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芸,杨丽娜,苏红梅,季章龙,宁亚功
宁亚功教授经验方玉屏风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总结
张景芸,杨丽娜,苏红梅,季章龙,宁亚功
宁亚功教授以“古今接轨论”为理论依据,将危亦林的玉屏风散与仲景之桂枝汤接轨,化裁而成玉屏风桂枝汤,该方临床应用广泛,尤其是对过敏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术后调理效果显著。
玉屏风桂枝汤;宁亚功;古今接轨论;临床应用
宁亚功教授是全军中医药九名“国医名师”之一,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主张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微观研究相结合,笃信中医,辨证注重整体,辨病力求客观。他崇尚经方,但不固守,擅长经时合用、寒温并用、补泻同施等法来遣方用药,注重机体的整体调节,使机体恢复到整体平衡,从而治疗疾病。笔者跟师1年余,导师在临床上应用玉屏风桂枝汤治疗疾病颇多,本文从组方思路、方药分析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将其总结如下。
玉屏风桂枝汤是以刘渡州老先生的“古今接轨论”为理论依据组成的。“古今接轨”又称“经时接轨”,指经方与实方结合使用。《伤寒论》中的方,我们称之为经方(古方),经方以后出现的方,我们称之为时方(今方)。刘老认为方剂虽有古方、今方之分,亦有同气连枝之义,都是我国医学的瑰宝。在临床应用中应当兼收并蓄,古今互补,互相借鉴,因证制宜,把古、今之方,变成一个既有淳朴的古意,又有灵活的新态,且能切中病情的实用之方[1]。
宁师认为中西医能结合,而同气连枝,一脉相承的古方与今方更应结合应用。同时,世界万物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古今人异、气候变迁、体质强弱、生活习惯等都能左右“证”的变化。“方剂”是由“药”组成的,而所选之“药”又是由“证”所产生的,但是“证”受到客观影响,又有灵活多变的特点,故经时之方接轨而用是顺应自然及病情变化的体现,是中医药发展的一种与时俱进。“古今接轨”又可分为经方接轨时方、时方接轨经方两种。玉屏风桂枝汤则属于后者,是由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玉屏风散与仲景之桂枝汤的接轨、化裁而成。具体用药为: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白芍、甘草。
玉屏风桂枝汤中黄芪性味甘温,归肺、脾经,“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而且岳美中云:“黄芪培补元气,以治阳不足而阴不利之病。且补表而不实表,无碍邪气之透达的作用”,故黄芪内可补脾肺之气,外能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并可培土生金;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达益气祛邪之效,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邪,芍药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阴,二药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调和营卫,使腠理密固。甘草益气和中,即可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亦用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补中兼疏,散中寓收,共凑益气固表、敛阴止汗、温经散寒、调和营卫之功,使方药的应用范围扩大,且效果显著。临床适用于表虚或元气虚损之人,复感风寒邪气,症见恶风汗出,身楚倦怠,鼻流清涕,鼻痒喷嚏,咳嗽,咯痰无力,纳差,周身或关节疼痛,皮肤瘙痒,舌淡苔白,脉缓或浮虚者。宁师用其治疗上感、过敏性鼻炎、湿疹、隐疹、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术后等疾病,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3.1 治疗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为正气虚弱,复感外邪。宁师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应用具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之功的玉屏风桂枝汤加减治疗过敏性疾病疗效显著,如加苍耳子、辛夷花、白芷、细辛、乌梅治疗肺气虚寒、卫表不固的过敏性鼻炎;加蛇床子、紫草、五加皮治疗营卫不和、气虚血瘀的过敏性紫癜;加桑白皮、地骨皮、蛇床子、苦参治疗卫表气虚、湿热蕴肤的湿疹;加蝉蜕、白鲜皮、忍冬藤、桑白皮、地骨皮治疗卫表气虚、风热犯肤的荨麻疹。
案例1,患者,女,22岁,2012年2月4日初诊,诉反复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半年余,平素喜食香燥之品,1 w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鼻痒喷嚏、流涕,遇风加重,伴有眼角痒、鼻腔及前额部疼痛,涕时清时黄稠,纳眠可,大便干,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中医诊断为:鼻鼽(肺卫气虚,风热外侵)。给予方药:黄芪30 g、白术15 g、防风15 g、桂枝15 g、白芍30 g、甘草10 g、苍耳子19 g、辛夷花10 g、白芷15 g、细辛6 g、薄荷12 g、升麻15 g、重楼15 g、乌梅15 g,共7剂,1剂/2 d,每次服150 ml,3次/d,温服。并嘱患者服药前趁热用药气熏鼻。半月后复诊,患者诉鼻腔及前额部疼痛好转,仍有鼻塞、喷嚏流涕,继服上方7剂,又半月后复诊已无疼痛,偶有鼻塞喷嚏,去重楼、升麻、薄荷继续服1个月后症状消失。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辩证录》曰:“兹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虚寒之病也。热证宜用清凉之药,寒证宜用温和之剂,倘概用散而不用补,则损伤肺气,而肺经益寒,愈流清涕矣。”故用玉屏风桂枝汤益气固表、调和阴阳;用苍耳子、辛夷花、白芷、细辛、薄荷、升麻、重楼清宣肺气,通利鼻窍;乌梅敛阴止涕。
案例2,患者,男,70岁,2012年6月16日初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起风团、多形红斑样皮疹、瘙痒、水肿、斑丘疹、红晕,经西医诊断为荨麻疹,给予输液治疗效果不明显,半年来反复发作。患者情绪低落,默默不语,头面、双手及背部可见多形红斑,伴有粟粒样皮疹,瘙痒,皮肤有划痕;纳眠差,二便可,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诊断:风疹(卫表气虚,风热蕴肤)。给予方药:黄芪30 g、白术15 g、防风15 g、桂枝15 g、白芍30 g、甘草10 g、白鲜皮30 g、忍冬藤15 g、桑白皮30 g、地骨皮15 g、蝉蜕12 g、紫草15 g,共7剂,1剂/2 d,150 ml/次,3次/d,温服,最后用药渣煮水泡澡。半月后复诊,皮疹明显减少,瘙痒减轻,仍有眠差及皮肤划痕。上方加酸枣仁15 g、五味子15 g,继续服用。半月后复诊,上述症状完全消失。嘱患者忌食鸭肉、羊肉及辛臭发物。
按:《诸病源候论》云:“人皮肤虚,为风所折则起瘾疹……夫人阳气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也。”故用玉屏风桂枝汤益气固表,扶正祛邪;白鲜皮、忍冬藤、桑白皮、地骨皮、蝉蜕、紫草祛风清热。
3.2 恶性肿瘤术后调理 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多元气大伤,寒热虚实错杂,辨证施治有别于普通疾病。宁师用益气固表、扶正驱邪之玉屏风汤合调节阴阳气血之桂枝汤化裁成玉屏风桂枝汤,相机使用,每每获佳效。
案例3,患者,女,47岁,2011年11月23日初诊。患者于2011年10月发现右侧乳房外侧有一包块,行胸部CT+增强检查发现右侧乳腺不规则高密度结节影,随即行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行化疗1次。就诊时症见:面色晄白,语声稍低,神疲乏力,肩背部恶寒怕风,自汗,纳差恶心,眠可,小便可,大便溏,舌质淡暗,苔白根部厚腻,脉沉缓略滑。中医诊断:乳岩术后(元气虚损,营卫不和兼有痰瘀阻滞)。治以:培补元气,调和营卫兼化痰活血。方药:黄芪60 g、白术20 g、防风15 g、桂枝15 g、白芍30 g、甘草10 g、人参15 g、茯苓15 g、胆南星20 g、百花舌蛇草30 g、半枝莲15 g、炒麦芽30 g、薏苡仁30 g,共7剂,1剂/2 d,150 ml/次,3次/d,温服。半月后复诊,诉乏力纳差改善,肩背部恶寒怕风减轻,仍有汗出,化疗时感恶心。在原方基础上加浮小麦30 g、五味子15 g、砂仁12 g,续服7剂。半月后再次复诊,患者的精神明显好转,出汗减少,化疗时偶感恶心。坚持服用中药半年,已无乏力、恶寒怕风及自汗,2012年6月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
按:《灵枢》中记载有“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邪气留止,积聚乃伤”、“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妇人良方大全》云“乳岩……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等,说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人体正气亏损、邪气侵袭有关。患者所患为恶性病,且刚行手术及化疗,致使元气虚损,卫阳不固,营卫不和,而见乏力、恶风寒、汗出,气虚无力行血布津,而津聚为痰、血留成瘀,故用玉屏风桂枝汤加人参培补元气,助气行血、调和营卫;加茯苓、炒麦芽、胆南星、百花舌蛇草、半枝莲、薏苡仁益气活血、健脾化痰。
3.3 治疗其他病证 玉屏风桂枝汤有益气固表、扶正驱邪之功效,可用于畏风、怕冷的体虚感冒;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治疗卫气虚弱腠理不固之表虚自汗疗效显著;加生姜、大枣营卫不和之周身疼痛疗效颇佳;加羌活、附片、独活、怀牛膝、伸筋草治疗卫气虚弱,风寒闭阻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1] 刘渡州,刘燕华.古今接轨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8-10.
650011 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张景芸,杨丽娜),2012级硕士研究生(苏红梅,季章龙);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中医科(宁亚功)
宁亚功,电话:13769198788
R 943
A
1004-0188(2014)02-0183-03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2.025
201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