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言语的文化背景与思想内核

2014-03-04 01:15罗文筠
关键词:文化背景言语礼仪

罗文筠

(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

礼仪言语的文化背景与思想内核

罗文筠

(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言语是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在致意、招呼、称呼、音量、交流等礼仪言语中无不体现出使用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并展示着这个社会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思想内核。

礼仪;言语;文化;思想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使用语言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就形成了言语。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说话的目的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因此言语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级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者通过书写符号、体姿语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和言语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更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具有浓厚的人文特点,它构成人们最重要的文化环境,并直接塑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与方式,涉及穿着、交往、沟通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来,礼仪言语是运载礼仪行为规范、互表敬意、宣示友好、人际沟通的重要载体,这些特性使礼仪言语表现出社会性、文化性和思想性特征。

言语礼仪是每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表现出使用这一语言的民族文化习俗背景与文化思想内核。

一、致意礼仪言语的文化性

见面打招呼,以示互相之间的尊重,是礼仪言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不同时期、地区、民族具有不同的招呼方式,其礼仪言语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一)问候礼仪言语的内涵与意义

古代中国人见面时招呼问候语常用:“无恙乎?”表现出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在那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都较落后,见面后互相问候对方的身体状况成为对对方最大关切的表示。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人见面的问候语是:“吃了吗?”这句话表现出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人们不易填饱肚子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对吃饱饭这一最低生存需求的高度重视。当然,这种问候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供应的逐渐丰沛而慢慢退出了人们的问候言语范畴。

中国人碰面时还常问:“到哪儿去?”,欧美人常感到不可思议,认为是干涉了个人自由,有打探隐私的嫌疑。中国人问这个问题时的心态其实是基于这样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生存空间狭小,四合院建筑格局等因素,使人们相互之间的隐私很难保留,长期以来,人们适应了在邻居、熟识的人面前的“半透明”状态。见面时问一问“上哪儿去?”并不是有意打探隐私,而是表达一种对对方的关心,被问的一方回答时往往不必如实说出真实的目的地,可以泛泛地回答“到那边去”、“到前头去”即可;也有如实回答“到菜市场去”、“到银行去”、“到医院去”等等,被问的人并不以此为忤。通常,这类“到哪里去?”的问话还会引发出进一步交流的话题,双方借此聊上几句,互相交流一些信息,拉近关系。这种礼仪性的关系和交流在中国社会大家庭关系中是很常见的社交形式。

近年来,中国人在春节等重大节假日见面时还喜欢说一句“恭喜发财!”,表现出经过长期的困厄和物质匮乏以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和渴望。

“你好”一词是与国际接轨的问候语,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推广普及开来的一种礼仪言语,但在中国人的心里,它表现出一种礼仪性的、浅表层面的泛泛问候,尽管彬彬有礼,但有点拒人千里之外的冷冰冰的感觉,不如其他问候言语来得热络和关切,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体会出对他人的关心和体悟出他人对自己的关怀。中国式问候言语直接切入人们的衣食住行这几项基本生活项目中去,体现出更具体、细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风俗文化特性。

(二)中外问候礼仪言语的文化差异

欧美国家不使用“到哪里去?”“吃了吗?”“近来身体好吗?”等言语进行问候致意。如果你用“吃了吗?”和欧美人打招呼,对方会误以为你想要请他吃饭;如果使用“到哪里去?”和欧美人打招呼,他会感到你在干涉他的行动自由,受到冒犯;如果你使用“近来身体好吗?”和欧美人打招呼,他会觉得你在打探他的生理疾病隐私,对你心生反感。

儒家文化历来讲求家庭、宗族在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结构因子作用。读书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从自身修养开端,进而管理好家庭,能够把一个庞大的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也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然后才能推而广之,将“齐家”的经验推广到“治国”之中去,最后达到“平天下”的和谐社会。因此,中国社会长时期以来对家庭社会的关注超过了个人隐私与空间的关注,形成了相应的礼仪文化。

一位作家和美国友人讨论中西文化差异时说:“西方文化注重个体,就像西餐,菜肴和调味料分离,吃的时候蘸着吃,比如薯条和番茄酱的关系。中国文化注重群体意识,就像中餐,各种材料切成丁、块,各种调料混在一起炒、煮、炖,还嫌混合不够,再勾上芡,进一步粘在一起。”这和中国人历来注重族群关系,家族居住相对集中这一社会现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谁说“我们老王家的”,所指一定不会是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尽管现在社会家庭缩小为三口之家的占多数,但在这之前的漫长时期,多代同堂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社会基本形态直接影响到中国人对个人信息私密性的忽略和对他人信息关注的热切程度,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礼仪言语习俗。

二、称呼言语中的礼仪文化性

人际交往中总会涉及到对自己、家人、对方的称呼的问题,这些称呼也会体现出文化特性来。

古时候,人们对自己的称呼有“吾、在下、鄙人、不才、敝人”等,对自己的妻子常用“拙荆、贱内、内子、内人”等,对自己的孩子常用“犬子、小儿”等;而对对方的称呼则常常使用“尊” 称呼别人的女儿用“令媛”,别人的儿子用“令郎”,别人的父亲用“令尊”,别人的母亲用“令堂”。这些称呼都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较低,而把对方的位置放得较高,表现出文化思想的自谦性和内省性。这种社会文化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但又有所变化。

近代社会西风渐进,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想渐渐在中国社会中扎下根来,并影响到礼仪言语的使用。现代社会在正式的场合常称自己的妻子为“爱人、妻子、太太”等,非正式场合的口语俚语中常用“老婆、媳妇、婆娘、老娘子、孩子他妈、家里的、堂客”等。书面用语则仍然保留“内子、内人”等;现代社会对自己的称呼常用“我、自己”;对自己儿女的称呼常直呼其名或称“我儿子、我女儿”。可见对自己和己方人员的平等尊重已经深入人心,而不必过度自谦以示对对方的尊重了。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都主张内省。道家提倡“自我观照”、“游心于形骸之内”,儒家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复礼”,讲求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更多的是追求自身修养,在自身、内心寻求善和幸福,不提倡突出个人和凸显个性,体现在各种称呼中具有强烈的自省、自谦、自贬成分。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礼仪言语逐渐与国际接轨,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人们更倾向使用双方较平等的称呼语词,彰显相互之间的平等关系。

三、言语交流的礼仪文化性

人们在人际交往交流中涉及的话题、使用的言语也是常常体现出社会文化特性。西方人在社会交往中有一句谚语:“男士不问薪资,女士不问年龄”,疾病更是需要保密的个人信息,而中国社会较少这类禁忌。

(一)言语交际中的礼仪禁忌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对涉及的话题往往也有一定的礼仪言语禁忌。

中国人历来不太注意隐藏自己的年龄,对女性也好,男性也好。因为近代中国女性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所以对年龄的禁忌表现不明显。对女性问年龄的语词常用“芳龄”,男性常用“贵庚”,如果要隐讳一些,也可以迂回曲折地问属相,人们的面相一般不会超越12年一轮的属相,所以大致是可以推算出来对方的年龄的。

中国人对财富表露的禁忌倒是有的。俗语说:“不露富”、“乌龟有肉在壳里”,都是说不能把金钱和财富挂在嘴上,一是避免自夸,二是避免让对方心生嫉妒,三是避免出现不测。中国自古没有“财富榜”就是“守财”的体现。因此人际交往时,言语中很少提及财富,当然,故意炫耀例外。

对疾病作为隐私来保密,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往往显得不太在乎,不仅在交际中会提及并深入讨论,还会在见面时作为问候语词来使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和体贴。

(二)面对赞美的礼仪言语文化性

中国人自谦、自省的哲学思想影响还辐射到接受赞美的信息反馈方式不同。西方人见面夸赞对方的美丽和着装是常见的礼仪言语形式,通常他们会用“谢谢”来答谢他人的好意与礼仪,坦然接受他人的美意;但中国人会采用推辞和否定的言语,诸如“哪里哪里、没有没有”来回应对方的赞美,如果交际的对象是欧美人士,对方会觉得很郁闷和不解。

相传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女性领导接待外宾,担任翻译的是一位工农兵学员毕业生,宾主双方坐定后,外宾为了表示礼貌,对女领导说:“你今天很漂亮!”女领导按照中国习俗回答:“哪里哪里!”翻译照实翻译为“where?where?”外宾心想,中国人还要说具体一点,便又说:“眼睛、鼻子都漂亮!”翻译又照实翻译,弄得女领导很不好意思,只好又说:“哪里哪里”,翻译又直译过去,弄外宾很郁闷。这个桥段虽然是一则幽默笑话,但也表现出中外女性接受赞美的不同礼仪言语风格。中国男性不太在公开场合赞美女性的容貌,否则显得有所企图似的,中国女性也喜欢自谦,不太好意思直接照单全收接受他人的赞美。回应他人的赞美说“哪里哪里”并不是实指具体部位,而是一种自谦的、带有轻微否定的意思。因此很多有经验的翻译直接把“哪里哪里”翻译成“谢谢”,既符合双方文化背景,又省去很多麻烦。

四、言语音量的礼仪文化内涵

言语音量在社会交际中也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形式,比如愤怒和兴奋的时候音高、音量会提升;情绪低沉和环境安静时言语音量会降低。

西方人在公共场所一般小声说话,只要对方能听清即可。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个别人交流的言语信息也属于个人隐私,他人不便感兴趣,也不想去探知;如果交流双方高声交谈,强迫其他与其无关的人员被迫接受言语信息,他人会认为是失礼的信息污染和骚扰。

中国人言语交流时往往声音高调,表现出中国人对隐私的漠视,他们常常通过声音的高调表达自己的热情和感受,很少想到他人的感受,从而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和空间,表现出中国人的内省与外化的矛盾。因此,在餐厅划拳、高声喧哗,在博物馆、音乐厅大声讨论、交流,在候机厅、会议室旁若无人地说话就成为常见现象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很多中国人走出国门,他们在机场、博物馆、商场、景区高声呼叫、交谈总是引来当地人的侧目和非议。

俗话说“入乡随俗”,中国人在言语音量上的礼仪缺陷一是由于不了解所在国的礼仪历史和文化背景;二是中国社会中“商场”和“剧院”形成之初就和欧美文化中“商场”、“剧院”有较大差异而形成的。

中国的商场就叫做“闹市”,不“闹”、不“喧腾”怎么体现出市场的繁荣与兴旺呢?因此,社会文化的骨子里就没有要安静地逛“闹市”的习惯。中国的“剧院”是在茶楼酒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表演从来都是伴随随意进出和进食的喧闹环境进行着,喝彩的行为被视为认真观戏、领悟到角色表演精髓的呼应,是积极的氛围表达,不在禁止之列。

中国人在言语音量礼仪文化上的差异是在我们自身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里生长出来的,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习俗性,但却在与其他国家的国际交往中发生较为明显的冲突,这就是需要“入乡随俗”,理解他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尊重他国的礼仪规范,检点自己的行为,跟上世界全球化的步伐。

总之,礼仪不仅用行为表达,更常常用言语来表示,它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与深刻的思想根源。

[1] 新华网,北京4月2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1-04-02.

[2] 叶蜚声,徐通铿.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3]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

[4]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5.

[5] 郭维森,柳士镇.中国文化基础[M].新世界出版社,2007,11.

[6] (美)泽诺·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M].华夏出版社,2003,2.

OntheCulturalBackgroundandtheThoughtEssenceofEtiquetteSpeech

LUO Wen-jun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Media,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621000, Sichuan, China)

Language is a tool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while speech is the process of using language.The etiquette speech in greetings, addressing, tone and communication embodies user's backgrounds in society,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it displays the culture and the essence of philosophy of the society.

etiquette, speech, culture, thought

2013-10-10

作者简介:罗文筠(1963-),女,四川绵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化。

H030

A

1672-4860(2014)02-0094-04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言语礼仪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冬天
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文化背景知识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