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张雪影综合
千年磁器口:不可辜负的美景与美食
文、图/张雪影综合
“千年磁器口,万载巴渝情;要看老重庆,请到磁器口。”磁器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朴、精犷的巴渝遗风特色明显。有佛、道、儒三教并存的九宫十八庙,有川剧清唱、铁水火龙和古风犹存的茶馆,有传统手工作坊,有独特的码头文化,有享誉四方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饮食三宝。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已有1800年的磁器口素有巴渝第一古镇之称。
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代,早时期叫白岩场,相传明建文帝朱允炆因其叔篡位被迫浪迹天涯,曾流落于此,所以也称“龙隐镇”。清朝初年,这里瓷器产业日渐发达,因濒临嘉陵江,盛产的瓷器得以转运巴蜀各地,所以得名“磁器口”。曾几何时,磁器口码头一带船来船往,商贾川流不息,作为嘉陵江上重要的水陆码头,“巴渝重镇”磁器口曾经繁盛一时。
宝轮寺:
古镇昔有“三多”:庙宇多、名人足迹多、茶馆多。在磁器口,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宫十八庙”之说,宝轮寺、云顶寺、复元寺、文昌宫……不一而足。在小巷穿行,只要发现残墙断垣,向居民打听,准会得到这样的答复:“这里原来是个庙子。”昔日,在这里香会、庙会、花会,以及正月龙灯、清明风筝、端午龙舟、七月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一年到头从不间断。在老百姓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初一十五庙门开,烧香拜佛请进来。”现在得以保存下来且较完好的只有“宝轮寺”。
“宝轮寺”建于唐初,大雄宝殿正梁上刻有“尉迟恭建修”字样。寺地范围较大,由大雄宝殿,至马鞍山,一直到童家桥,都是宝轮寺范围,到处都修建有神殿庙宇,气势恢弘。有僧侣300多人,香火旺盛。此寺毁于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时,把庙宇几乎烧尽,仅存大雄宝殿。
翰林院:
磁器口翰林院原为鲤鱼石学舍,清末在此办学授课,后来考中三个举人。所以,翰林院是当时读书人向往之地。房屋现还保存在中院,内庭有一座小拜月台,是当年主人举行家庭祭祀的地方。
巴渝民居馆:
馆内浓缩着磁器口古镇建筑的精髓,通过木、石、砖的建构,形成围合的空间与恬静的院落。史料记载,钟家大院是慈禧太后管家钟云婷所建,距今有120年历史;该大院还具备中国北方四合院与南方四合院的特色。
文昌宫:
文昌宫是九宫十八庙的圣地。有这样一个说法:磁器口香火最旺的寺庙是宝轮寺,最热闹的道观就是文昌宫。
李显彦 摄
毛血旺:
毛血旺乃磁器口名特三绝之一。民间有言:到磁器口不吃毛血旺,等于没到磁器口。传说70年前一个偶然机会,小摊贩张氏胖嫂,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觉得越煮越嫩,味道更鲜。因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据茶客介绍,其做法与如今市面流行的“毛血旺”有天壤之别。烹制程序大致是:在一口大锅里,扣一个大瓦钵,放入猪骨头和白豌豆,加水用文火熬制原汤。将猪心肺、肠头、猪头肉切片下锅,同时加入老姜、花椒、精盐、酒、醋和“核耙海椒”等佐料,偎耙后再下血旺,底火不断,血旺越煮越嫩,现吃现舀,鲜香无比。
李显彦 摄
李显彦 摄
烩千张皮:
古镇千张的制作非常讲究。都选上好的黄豆,再取深水井的水浸泡,在石磨上细磨成豆浆后,再用细白布滤出浆汁;然后滚水下锅,文火熬煮,不用胆水;浆汁烧老后用细麻布铺一层滤一层,榨上一天后,再一张一张的揭下来。千张由此而成。
软烩千张,将千张切为二分宽、寸长韭菜叶般的细丝,加上纯碱将千张丝烧开,捞在瓦罐内用清水浸泡去碱至发白备用。用化猪油炒,加肉汤烧开,加酱油、味精、加入肉丝下锅烩炒后,下韭黄炒转,再下5钱化油,起锅置于盘中,撒了花椒面,即成。此菜入盘,一青二白;动筷,柔韧不碎;进嘴,细腻爽口,深受食客欢迎。
椒盐花生:
当年重庆城有首名谣:“北碚豆花土坨酒,好耍不过澄江口;高店子的黄糕蒸得泡,椒盐花生要数磁器口。”椒盐花生也叫龙隐花生,源于从前码头小商用盐巴堆栈里散落于地的盐灰煮花生,作下酒菜。
用上好的红皮花生(又称冬花生、小花生、小河花生,籽皮鲜红,小而饱满,饱满,多产于嘉陵江上游的遂宁一带。磁器口过去也有栽种)用盐水浸泡,入味后取出晒干,再用河沙炒好即食,是下酒饮茶的好东西。另外,重庆天气潮湿,喜吃花椒,也有人用花椒、盐巴和酱油来煮花生,风干即食的,这叫椒盐花生。
重庆磁器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而繁盛一时,被人们誉为“小重庆”。然而,磁器口不仅仅是“曾经繁荣”,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织交汇,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走在磁器口石板街上,你不仅能闻到那火辣辣的辣椒味儿,感受到重庆人的爽朗和好客,还可以追寻到那古朴粗犷的巴渝遗风……
青年艺术家王涛:潜行造境 艺海追梦
文/刘俊杰 图/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黄漂”,是一个和“北漂”相对应的名称,指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伊始,在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所在地黄桷坪出现的一个新艺术创作群体。他们依附于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美术馆、501艺术仓库、坦克库等艺术圈存在,他们多数具有一定学历或较高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为了梦想顶着各种压力坚持“漂泊”在黄桷坪,执着地寻找着自己的艺术语言,不懈地实践着自己的艺术理想。
而在“黄漂”大军之中,有一位典型艺术代表,他就是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王涛。
2012年,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了一组名为《“人造风景”系列画》,在名家如云的北京画坛引起强烈反响,不仅让同行们为之瞩目,也受到了国内外专业人士及书画爱好者们的关注与好评。著名青年书画评论家纪晓棠对此更是赞不绝口:“这组系列画突破形式、材料的束缚,找到一种自己的艺术语言,使画家不断的超越自我。而画家另一个超越技法之外的不能忽略的重要品质,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这是使他的艺术如江河之水般拥有活力的源头。”
细品这组系列画,这是一系列工业与城市、虚幻与现实交错的景象,突出了世界在不停变化,自然的原始面貌慢慢变作有我们人类创造痕迹的景象,这一切构成现实生活中的风景。一切自然有其必然的规律,而画家用双手在画面中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风景,这两种风景结合从而造就了人造风景,而它的创作者就是年纪轻轻的王涛。
“通过我的作品,我希望对这个现实与虚幻的世界提出疑问,不断地探索我们自身潜在的无限可能性。画中所出现的出口与入口、暴力与温情、迷茫与清醒、真实与虚假……在这个信息破碎的世界是如何相互存在与作用的,我尽力试图去解答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某些困惑。”王涛平静地诠释着他的作品。如果不是跟他面对面交谈,你很难想像这段话出自一位敦厚老实、言谈举止中略带些腼腆的大男孩。整个采访过程中,他更像一位亲切的邻家好友,像公司共事的某位同事,像许多家长眼里的好孩子一样,看上去不温不火、含蓄低调,但眼神中却始终充满着好奇与探究。
人造风景——创世寓言联画
人造风景——梦之境
王涛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县城,虽说家里不是十分富裕,但和大多数孩子一样,童年生活也算是无忧无虑。他的父亲是当地县城里小有名气的手艺人,或许是遗传了父亲手巧的基因,儿时的他就特别喜欢到处涂鸦,趴在地上画,伏在墙上描,实乃童趣所然。家里人见小孩子随意涂画并没放在心上,不调皮捣乱也就认之纵之了。到后来还是酷爱国画的叔叔发现了小王涛的绘画天赋,在叔叔的鼓励下,小王涛越画越来“劲头”,常常一画就能画上几个小时。
六七岁的少年时光,对于其他小朋友正是跑跑闹闹的时候,小王涛却因画画独自寻得了一片静谧的天地,将看到的天大地大,想到的梦境繁花都细细描于笔下。幼时乡镇古朴的风光让他初识了大自然的美丽,这种始于生命源头的美一直涌动在他心底,让他总是渴望将其淋漓表现出来。
王涛回忆到自己的童年,笑着说:“那个时候就是喜欢画画,只要是美好的东西就千方百计地想马上画出来,现在想想也许是一种表现美的冲动,一直如此。”这种简单的想法促使他对绘画有了一种执着的追求和热爱。然而那个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从未经过正规的培训,只能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感觉画着自己心中的美好。
童年的趣味造就了王涛对艺术品性的热爱,小学时候他偶然得到的一本名为《百科全书——美术卷》的图书。正是这本书,为他敲开了艺术殿堂的大门。书中繁多的门派名作,丰富的专业知识仿若件件珍宝让王涛目不暇接、如痴如醉。经过一段时间反复地看书琢磨,小王涛决定按照书中的指点正式的作一次画。年少的他用偷偷攒了好久的钱去购置材料,却没想到所有的钱只够买三种颜料,而且连回家的车钱都没剩下,只能一步一步走回几公里以外的家。
一进家门,画画的兴奋立即冲散了一路的疲惫,他记得叔叔曾经说过,要想学画画,就要先学会画人物,如果把人物画好的话其它的就不在话下了。于是他就开始琢磨怎么临摹家里墙上的高尔基画像了。“那时候就是这样痴迷,而且还自信满满,回家后就用了半天时间画出了墙上的那幅画,虽然现在觉得画得很失败,但那时候觉得自己画得相当好了。”说到这里,王涛再一次腼腆地笑了。
逃不开的游戏,120cm-150cm,布面油画,2013
发现生活的光,80cm-80cm,布面油画,2013
带你去看海,50cm-60cm,布面油画,2013
中学的时候,王涛就在学校经常给同学们画肖像,画得惟妙惟肖,深得老师同学们的喜爱,可谓学校的“风云人物”,由此他获得了一次代表学校去参加县城书画比赛的机会,在赛前得到了平生第一次较为专业的绘画指导,学校的美术老师对王涛格外关注,而王涛也是一点即透,水平一下子提高了不少,参加比赛的作品是王涛现场临摹大师齐白石的《雏鸡奈鱼何》,结果年少的王涛一鸣惊人,一下子在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小小的年纪,没怎么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竟然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绩,一时间在县城里引起轩然大波。第一次获奖的情形王涛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因为就是这次小小的成绩给了年少的王涛在艺术之路上的巨大鼓舞,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动力。
如果说之前王涛是靠着天赋懵懂的自学摸索,那么高中时一位天津美院的老师给了他更为专业的指导,他白天上课,放学后就跟着这位老师学习,暑假更是跟老师去了天津,在这里他学到了更为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接触到了更多名家的作品。一直到现在,王涛总是对这段学习经历颇为怀念,别人看来艰苦乏味的时光反倒给了他在绘画世界中自由徜徉的空间,不论是技法的训练还是素材的积淀,都让他受益匪浅。
学艺术的人都知道,要想在艺术之路走得更高更远,必须要在更加专业的艺术院校进行系统的研习,当时的王涛也深知这是攀登艺术高峰的必经之路,为了考上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他说服了家人让他考一般综合院校的建议,潜心准备了整整一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7年夏天,一纸录取通知书飞进了王涛的手里,艺术大门终于为他开启。
欣喜若狂的他拿着通知书踏入梦寐以求的美院,马上又感觉到它沉甸甸的份量。班里“高手如云”,每个同学的专业基础,画工实力都不容小觑,而王涛深感到自身知识的匮乏,于是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读了《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中所涉及的大部分文学作品,丰赡着自己的文学修养。同时他又发疯发狠地每天攻研油画,争取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
生活有时就像有意在戏弄王涛,又好像是在让他承受精神上的“炼狱”,刚入美院的王涛,很多作品一度被认为缺乏灵气、流于俗气,有的画甚至毫无生动可言。这一“刺激”使王涛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他一直纠结如何才能画出一幅好作品,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画更加丰满成熟。大二暑假,王涛应朋友之邀去北京游玩,在国贸附近的今日美术馆偶然发现那里正在举办著名油画家尹朝阳的“十年油画回顾展”,对于专业出身的王涛当然不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很认真地欣赏了尹朝阳十年期间的每一幅作品,思考着每一幅画作,揣摩着画家当时的创作意境。“那次看了尹朝阳的油画,当时就给了我巨大的触动和震撼,感觉之前脑子里那些束缚自己的东西一下子就被挣脱了,突然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创作一幅作品而不是简单地画一张画了。”回到重庆后,他重新画的作品一下子把周围的同学“吓”到了,画的内涵逐步趋于丰富,笔触(或运笔用色)愈发灵动,一扫之前的俗气与匠气,尤其是在画的意境方面,充满了力量,有了令人回味的东西,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赞许。
临界之惑,120cm-150cm,布面油画,2014
与其说执拗是王涛画画时的秉性,不如说正是这样的性格锻造了他的艺术求索之路,而艺术的天性和感悟是决定画家真正取得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画家的作品里难免保留画家本人生活的影子,一个题材确定下来是经长时间酝酿的结果,真正能激动人心,触及人心灵深处的作品光有外在的表面形式是不能足以说明的。
纵观王涛的绘画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如同懂得酒的醇香不是高粱发酵的气味,王涛也深谙生活与艺术的真谛。一幅优秀的作品绝不是简单生活的摹写,乃是人和社会碰撞的火花,是虚幻与现实的交错,是几千年形成的文化、历史的时光痕迹的表现。正是因为这样,王涛的画才有了他自己的印记,才慢慢地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
“居高声自远”,搞艺术的人总是需要站得高方能“飞”得更远,“人造风景”系列作品的成功,王涛在感受到莫大欣慰的同时,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不断在学习、思考,一直在努力大胆创新,使自己的作品能“更上一层楼”。在他的身上,始终有着一股不羁的力量,上下求索。正如他从小就对画画表现出的那份执着一样,从人格和气质上都有一股挣脱自己超越自己的劲头,不以物为形役,不以心为辎重,不为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不为一时的挫折而气馁放弃。他心中认定的目标,非去努力实现不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都知道,一位艺术大师从默默无闻到世人称赞要经历常人难以承受的涅槃,作为一名年轻的艺术家,一个有执着追求,敢于继承传统的同时选择创新的艺术家,王涛在其追梦的道路上必将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王涛代表作:
2010 《世纪佳肴之一》《世纪佳肴之二》四川美术学院70年校庆展
2011 《我们——价值共同体艺术展》 重庆501当代美术馆
2011 《找自己——川美新生代当代艺术展》上海丹森艺术空间
2012 《回归——黄桷坪艺术展》 重庆 未来艺术
2012 《黄漂艺术家作品展》北京军事博物馆
2012 《未来先锋——当代艺术邀请展》 重庆美术馆
2012 《“人造风景”系列画》,“黄漂赋彩 魅力三峡重庆市黄漂艺术作品展” 北京 中国军事博物馆
2013 《我们——2013当代自选作品展》 501当代美术馆
2013 《悦色青黄——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欧美联展》英国伦敦的摩尔画廊(Mall Galleries)以及美国纽约的艾瑞德画廊(Arader Gall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