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颂,王 玉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青岛 266041)
阿托伐他汀作为临床常用的调脂药物,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该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已被临床医生所熟知。现报道阿托伐他汀致药物热1例,以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患者,女性,85岁,因发热、寒战、胸闷不适30 min,于2013-07-11 20:40入院。 既往有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病史1年。入院查体:体温36.2 ℃,P95 次·min-1,R 23次·min-1,BP107/63 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双肺呼吸音粗,左肺底可闻及湿罗音。心率95次·min-1,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肝区压痛(+)。右下腹McBurney点压痛(+)、反跳痛(+)。肾区无叩痛,肠鸣音,3~5次·min-1。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心电图:①窦性心律,②室早,③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④V1-4呈qRs型,多导联ST-T改变。血常规:WBC 20.93×109·L-1,RBC 4.77×1012·L-1,Hb140g·L-1,PLT 225×109·L-1,N 91.10%,L 5.8%。降钙素原(PCT):>100.0 ng·mL-1,C-反应蛋白80.52 mg·L-1,NT-proBNP 8 651pg·mL-1;血脂:CHOL 5.03 mmol·L-1,TG 0.88 mmol·L-1,HDL-C 0.88 mmol·L-1,LDL-C 3.69 mmol·L-1;肾功:Bun 9.2 mmol·L-1,Cr 120umol·L-1;心肌酶:AST 445 IU·L-1, LDH 520IU·L-1,CK 1 927 IU·L-1,CKMB 213 IU·L-1,CTnI 4 714 pg·mL-1,凝血时间、肝功、离子、大便分析、尿分析、D-dimer正常。入院诊断:①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室早,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Killlip分级Ⅱ级;②急性胆囊炎;③急性阑尾炎。
虽然患者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但因高龄,同时合并胆囊炎、急性阑尾炎,家属拒绝行急诊介入治疗,要求保守治疗。遂给予静脉硝酸异山梨酯(瑞立喜)、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欣康)扩冠、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拜阿司匹灵)及氯吡格雷(波立维)双重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法安明)抗凝、改善心功能、口服阿托伐他汀(阿乐)20 mg,每晚1次,调脂治疗。同时进行抗炎(头孢曲松钠、替硝唑等药物)治疗。2013-07-19,做腹部B超示:胆囊结石并胆囊炎;右下腹管状回声,考虑肿大阑尾;右下腹少量积液。胸部CT示:①右肺索条影,考虑慢性病变后遗留所致; ②肺内钙化灶(右); ③胸腔积液(双侧)。治疗5 d后,体温正常。但入院第11天后再度发热,体温37.4~38.8 ℃。查体双肺(-),心率82 次·min-1,剑突下无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肝区压痛(-),右下腹McBurney点压痛(±)、反跳痛(-)。复查血常规:WBC 9.26×109·L-1,RBC 4.06×1012·L-1,Hb117 g·L-1,PLT 216×109·L-1,N 73.10%, L15.5%。降钙素原(PCT)0.34 ng·mL-1。虽然患者发热,但是患者一般情况很好。排除心肌梗死吸收热及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并请普外科等相关科室会诊,考虑患者为药物热,建议停用所有静脉用药观察。但停用液体3 d后,患者仍发热,查体无阳性体征,再复查血常规正常、降钙素原(PCT)0.16 ng·mL-1(继续下降)。
再请相关科室会诊,考虑患者的发热与临床查体不相符,其发热原因不明确。因停药后患者仍发热,故药物热可能性很小。建议换用抗生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继续抗炎治疗,同时查找发热原因。先后查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培养(-)、女性肿瘤标志物正常、结核分枝杆菌抗体(-)、ENA酶谱正常。
但再次应用抗生素4 d后,患者仍发热,体温在37.4~38.5 ℃之间,患者无不适,查体仍然无阳性体征。再次请相关科室会诊并进行病例讨论,结合临床、辅助检查,最后考虑药物热的可能性较大,同时仔细询问患者家属,患者平时用药情况。其中拜阿司匹灵、波立维、欣康口服药物都用过,唯独阿托伐他汀(阿乐)没用过。
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再次停用抗生素,同时停用阿托伐他汀(阿乐)。停药第1天,体温开始下降,停药第2天体温正常,患者出院。回顾病例,患者入院时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胆囊炎、阑尾炎,发热与此有关,经抗炎后体温正常,但其后再次出现发热,难以用临床疾病来解释,考虑其发热为药物热,系阿托伐他汀(阿乐)所致。
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在临床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它作为一种强效调脂药,选择性作用于肝细胞,通过竞争性抑制肝脏羟甲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HMG-CoA),使 HMG-CoA 向甲基二羟戊酸转化减少,从而限制内源性总胆固醇的合成,使外周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减少,使载脂蛋白 B-100 和三酰甘油下降,并能轻微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通常本品耐受性良好,其疗效和安全性也比较好,偶有一些不良反应,但多为轻度的和一过性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肝损伤。本例中发生的药物热较为罕见,其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提醒广大医护人员注意。
参考文献:
[1] 梦立军,王文英,刁树玲. 阿托伐他汀的临床应用[J]. 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07,15(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