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
吴颖惠,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教育科研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中国教师》:吴所长,您好!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要从事教学教研活动,这种教育管理体系在我国比较普遍,可以说中小学科研与教研是分两条管理体系来做的,请您谈谈有何意义或价值?
吴颖惠:这个问题主要涉及的是中小学教研与科研的关系。在基层教育管理领域,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各有侧重、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要求做到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从教育管理的层面来讲,我国的确存在教研与科研两条管理体系。我国的基础教育管理体系是把教研与科研截然分开的,存在教研管理部门,如各级教研室或教师进修学校,也存在科研管理部门,如国家教育规划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科学研究所等管理体系或职能部门。如果我们仅仅从管理层面来看的话,的确存在两套体系,即教研与科研是分开的。基于管理体制产生的这两个体系一定都会形成各自的明确定位和工作重心。
我国教研体系的建立主要是参照苏联的教育管理模式。教研部门的大力发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时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师资不足,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没有教师资格证。针对教育大发展面临的师资问题,各个地区采取的办法就是大大地加强教研部门,靠区域内教师集体教研活动来确保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从实际情况来说,教研部门是早于科研部门的,教研部门规模比较多,体系也比较健全和完整。教研部门的主要定位是从事教学研究,重点研究国家教学大纲(课标)、教材、教法、教辅、评价等。
与教研部门的发展相比,科研部门的发展要晚一些,缘起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教育大变革时期,需要大量的教育改革实验,借助教育改革实验来探寻教育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理论与思想体系。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各地教育科学研究所纷纷建立,广泛开展教育实验探索,达到以改革促教育发展的目的。而且,一旦涉及教育改革实验,单凭原来意义上的教研部门很难完成。毕竟教研还有许多具体的事务工作,而教育改革实验不仅涉及教育改革方法与措施,更多地涉及教育思想理论和效果监测体系,通常需要3~4年的时间,需要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规律和运作程序来开展工作。实验的周期比较长,这就需要有一批专门人士来做教育科研,教育科研部门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科研部门的职能、功能得到不断强化,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不断地被提及,教育改革实验蓬勃开展。
从教育管理层面来说,教研与科研的确是两个管理体系,但是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来看,我们必须强调教研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特别是到了教师这个层面,绝对不能够“教研、科研各搞一套”,必须强调教师开展基于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科研,希望教师在常规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教育问题,开展教育科研,教师的教育科研绝对不能脱离教育教学过程而独立存在。因为,从教师层面来说,教研与科研密不可分。教研要研究教学,科研也要研究教学,只是二者的研究思路不同。例如,科研主要研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研主要研究教学的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怎样克服。教研研究的是课标、教材与试题或者教辅资料,这是教研的三大“法宝”。但是科研强调理念、思想,强调研究论证、研究过程,教师要对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有很好的了解与掌握,借助课题或者项目的方式实施教育科研活动,需要经历问题选择、课题论证、研究设计、实施过程、成果积累和效果论证等相对科学与规范的研究过程。
我认为,科研首要的价值应该表现在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方面,即能够最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科研能够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目的,通过科学教育改革实验,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学过程的改进。再次,学校教育科研能够丰富和繁荣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总之,教育科研最大或者说最直接的价值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进而提高教师自觉改进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教师》:海淀区的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居于前列,位于领先水平,这与海淀区杰出的教育科研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可否请您谈谈贵所是如何引领和推进海淀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与大家分享?
吴颖惠: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建于1984年。建立之后,我所开展了许多教育改革实验。无论是在宏观教育政策研究方面,还是在微观的教与学方式变革方面,我们都设计各种类型的教育改革实验,以群体科研方式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例如,在学校管理领域,我们开展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验、中英学校发展计划实验等;在德育领域,我们开展了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品德养成研究、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研究等。在教学领域,我们针对薄弱学校开展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验、差异教学实验;在教育思想领域,我们开展了个性教育实验、和谐教育实验、变异教学实验等,使得多种教育改革思潮在海淀区汇集,有力地推动海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在教育科学工作的推进中,我们着眼于科研促发展的思想,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来推动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具体工作策略是以课题组或项目组为“凝聚点”,形成校际之间科研小群体,开展经验分享的行动研究,建设一个又一个的研究或学习共同体,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在指导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中,我们强调专职研究人员与学校教师相结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倡导教研与科研一体化,引导教师在教研的基础上开展科研活动,即教研再往前走半步就是科研;在教研选择教学实施策略的基础上追问“为什么”,追问“理论思想”,追问“实施效果”,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例如,指导教师在教研过程中,选择科研课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我们在给中小学教师做课题选题指南的时候,并没有把教师选题指南分成各个研究领域,而是把选题指南做成各个具体研究题目,引导教师学习如何选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研究的“小课题”。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提倡并引导教师做科研。比如,我们先要求教师积累教学设计、课例,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积累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等到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就可以开展案例教学研究。我们强调教学案例不等同于课例,教学案例要有理论、有思想、有分析,在案例写作过程中,教师会逐渐地从“就事论事”走向“就事论理”,从而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同时,在大量教学案例积累过程中,鼓励教师动手写“小论文”。这样教师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素材,开展教学问题的研究,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达到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
《中国教师》:你们所倡导的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开展教育科研,的确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素养。请您谈谈目前大家所热议的中小学校要培养研究型或学术型教师的问题。
吴颖惠:教科研是衡量中小学教师职业是否专业化的一个指标,并且是一个比较关键性的指标。在一般人的眼中,优秀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简单循环过程。课程改革以后,我们提出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是知识分子。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的最大区别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要有思想,要有文采,能够著书立说,能够将自己的思想与观念付诸笔端,能够传帮带其他的教师。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如果教师的工作仅仅局限在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就会将教学变成程序化的工作,教师发展的节奏就会变慢,教育质量也就很难得到提升。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一定要倚重教育科研,提高其专业化发展程度。这就需要一批研究型或学术型教师。20世纪30年代的一批教育大家,如陶行知、晏阳初等都曾在小学任教过,从事过小学教育。虽然现在的教育大家很少从事基础教育,但是中小学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教育大家。让教师著书立说,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也会培养一些教育大家。
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小学教师很少有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时间。所以,中小学教师要想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实现自我进步,仅仅凭借教师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制度与政策的引领。
教师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与资料极为有限,比如现在我们都在研究“高效课堂”,但是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或方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还需要不断开展实践研究,用实践案例来验证说明。教师在开展教育研究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专业人士给予引领和启发,提供理论和信息的帮助,给予方法层面的指导。这就需要专业教育科研部门提供帮助,这也是我们区教科所存在的价值。区县教科所要引领或者帮助教师开展科研,给教师的科研提供服务。多年来,海淀区形成了群体教育科研的方式,强调专业人士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围绕课题团结一批教师。课题就像一面旗帜,把许多爱好教育科研的教师吸引在一起,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帮助教师逐步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成为研究型或学术型教师。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方面,您有何建议?
吴颖惠:现在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在调查学校教师科研具体情况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进行教育研究,大部分教师上完课之后,就认为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毕竟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科研,也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我们将科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一个路径。当一个大学毕业生进入教师行业中,他首先要过教学关,在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科教师、优秀的学科教师、学科专家之后,才能够成为一名学科研究者。科研是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在一开始就要进行科学研究与学术研究,教师在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之后才能够很好地进行科研,才能够提升其教育研究水平。
因此,我们在科研过程中着重培养科研骨干、科研带头人与科研专家。做科研需要一定的基本素质,例如,善于思考,能够敏锐地发现教育问题,同时还要热爱写作,时常会写一些随笔与课例。我们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发现具备这些科研素养的苗子就要重点培养。另外,我们开设了名师工作室,培养学术型教师。所谓学术型教师是指将“研究”作为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呈现善研究、善合作、善总结、善创新等特征,拥有独立的教育教学思想、独特的课程和教学话语权与影响力,具有独特教育教学风格和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代表。学术型教师是教师团队合作创新的学术领军人物。名师工作室通过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分享专业知识与经验,推动教师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从而促进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引导教师走上专业发展道路。
《中国教师》:可否请您谈谈贵所如何开展全区的教科研评价工作?
吴颖惠:我们开展的教科研评价主要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主要强调各种有效的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来达到科研的效果,从而帮助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思想。我们也会开展成果评价,例如根据北京市每四年一届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活动和每五年一届的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比活动,我们海淀区设立了每四年评选一届的“海淀区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另外,我们每年还会组织各级各类的教育论文与教育案例评比活动,有些是学会组织的,有的是学校或者教科所组织的。我们会将优秀的成果在全区或者全市的中小学校进行推广,也会将这些成果转变为图书或者培训教材。
《中国教师》:目前海淀区教师开展科研的情况如何?
吴颖惠:我们对我区教师提交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分析,发现现在教师参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成为我区教师最为认同的教育理念,教师不仅思考其相应的教学观、学习观和学生观,而且研究如何将这样的教育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二是教师把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把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思考、实践进行总结与提炼;三是教师开始关注自身素养提升与专业发展,思考自身发展的多样化途径;四是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如何培养师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五是教师正在积极拓展对教育教学的评价研究;六是班主任工作仍是一个研究重点,班级管理、班级建设、家校合作以及工作实效性是班主任关注较多的问题;七是不仅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德育问题,各学科教师也关注学科渗透德育的问题;八是教师开始积极开展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渴望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中国教师》:在认识与开展科研与教研工作上,可否请您给教师一些建议或寄语?
吴颖惠: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育科研是教师走向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运用科研的方式教师能够成为有学习能力的教师、有学术素养的教师,也能够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