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与实效性分析

2014-03-04 02:12曹武军陈丽媛
关键词:渗透性实效性政治

曹武军 陈丽媛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四川绵阳 621000)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与实效性分析

曹武军 陈丽媛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四川绵阳 621000)

在高校,网络已普遍深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它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教育平台,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教育理念、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确发挥信息网络的特点和功能,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政治意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确遴选信息,发挥舆论引导和监控作用,使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实效性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笔者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态,它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等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以网络媒体为传播平台,以舆论引导、规范管理等为主要方式,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需要的思想道德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既要将网络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又要正确有效地运用网络媒体,提高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力争构建符合时代特征、效果明显的现代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释疑解惑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动性强、再生资源丰富、平等性强等特点。具体体现在:一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一个信息源的出现,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对身处各地的所有网民产生影响,充分体现网络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二是交互性、平等性、选择性增强。在网络平台上,由于其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寻找感兴趣的信息,选择交流对象,形成畅所欲言的良好气氛,双方就相关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与沟通,从而形成共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大增强。三是教育方式多样化。通过网络,教育者可以将教育资源、热点信息、重大事件的资料以文字、音频、视频、讲座等形式链接到网上,使知识由静态走向动态,生动性、形象性进一步增强。四是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与收藏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同时,互联网的“超文本”功能,使得用户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可以方便地从一个文本跳到另一个文本,更方便了信息的搜索和查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的诸多特点和优势,进一步转变教育方式,拓宽教育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渗透,提高教育的生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及渗透性的内涵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其工作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比所达到的程度,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立场的坚定性。相对于传统正面灌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渗透性教育是指教育主体在充分尊重教育对象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将教育内容融入一定的教育载体中,营造一定的教育氛围,让教育对象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接受教育的一种隐性教育方法[1]。

强化渗透性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自我意识较强,有独立思想。对灌输式教育形式,空洞的大道理教学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难以提起兴趣,严重影响教育效果。而渗透性避免了空洞而枯燥的灌输式教育,擅于运用网络社区、校园论坛、学院网站等各种载体,来传播相关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以丰富生动的活动来创建愉悦的教育氛围,调动教育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受教育者在经过亲身行为和活动后,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感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渗透性教育是渐进性的,潜移默化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渗透性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结合。它应当运用各种社会力量和现代化手段,与日常的教学、行政管理、服务、娱乐活动等其他各种具体工作相结合,并深入到师生生活当中,“形成密切配合的社会化思想教育体系,综合运用校内外各种教育因素,寓教于无形,营造一个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2]

三、对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和渗透性现状调查

笔者采用抽样调查法,主要针对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学院思政类教育网站在学生中的影响等问题对绵阳职业技术学院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282名,女生218名。发出问卷500份,回收率95.6% ,有效率90.6% 。调查问卷以选择题为主,并就如何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渗透性这一问题,访谈了部分学生。在调查中,41.2%的学生表示能够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4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这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在关于网络是否影响自身价值观的调查中,41%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45%的学生认为影响一般,11%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小,3%的学生选择没有影响。同时,在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4000名大学生中开展的调研中显示:缺乏主导价值观(21.7%)、网上的多种思潮(8.9%)和西方价值观的日趋盛行(6.8%)都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养成上的不利因素。[3]由此可见,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上重要日程,加强校园网的管理,由专人负责学院主要网站和论坛的管理,与学生及时沟通,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在“你是否经常登录学院思政类教育网站(主要指党委宣传部网站与思想政治教育部网站)”的调查中显示,16.9%的学生“经常浏览”,43.1%的学生“有时浏览”,34.5%的学生“偶尔浏览”,5.5%的学生“从未浏览”。在浏览过思政类教育网站的学生中,65.2%的学生的目的在于查看学校的通知公告,如考试安排、选课等内容;27.9%的学生为了查询相关资料,6.9%的学生较关心热点新闻,包括就业、升本、考研等信息。在关于“你觉得学院思政教育类网站还存在哪些问题”(多选)的调查上,61.7%的学生认为网站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 33.4%的学生认为内容枯燥, 21%的学生认为网站界面不漂亮, 19.8%的学生认为网站缺乏互动性。关于“你更愿意在学院思政教育类网站上看到哪些内容”的调查中,62%的学生更愿意看到与实际生活学习相联系的内容;49%的学生希望及时看到时事热点、时事评论等内容;56%的学生希望在网上能有互动交流环节;37%的学生愿意看到经典宣读,4%的学生愿意看到“两课教育”和其他内容。

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对自身而言,只是在有所需要,如查询党课开课时间、课程安排,下载相关资料,查看相关新闻的时候,才会主动登录网站,其他时候,不会主动登录。也有学生表示,网站内容更新较慢,有时几天都没有新的内容,当有需要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寻求其他渠道查询资料。

由统计数据可知,我院思想政治教育类站的内容还较为缺乏吸引力,生动性、互动性还需加强,网站建设也较为滞后,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这些因素导致思政类教育网站的宣传与舆论引导作用尚未完全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渗透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四、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渗透性的对策思考

(一)充实与完善传播内容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个体使用媒介是基于不同的需求来获得满足感。卡茨、格里维奇和哈斯(1973)曾将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原因分为五类,包括认识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和缓解社会压力的需要。因此,要更好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选择适合大学生需求的传播内容。

笔者认为: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应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作为指导原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等重要内容,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其次,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以政治教育目标为指导,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开展网上“两课”教学,将网上教育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选择更多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加强时事评论、在线交流和经典选读、心理咨询等版块建设,“寓教于乐”,把网站建立成以思政教育为主,趣味性、指导性、互动性相结合的综合性网站,充分发挥“渗透式”隐形教育的功能;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深刻把握时代主题,保证重大新闻和重要评论及时上网,使思想政治教育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

(二)不断建设与完善传播载体

教育载体是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托,载体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充分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网站载体形式,将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构建立体化教育体系,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均得到满足;要不断创造更多新的有效载体,如微博、博客、BBS论坛、电子信箱等,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建更多沟通的平台。例如,微博以其独有的平等性、开放性、丰富性、真实性在大学生中风靡一时。主动占领微博新阵地,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引导学生思想发展,逐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是“微博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又如在BBS中,以平等柔和的方式在论坛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平心静气解决问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更新观念,全面准确地把握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掌握现代科技知识、计算机网络运用等技能,合理运用网络上的丰富、及时、全面的资料,是新形势下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早在2000年,教育部社政司就发文指出:各高校“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重要的组织保证”。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要由学院领导牵头,以党委宣传部、思政部、网络中心、团委等部门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为核心,同时选择一部分思想觉悟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进来,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共同做好网站建设规划制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择与整合、人才素质提升等工作。

(四)加强监督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要按照“谁主管、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把网络监督放在重要位置,及时删去有害信息[4]。在校园网管理上,要安排专人监管,经常关注网络言论,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对一些错误言论、反动言论要及时报告,并运用技术、行政等手段及时堵截、删除,并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先进思想占领网络文化建设阵地,营造正确、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师生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决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五)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要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进入良性运行的轨道,需要依靠有效的的制度和机制来保证。重点构建的机制包括协调机制、监控机制和保障机制。

协调机制包括组织协调和内容协调。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为主,学工部、团委、各院系共同参与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在内容协调上要统筹布局,各门户网站的管理者和维护者应注重信息交流,明确网站定位和内容选择,避免内容雷同和栏目重复,力争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共同促进的教育平台。要加强监督和引导,建立有力的监控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监控机构,制定监控标准,明确监控对象;二是实现技术监控与人员监控相结合,适时掌握思想动态和舆情趋向,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保障机制包括资金保障、技术保障、法律保障、网络道德保障等维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体系。要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律机制,制定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和教育管理制度,多渠道宣传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网络道德意识。总之,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新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教育者要认清形势,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更新理念,开发更加有效而生动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渗透性,着力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 高小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性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22.

[2] 彭庆红.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J].探索,2000(1):21.

[3] 邓希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 [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71.

[4] 袁贵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 [J] .中国高等教育,2002(12):7.

ThePermeabilityandEffectivenessAnalysisofNetwork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lleges

CAO Wu-jun,CHEN Li-yuan

(Department of Publicity,Mia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Mianyang 621000,Sichuan,China)

In colleges,the network has generally penetrate into all aspects of education,which not onl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education platform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ut also raises new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the idea of education and the principal status of educators.As a result,developing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network and cultivating a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are importa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as well as the goal to achieve.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aff,selecting information correctly and playing the role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monitoring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me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s,which is also the core content of this paper.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meability; Effectiveness

2013-09-02

曹武军(1965-),男,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法学。

陈丽媛(1985-),女,硕士。研究方向:网络传播。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一般项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与实效性研究--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成果,项目号:SZ20122262。

G416

A

1672-4860(2014)01-0052-04

猜你喜欢
渗透性实效性政治
不同固化剂掺量对湿陷性黄土强度和渗透性的影响
煤热解挥发物对炼焦煤塑性体渗透性的调控研究
视唱练耳课程与作曲技术理论的交叉渗透性探究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