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俊,傅良韬,颜碧玉,陈 亮,陈中东
科研管理是促进医学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管人员则是执行科研管理的主体,在科研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某种程度上其作用不亚于专业科研人员,他们的素质优劣和工作水平、管理理念和创新思维往往决定着一个单位科研水平的高低和发展前景。因此,不断提高军区医学科管人员的能力素质,是推动军区医学科研发展、提升临床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医学科管人员的职责主要是制定单位科研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科研项目、成果的申报,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及成果转化的实施;协调上级主管部门及其他单位的合作;科研人员、设备和资金的管理分配;科研项目及人员档案资料的管理等。其工作目的则是通过科学的管理不断提升单位及学科的科研实力。医学科管人员按照其职责要求和自身能力素质水平,可以分为以下3个层次。
1.1“助手型”科管人员 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能够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科研学术氛围,并能够通过积极的科研情报收集和政策法规解读,为科研人员提供课题、成果申报等所需要的基本信息,当好科研人员的助手,这也是科管人员必须达到的最基本要求。
1.2“专业型”科管人员 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善于领会新思想、发现新问题,在比较全面地掌握管理科学知识和相应政策法规基础上,能够与科研人员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对研究内容方向、技术路线等能提出有见地的意见,并有的放矢地检查和评价科研工作,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当好科研人员的参谋。
1.3“专家型”科管人员 具备较强前瞻意识,能准确把握国家、军队对医学科研的发展方略,及时追踪学科前沿动态,并结合单位各学科实际情况,对研究工作给予宏观性指导,帮助科研人员选定科研方向、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等,成为科研人员的指导专家。
为了能做好科研人员的助手、参谋,甚至是指导专家,科管人员至少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较强的政策法规解读能力、娴熟的组织协调能力、单位现状的综合把握能力。我区医学科研水平在全军和驻地均处于较弱的地位,科研管理水平与其他单位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与我区医学科管人员的现状密切相关。
2.1知识结构不够丰富 医学科研管理工作是围绕着管理进行的,科管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科研管理知识;同时医学又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以及人文、伦理等方面,因此,科管人员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医学专业知识。我区科管人员主要是由军医大学毕业生分配和基层卫生机构选调而来,很多人员既未接受过研究生教育和培训,没有科学研究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也未进行专业的科研管理系统培训,没有掌握科研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依靠的主要是传统的经验式管理。这样就导致科管人员一方面对科研管理工作认识有限,没有意识到管理工作对于单位科研发展的重要性,有的重管理轻服务、重传达轻创新,有的甚至于把自己等同于后勤管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只注重进行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无法实现管理工作的引领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研实践,加之对专业知识,特别是医学前沿知识追踪把握不够,不能客观地了解项目的专业内容、进展情况和研究水平,难以很好地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在选题立项、成果申报等方面也无法进行专业层面的指导。
2.2临床科研意识不强 临床科研是以提高疾病诊疗水平、改善预后为直接目的的医学科研,但大家往往认为分子、基因的分析才是医学科研,而造成对临床科研意识的忽视。其实临床一切工作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起点及终点,比如对于肌注前皮肤的消毒是大家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Koivisto和Felig却对未经皮肤消毒的注射引起感染的问题提出疑问,并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得出结论:糖尿病患者肌注胰岛素前的皮肤消毒虽能够减少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但对防止感染并不是必须的[1]。不难看出,科研是存在于临床工作的点滴之中。特别对于我区医疗机构而言,由于缺乏医学院校的科研支撑,基础医学研究整体实力较弱,加强临床科研应是推动医院整体实力的有效捷径,但由于科管人员缺乏临床科研意识,没有积极地营造临床科研氛围,医务人员也很难把平时的临床工作与科研联系起来,因而滞后了临床科研的发展。
2.3职业认知感有待提高 职业认知是指人们对待所从事的职业及其相关规范和准则的认识,是产生职业情感、信念、意志和从事职业行为的必要条件和首要环节。在职业领域,有了正确的认知,普通行为便上升到职业层次,具备了特定的职业内涵[2]。当前,部分军区医学科管人员对岗位缺乏科学认识,认为临床医生医疗技术卓越,有知识有社会地位;专职科研工作者则是科学家,是单位和学科发展的智囊;而自己则是一个上传下达的“二传手”,认为自己的工作无足轻重。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在平时的工作中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不愿主动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水平,不能积极地工作、倦怠职业、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单位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也难以体验到科管职业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2.4组织协调能力较弱 医学科学研究已不再是单兵作战的时代了,致力于连接基础与临床的转化医学已经得到迅速发展,这种以“病床-实验台-病床”的研究模式必须以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支撑,跨学科领域、跨单位的交流与协调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区部分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心医院的科管人员,往往只注重与军队上级单位的沟通,忽视了与军医大学、地方医学院校和卫生、科技管理部门的交流,与各级科研人员保持联系也较少,只是单纯地将上级的规定和通知转发到科室,没有起到科研管理的组织协调作用。另一方面,在课题、成果等的申报组织上,大多数科管人员只是作为材料收集、送审的“传递者”,并没有通过对前沿领域相关信息的分析加工和相关政策的追踪解读,为科研人员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科研信息,也没有组织多方的论证和修改,导致申报材料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申报的成功率自然也大打折扣。
我区地处祖国西南,云南热带、亚热带高热高湿地区皮肤病等疾病的防治、生物危害因素的防控,西藏高原地区、高寒山地地源性疾病的防治、部队急进高原相关疾病的防控,川藏线运输部队官兵流行病学研究等一系列课题,均是我区独有又亟待解决的临床科研课题;同时我区医院年门急诊量总计已超过400万人次,有着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面对巨大的科研需求,努力加强科管人员的能力素质建设,对全区医学科研的推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加强科管人员的自我培养 在生物医学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科管人员首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广泛地了解各学科前沿的科技动态,不断追踪国内外医学发展现状,适时更新现代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切实提升自己的业务管理素质。其次要加强对政策方针的学习,要熟知国家、军队关于医学科学、临床新技术的发展战略,熟悉科研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和规定,切实做到有的放矢地制定规划、申报项目、凝练成果、实施转化等。最后要加强对本单位科研情况的掌握,要通过对各学科科研总结和已获批课题成果的学习,通过与广大科技人员的沟通,全面把握本单位及各学科的科研现状,有针对性地帮助各学科制定发展策略,切实实现科研管理的最高效率和最大效益。
3.2建立科管人员的培训机制 军区医学科委会科研管理专委会要充分发挥其学术组织作用,定期举办各类科研管理专题培训,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培训、科技政策研讨学习班等,切实发挥“以会代训”的作用。医院要有计划地安排科管人员参与地方、军队各级各类科研管理培训班和研讨会,并加强与总部、院校科管干部的交流,适时邀请院校科管干部和国家部委、总部各类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来医院指导,通过科管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研讨,以及上级部门对科技政策的阅读与分析,不断增强科管人员的管理技能和水平。
3.3营造科研管理的宽松环境 科研管理是一个内外联系、上下协调、“一专多能”的工作,时常会有一些突发性的任务,同时为了保证临床医疗工作,课题成果的论证、学术会议的召开一般只能放到工作日的晚上或休息日,8小时以外的加班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因此,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科研管理的特殊性,尽可能地提供便利条件。一方面要取得科研人员的理解,论证、检查等工作就是为了提升课题成果的竞争力、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谋取科研人员的福利,而不只是管理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得到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特别是在大项课题、成果及转化的申报、协调、实施的过程中,其涉及的不仅仅是科研管理部门和某个学科的事情,必须由单位领导统一筹划,各个管理部门、相关学科积极合作,举全员之力,才能优质、高效地实现既定目标,也才能切实提升单位的核心影响力。
3.4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 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替人铺路”的工作,课题、成果的获得均是临床学科,科管人员所付出的劳动很难用具体指标来衡量,必须有极强的奉献意识和高尚的职业情感,同时科研管理的效果也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无形中显现,因此,各级领导必须制定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一方面要统筹考虑科管人员的发展空间,科管人员的工作成绩主要体现在单位科研工作的绩效上,在调整职级、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干部使用上,除了其他共性考核指标外,应赋予单位科研绩效等反映科研工作业绩和管理水平的指标[3]。另一方面要强化激励措施,如在军区卫生系统设立“军区优秀医学科研管理助理奖”,以此提升科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设立军区医学科研管理工作的专项研究课题,促进科管人员在岗位上学习、研究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Koivisto VA,Felig P.Is skin preparation necessary before insulin injection[J]?Lancet,1978,8073(1):1072-1075.
[2] 李志巧.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能力素质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8):132-134.
[3] 辛阔林,张新国,步晓冬.复合型医学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