者说,教育理想、教育激情和教育智慧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它们的共同基础在于教育良知,在于教育者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于受教育者发展潜力的无限信任。endprint

良知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底线,教育良知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教育是一项实践性、价值性、反思性特别强的事业。一个真正具有良知的教师,为了维护教师职业的价值和尊严,为了捍卫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会自觉接受各种形式的质疑和批评,会随时随地站出来与各种各样的“反教育行为”做斗争。良知所呵护的是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教育良知所呵护的是教育者的价值和尊严,它具体而鲜活的表现形式就是教育批评和教育改革,其中,教育批评指向过去和现在,教育改革指向当下和未来。

求真、向善、审美是人之本性,也是教师职业活动之本性。如果否定这一本性,关于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和教育良知的所有话题,都将失去基本的价值尺度和可靠的思想基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对于教师职业“求真”品性的高度概括。“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这是孟子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也是其对教育活动“向善”品性的严密推导。“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示范。”这句不知语出何人但几乎每个教师都耳熟能详的格言,则具体而深刻地道出了教师职业“求真、向善、审美”的价值追求。

首先,一个具有教育良知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求真”精神的教师。具有“求真”精神的教师追求教育之真,培养的是具有科学、务实精神的人。追求教育之真,就是要做真教育,而非假教育。真教育是依靠真心做教育,是教育家管理教育。假教育往往是被官僚、商人掌控的教育,这些人不懂教育,只想金钱和权力,只会谎报成果、编撰新闻,制造所谓的政绩、商机。

其次,一个具有教育良知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向善”品质的教师。具有“向善”品质的教师追求教育之善,培养的是具有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怀的人。追求教育之善,就是要做善的教育,而非恶的教育。善的教育是依靠善心做教育,不抛弃、不放弃,尊重、宽容、同情、关爱每一个学生,而恶的教育则有意无意地使用冷漠、讥讽、体罚、暴力等方式摧残身心、奴化心灵。

再次,一个具有教育良知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审美”意识的教师。具有“审美”意识的教师追求教育之美,培养的是具有审美情趣和爱美之心的人。追求教育之美,就是要做美的教育,而非丑的教育。教育之美,美在它的真和善。教育之丑,丑在它的假和恶。美的教育是依靠童心做教育,因为童心最美。美的教育朴实自然,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丑的教育矫揉造作,满足的是成人世界的偏好和虚荣心。

最后,一个具有教育良知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仁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基点,也是教育之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俗话说:教育是一种良心活。一个教师具有怎样的教育良知和职业道德,取决于对教育之真、善、美的认知程度,取决于能否体悟到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和荣誉感。需要警惕的是,因为受“分数第一、升学至上”思想的影响,因为市场经济原则和功利性评价标准的广泛推行,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各种失真、伪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开始对教育品质和教师职业道德颇有微词,乃至强烈谴责和愤怒。而这正是我们呼唤教育良知的根本原因所在。

总之,相对于教育理想、教育激情和教育智慧而言,教育良知具有先在性、基础性和决定性地位。“教育良知在引导生命追求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实践中显得更具有优先性。它以命令的形式要求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学者本着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信任,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分。”或许,我们可以将教育理想视为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将教育激情视为一轮普照万物的太阳,将教育智慧视为广袤肥沃的土地,将教育良知视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水和大气。当越来越多的教师拥有了这些基本条件,我们便可期待那教育的春天!(续完)

(责任编辑:朱蕴茝)endprint

猜你喜欢
良知教师职业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良知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