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艮
(四川大学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64)
一
贺知章(659 ~744),字季真,一字维摩〔1〕,晚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又号石窗①。史传载其为“越州永兴人”,误,经笔者考证,应为越州山阴人②。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又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充皇太子侍读,官至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贺知章为初、盛唐之交的一位重要诗人,与当时众多一流诗人多有交往,其诗作流传至今者虽仅存二十余首,但其中却有数篇脍炙人口。近年出土的一些墓志,也显示了贺知章在当时文名颇盛。陈尚君教授对贺知章作品“关心经年,长期积累,将历年所得贺知章诗文辑为《新编贺知章集》上下二编,较清编全唐诗文所收诗文不啻倍之,且来源广泛,多存佳作”〔2〕。这为进一步研究贺知章及其诗文作了极好的文献准备。
据史传及卢象《送贺秘监归会稽歌并序》,贺知章子女可考者有三:长子贺曾子,曾为典设郎,于天宝三载贺知章还乡之际,擢为会稽郡司马,以伸侍养;幼子贺田,与贺知章一同入道,贺田可能即是《开元传信记》所记未取字之幼子,唐玄宗为之取名孚,贺知章以为谑③,或是小说家言,不可尽信,待考;卢象《送贺秘监归会稽歌并序》谓“去年寝疾弥数旬,神鬼盈庭谋一老。长男泣血求司命,少女嚬眉诵《灵宝》”〔3〕,则知章当又有一幼女。
胡可先教授在1992 年曾发表《贺知章交游考》(以下为叙述方便,简称胡文),扒罗抉剔,考出与贺知章交游者共有54 人(胡文统计为53 人,误)〔4〕。而其中李慎微、王铎、严都三位为晚唐人,《会稽掇英总集》中收录他们的《应制送贺监归四明》当为拟作,胡文已指出其时代与贺知章不合,以其诗《全唐诗》未收,故亦收录,而实不能列入交游之中。由于史料繁多,加之诗人交游颇广,又加之近年新出土不少墓志,所以胡文尽管搜罗颇广,亦难免有遗珠之憾。本文尝试在胡文所考基础之上,结合近年出土的文献,再作考索,并希望通过完整地呈现贺知章的交游而展现初盛唐士人的生存状况。
二
(一)与士人、朝臣的交往
1.张孝嵩
张孝嵩,字仲山,南阳人,生卒年不详,约唐玄宗开元中前后在世。进士及第,为官执法严酷。以监察御史奉使廓州,后安西都护副使郭虔瓘卒,军中举嵩代之。嵩伟姿貌,慷慨好兵,曾大破吐蕃,使西域八国请降。后徙太原尹、河东节度使、南阳郡公。《新唐书·艺文志》卷六十载有其文集十卷。两《唐书》无传,事迹散见《新唐书》卷一三三、《资治通鉴》卷二一一、二一三等。
《新唐书》卷六〇《艺文志》四载:“《朝英集》三卷,开元中,张孝嵩出塞,张九龄、韩休、崔沔、王翰、胡皓、贺知章所撰送行歌诗。”〔5〕可证贺知章与张孝嵩之交游。
2.许临
许临(662 ~714),字思顺,颍川人。幼即敏而好学,年廿三,以门资授殿中进马,转卫州司功、相府骑曹,稍迁录事。神龙初,拜朝散大夫,迁谘议,袭颍川县开国男,除虢州长史。岁余授邠王府司马,后又除太子仆,擢为羽林将军,又徙右武卫将军,加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曹州诸军事、曹州刺史。开元二年(714)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三。据贺知章所撰《唐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曹州诸军事曹州刺史上柱国颍川县开国男许公墓志铭并序》“仆以中表之爱,用申酸恻”〔6〕,知二人为中表之亲,宜有交往。
3.钟绍京
钟绍京(659 ~746),字可大,虔州赣人。初为司农录事,以工书直凤阁,景龙中为苑总监。后官至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封越国公,后转为户部尚书,出为蜀州刺史。玄宗即位,复召拜户部尚书,迁太子詹事,为姚崇所恶,左迁绵州刺史,及坐事累贬剡川尉,尽削其阶爵及实封,俄又历迁温州别驾。开元十五年(727)入朝拜银青光禄大夫右谕德,久之转少詹事,年八十九卒。绍京善书,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殿门牓皆绍京所题,时号“小钟”,有《灵飞经》等作品传世。《旧唐书》卷九七、《新唐书》卷一二一有传。
据洛阳出土、现藏新安县千唐志斋的《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右谕德钟绍京妻唐故越国夫人许氏墓志》记载,许氏之“祖叔牙,唐太子洗马;父子安,台州司马”〔7〕。对照《唐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曹州诸军事曹州刺史上柱国颍川县开国男许公墓志铭并序》可知,二人之父子安、子儒为兄弟〔6〕。许氏卒于开元十七年(729),享年60 岁;许临卒于开元二年(714),享年53 岁,则他大许氏8 岁,二人为堂兄妹。钟绍京为贺知章堂妹婿,又同朝为官,宜有交往。
4.李瑛
李瑛,玄宗第二子也,本名嗣谦。开元三年(715)正月,立为皇太子。七年正月,加元服。其年,玄宗又令太子诣国子学行齿胄之礼,仍敕右散骑常侍褚无量升筵讲论,学官及文武百官节级加赐。十三年(725),改名鸿,纳妃薛氏。二十五年(737)七月,改名瑛。其年四月,杨洄构于惠妃,言瑛兄弟三人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常构异谋,玄宗使中官宣诏于宫中,并废为庶人,锈配流,俄赐死于城东驿。天下之人不见其过,咸惜之。《旧唐书》卷一〇七、《新唐书》卷八二有传。
《旧唐书》卷一〇七《玄宗诸子传》:“废太子瑛……十三年改名鸿,纳妃薛氏……侍讲潘肃等并加级改职。”〔8〕又《新唐书·贺知章传》:“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玄宗自为赞赐之,迁太子右庶子(正四品下),充侍读。”〔5〕贺知章开元十五年所撰《大唐故金紫光禄大夫、行鄜州刺史、赠户部尚书、上柱国、河东忠公杨府君(执一)墓志铭并序》及《大唐故中散大夫、尚书比部郎中郑公(绩)墓志铭并序》皆署名“右庶子、集贤学士贺知章撰”,则知章其时仍充侍读,与李瑛宜有交往。
5.孟浩然
孟浩然(689 ~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曾隐居鹿门山。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太学赋诗,才惊四座,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后因忤玄宗而归山。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未赴而罢。开元二十八年病故,年五十二岁。《旧唐书》卷一九〇、《新唐书》卷二〇三有传。
孟浩然有《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诗,“袁左丞”指袁仁敬,“贺侍郎”即贺知章。陈钧《贺知章简谱》辨析诸家之说,考孟浩然赠诗当作于开元十四年秋,其时孟浩然身在秦中,苦于秋雨,故有此作,是年四、五月间贺知章由礼部侍郎改授工部侍郎〔9〕。据上可知,贺知章、孟浩然二人于开元十四年已有交游。
6.吴道子
吴道子,本名道子,改名道玄,字道子,后以字行,阳翟人。工画,笔法超妙,后世称“画圣”。事见《宣和画谱》卷二,《图绘宝鉴》卷二。《宣和画谱》卷二谓其“少孤贫,客游洛阳,学书于张颠、贺知章,不成”〔10〕。可证其与贺知章之交游。
7.薛仅
薛仅,字冲用,因姚崇等以有文学奏,授洪洞尉,后为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幕府管记,秩满授江阳丞,又历摄江阳、江都、海陵三县令。中丞宇文融、殿中侍御史咸廙业并引为判官,又中制科,出为屯留令。为政躬亲庶务,朝夕勤劳,寒者衣之,饥者食之,极有政声。陆象先对其深加器异。事详见《山西通志》卷一九一徐季鸰《屯留令薛仅善政碑》。
《屯留令薛仅善政碑》称“公与秘书监贺知章、中书侍郎严挺之、虞部郎中褚光为尘外之交”〔11〕。
8.颜惟贞
颜惟贞,字叔坚。少孤,育于舅殷仲容,蒙教笔法,后以草隶擅名。天授元年(690),糊名考试,判入高等。以亲累授衢州参军,又选授洛州温县、永昌二尉,每选皆判入高科。后代兄为长安尉、太子文学,以清白五为察访使魏奉古等所荐。五邸初开,拜薛王友柱国。伯姊御史大夫张知泰妻鲁郡夫人亡,将葬,数家占其不利临圹,弗从。其年七月,遘疾而殁。事具《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
其子颜真卿所撰《颜君庙碑铭并序》谓其“与会稽贺知章、陈郡殷践猷、吴郡陆象先、上谷寇泚、河南源光裕、博陵崔璩友善,事具陆据所撰《神道碑》”〔12〕。陆据所撰《神道碑》虽已不存,此处犹可证其与贺知章之交游。
9.李泌
李泌(722 ~789),字长源,其先辽东襄平人,后居京兆。七岁能文,张九龄奇之。曾辅佐玄、肃、代、德四朝天子,贞元中,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封邺县侯。《旧唐书》卷一三〇、《新唐书》卷一三九有传。《新唐书·李泌传》载李泌曾以一言谏张九龄,九龄因呼之为小友事。
《旧唐书·李泌传》称其“少聪敏,博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于诗,以王佐自负。张九龄、韦虚心、张廷珪皆器重之。”〔8〕《太平广记》所载略异,其卷三八《神仙》条引《邺侯外传》云:“张九龄、贺知章、张庭珪、韦虚心一见皆倾心爱重,贺知章尝曰:‘此稚子目如秋水,必当拜卿相。’”〔13〕《邺侯外传》所载虽多浮夸,然对照《旧唐书》内容,此条当可相信,由此既可见贺知章察人于微、知人之智,又可看出其爱才之心。
10.姚奕
姚奕,姚崇幼子,自右千牛累官至太子舍人,又出为睢阳太守,召授太仆卿。开元末为礼部侍郎,后为尚书右丞,因事坐贬永阳太守,事见新、旧《唐书·姚崇传》附。《金石录》卷七载有:“唐永阳郡太守姚奕碑,达奚珣撰,徐浩正书并八分题额,天宝十四载三月。”〔14〕则姚奕当于天宝十四载(755)前后过世。
据洛阳新近出土的《唐故光禄少卿上柱国虢县开国子姚君墓志铭并序》,墓主为姚彝,撰者为贺知章④。姚彝于开元四年(716)病逝,其时子嗣尚幼,其弟姚奕为立神道碑,《金石萃编》尚收录残缺神道碑文。贺知章为撰墓铭或当为姚奕所请,又二人曾为徐峤之父徐师道合撰碑铭,《宝刻丛编》卷十三《越州》引《金石录》:“高行先生徐师道碣,姚奕撰,贺知章铭,子峤之书。开元十一年四月立。”〔15〕。据上文所引亦可知,姚奕之碑即为徐浩正书并八分题额,亦可见贺知章、姚奕与徐峤之、徐浩父子之间的交往。贺知章与姚奕宜有交游。
11.储光羲
储光羲,润州延陵人。开元十四年(726)严迪榜进士,《元和姓纂》卷二谓其“汜水尉”,累官至监察御史。《唐才子传》卷一谓其后从安禄山伪署,贼平后贬死岭南。《河岳英灵集》载其有《九经外义疏》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卷五十九载其有《正论》十五卷,卷六十载其有文集七十卷。《郡斋读书志》卷四及《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载其有诗集五卷。两《唐书》无传。
据陶敏先生考证,贺知章乃储光羲舅氏,储光羲的《献八舅东归》即知章归乡时赠别所作〔16〕。又《嘉泰会稽志》载:“政和间,秘书郎黄长睿见张长史帖十字云:‘贺八清鉴风流千古人也。’”〔17〕可证贺知章确实行八。二人有甥舅之亲,交游自不待言。
12.张无择
张无择(662 ~754),名择,字无择⑤,以字行,慈城人,当时著名孝子。从乡试登明经第,应制举中精通经史科。补宏文馆校书郎,调左金吾录事,换杭州录事参军,诏授绛州录事参军,寻改太原府功曹参军。给事中张昶为江淮安抚使,奏署郡从事。吏部尚书陆象先为河东按察使,状公清白,奏授怀州获嘉令。以正直得罪,左迁鄂州司马,移深州司马,转虢州长史。又擢拜和州刺史,后因明直为人诬奏,贬苏州别驾,移曹州别驾,岁余谢病,归老于家。天宝十三载卒,享年八十三。事见白居易《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并序》。
白居易《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并序》云:“公之文学,常为贺知章、贾彦许之。公之谅直,常为李邕、张庭珪称之。公之政事,又为刘、姚、张、陆推之。”〔18〕可知贺知章对张无择之文学才华颇多称许。张逝后,贺知章为撰墓铭,《四明丛书·贺秘监遗书》收有《唐故和州刺史吴郡张公无择墓铭》〔19〕。
13.徐峤之
徐峤之(?~736),字惟岳,礼部侍郎师道子,浩之父,唐代书家。其先东海剡人,居会稽。新、旧《唐书》无传,胡可先教授《新出土徐浚墓志考述》考其行迹甚详,可参看。
徐峤之父师道善书,峤之亦工正、行、草书,名于当世。《宝刻丛编》卷十三《越州》引《金石录》:“高行先生徐师道碣,姚奕撰,贺知章铭,子峤之书。开元十一年四月立。”〔15〕。贺知章与徐峤之为同乡,又为其父师道作墓铭,与徐峤之宜有交往。
14.徐浚
徐浚(694 ~751),字孟江,其先东海剡人。因官家会稽,后居河洛。徐峤之长子,幼即善属词,十七明经及第。一命宣州参军,再迁陈州司法。后选授绛郡录事参军,又为冯翊司兵参军。天宝十载四月十一日病逝于冯翊官舍。1998 年夏,洛阳偃师市南蔡庄村北出土了一方《徐浚墓志》,《书法丛刊》1999 年第4 期影印该志拓片。胡可先有《新出土徐浚墓志考述》。墓志云:“常与太子宾客贺公、中书侍郎族兄安贞、吴郡张谔、会稽贺朝、万齐融、余杭何謇为文章之游,凡所唱和,动盈卷轴。”〔20〕可见其与贺知章及当时吴越文士常相唱和。
15.徐浩
徐浩(703 ~782),字季海,越州人,徐峤之季子。少举明经,工草隶,以文学为张说所器重,荐为集贤校理,三迁右拾遗仍为校理。累官至宪部郎中。据《宝刻丛编》卷十三《唐法华寺玄俨律师碑》引《集古录目》:“唐前秘书省正字万齐融撰,武部郎中徐浩书。……碑以天宝十五年六月立。”〔15〕知徐浩曾为武部郎中,可补正史所无。安禄山反,出为襄陽太守、本郡防御使。肃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加兼尚书右丞,坐事贬庐州长史。代宗征拜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寻迁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坐贬明州别驾。徳宗即位,征拜彭王傅。建中三年以疾卒,年八十,赠太子少师。《旧唐书》卷一三七、《新唐书》卷一六〇有传。
贺知章与徐浩同乡,曾同在集贤院共事,与其父徐峤之有交游。又据前引《徐浚墓志》,其长兄徐浚亦常与贺知章等同乡为文章之游,则徐浩与贺知章宜有交游。这个吴越诗人群体以乡谊为纽带,经常杯酒往来,诗文唱和。贺知章与徐安贞、张谔、贺朝、万齐融、何謇等皆当有交游。胡可先教授《新出土徐浚墓志考述》对此五人行迹皆有考证〔20〕,可参看,本文此处不再赘述。
16.陆元方父子
陆元方(639 ~701)⑥,苏州吴县人,世为著姓。元方举明经,又应八科举,累转监察御史。后除殿中侍御史,即以其月擢拜凤阁舍人,仍判侍郎事。长寿二年再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延载初又加凤阁侍郎。证圣初,坐贬绥州刺史,寻复为春官侍郎,又转天官侍郎、尚书左丞,寻拜鸾台侍郎平章事。后忤则天,责授太子右庶子,罢知政事。寻转文昌左丞病卒。在官清谨缜密,赠越州都督,开元十八年又赠扬州大都督。《旧唐书》卷八八、《新唐书》卷一一六有传。
《旧·传》云:“工部尚书陆象先,即知章之族姑子,与知章最相亲善。”〔8〕《新·传》:“贺知章,……性旷夷,善谈说,与族姑子陆象先善。”〔5〕则陆元方为贺知章族姑丈,贺知章证圣初中进士,而陆元方这一年坐贬绥州刺史,但不久即回京任职,其后也一直在朝为官。从陆象先与贺知章的交游可以看出,贺知章与陆家往来颇密,与陆元方宜有交往。
陆象先,初名景初,与知章关系最相亲善,胡文已考。陆象先有弟景倩、景融、景献、景裔,与贺知章或亦有交游,但未见资料记载,故于此存而不考。
17.张旭
张旭,胡文已考。可增补一条,宋代施宿《嘉泰会稽志》卷一六载:“政和间,秘书郎黄长睿见张长史帖十字云:‘贺八清鉴风流千古人也。’”〔17〕可见张旭对贺知章之推崇。
18.包融
包融,胡文已考,可增补一条资料。《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后附《包佶传》:“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父融,集贤院学士,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5〕胡文已引了这则材料,惜略“集贤院学士”五字,而恰恰这五字又能表明包融与贺知章都曾任职集贤院,都是吴人,一时诗名籍盛。
(二)与方外人士的交往
1.菩提流志
菩提流志(572 ~727),南天竺国人,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年十二就外道出家,隐居山谷积习头陀。初学诸经论,其后游历五天遍亲讲肆。高宗永淳二年(683)遣使迎接,住东洛福先寺,译《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又于中宗神龙二年(706),住京兆崇福寺译《大宝积经》,迄先天二年(713)四月八日译毕进内。开元十二年(724)随驾居洛阳长寿寺,十五年入灭,年一百五十六。事见《宋高僧传》卷三。
《开元释教录》九载:“玄奘法师……译(《宝积经》)……不终……(沙门菩提)流志……重译。始乎神龙丙午(706)创筵,迄于睿宗先天二年癸丑毕席……太常博士贺知章等润色。”〔21〕流志译经,贺知章等人为之润色,二人宜有交往。
2.怀仁
怀仁(669 ~751),俗姓郭氏,祖籍太原,后迁于淮左,从瑶台成律师受具戒。精通经律,声振京师,其后东归维扬。弟子众多,其上首曰越州开元寺僧昙一、福州开元寺僧宣一等。天宝十载,就灭于龙兴寺,年八十三,僧夏六十。事见李华《扬州龙兴寺经律院和尚碑》。
李华《扬州龙兴寺经律院和尚碑》云:“太子太保陆象先、吏部尚书毕构、少府监陆余庆、吏部尚书崔日用、秘书监贺知章、礼部尚书裴宽、中书侍郎严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书侍郎平章事崔涣、礼部尚书李澄、词人汜水尉王昌龄等,所共瞻奉,愿同洒扫。”〔18〕当世名士如卢藏用、陆象先及贺知章等多从怀仁礼佛,由此可见贺知章之亲近释子。
3.昙一
昙一(692 ~771),怀仁弟子。俗姓张,山阴人。景龙年间出家,精通内外之学。初从昙胜学《行事钞》,后游长安,师事相部宗太亮,著有《发正义记》十卷,阐说南山、相部二宗之别。后住会稽开元寺,时称人中师子。大历六年示寂,世寿八十。弟子有朗然、神皓、辨秀、道昂等。事见《宋高僧传》卷一四。
《唐诗纪事》卷二十二载:“梁肃《越州开元寺昙一碑铭》云:‘师与贺宾客知章、李北海邕、褚谏议庭诲、泾县令万齐融为儒释之游,莫逆之交。’”〔22〕
4.玄俨
玄俨(677 ~744),俗姓徐,诸暨人。年十二,师事富春僧晖。迨于弱冠,乃从光州咨受具戒。后乃游诣上京,从崇福意律师及融济律师。由是道遵戒品,名动京师。后还江左,著《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天宝三载终于戒坛院,年六十八。事见《宋高僧传》卷一四。
万齐融《法华寺戒坛院碑》云:“故洛州刺史徐峤之、工部尚书徐安贞,咸以宗室设道友之敬。国子司业康希铣、太子宾客贺知章、朝散大夫杭州临安县令朱元慎等,亦以乡曲具法朋之礼。”〔18〕(《宋高僧传》卷一四亦有同样记载)由此可知贺知章等人因乡曲而待师以法朋之礼。
5.道亮
道亮,姓朱氏,越州人。亮年八岁,受具后学《河中三论》,复讲《涅盘经》,寻入深谷,破衣覆形,蔬食资命。神龙元年(705),中宗诏亮与法席宗师十人,入长乐大内坐夏安居。二年,诏于西园问道。卒年八十二。门人慧远等建塔,万齐融为铭记述。《宋高僧传》卷四有传。
《宋高僧传》卷八载:“朝廷钦贵大都督李孝逸、工部尚书张锡、国子监周业、崔融、秘书监贺知章、睦州刺史康诜同心慕仰,请问禅心,多结师资,或传香火。”〔23〕贺知章曾从道亮参禅,因此禅宗的《景德传灯录》和《传法正宗记》都把贺知章列为禅宗第三十二祖道亮禅师的法嗣。
6.李适之
李适之,胡文已考,不过其未表明李适之是时人称道的“酒中八仙”之一。
三
贺知章身处初盛唐之交,上承初唐之余绪,下接盛唐之雄风,亲历诗风的丕变。他交游广泛,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布衣文士,既有乡谊,亦有同僚,还不乏方外之人,与当时重要诗人张说、张九龄、孟浩然、王湾、李白、杜甫、张旭等都交往颇密,在当时诗坛颇有高誉。
其时,江南籍诗人群体的崛起,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作了必要的准备。而贺知章年辈较高,其对其他江南诗人的成长又颇有提携之功,如与徐浚、徐安贞、何謇、张谔等之交游;又如与贺朝、万齐融、包融等诗人的唱和,令江南诗人诗名扬于京城。应该说,在贺知章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个吴越士人的文学群体,而文学史上有名的“吴中四士”应该就是这个群体的中坚力量。胡可先教授在《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史新视野》中对吴越人士这个文学群体与唐代诗歌的繁盛的关系有如下论述:“唐代文学,特别是盛唐文学,之所以呈现出如此繁盛的局面,与各地形成大大小小的文学群体有关,由这些群体再汇集成为不同的文学中心,最后像百川入海似的朝一个总的中心发展。”并指出:“我们现在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论述开元、天宝时期的作家时,往往重视以京城长安为中心的关中、中原一带的文学发展,而对于南方的文学群体的形成,较为忽视。”〔24〕所论极是。而本文在胡文之后着力考证贺知章的交游,就是希望以贺知章为中心,勾勒出一个关系较为清晰的吴越诗人群体,为继续深入对吴越诗人群体的研究打下基础。
唐代文化多元,儒释道并行,士人亦多崇佛敬道。贺知章与当时诸多高僧或师或友,交游颇为密切。如以师事怀仁、道亮等,与昙一为莫逆之交,与玄俨因乡曲而交往。而同时诸多士人如陆象先、严挺之、房绾、王昌龄等皆师事怀仁;李孝逸、张锡、周业、崔融、康诜等亦从道亮问禅;李邕、褚庭诲、万齐融等皆与昙一为儒释之游、莫逆之交。《旧唐书》云:“天宝三载,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仍舍本乡宅为观。上许之,仍拜其子典设郎曾为会稽郡司马,仍令侍养。”〔8〕《新唐书》云:“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5〕贺知章晚年受道箓,与道教人士有交游毋庸讳言,只可惜尚未能发现其与道教人士交往的第一手资料。不过,贺知章在后世被列入“仙宗十友”。虽有学者指出“仙宗十友”并非一个实际存在的交游群体〔25〕,但也并不能排除其中某些人之间的交游,如著名的茅山道士司马承祯历高宗、武则天、睿宗、玄宗朝,尤受玄宗尊宠,而贺知章一直在朝为官,其与司马承祯进行交游的时间、地点以及趣味方面都较吻合。贺知章晚岁又请度入道,更可见其对道教的亲近。从贺知章与方外士人的交游,亦可看出当时佛教、道教传播之盛及对士人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总之,通过对贺知章交游的考辨,能更清晰地呈现其在初盛唐之交的诗史地位,以及吴越诗人在诗坛的活动,同时亦可看出初盛唐之际士人的生存状况。
注释:
①闻性道《康熙鄞县志》载:“贺知章,字季真,号石窗”,然不知何据,亦未见其他文献有此种说法。见《四明丛书》之《贺秘监遗书》之《贺秘监外纪》卷一,第177 页。
②参看拙作《贺知章籍贯考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 期。
③见叶廷珪《海录碎事》卷七下“贺孚”条引《开元传信记》,《四库全书》第921 册第315 页。《郡斋读书志》卷二下录《开元传信记》,谓其“纪开元天宝传闻之事,故曰传信”。
④毛阳光:《洛阳新出土贺知章撰〈姚彝墓志〉》,《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 年第4 期,第72 -73 页。该文又提到贺知章所撰《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沧州刺史始安郡开国公张府君(有德)墓志》及《大唐故司空窦公夫人邠国夫人王氏(内则)墓志》两方墓志,前者藏于私人手中,后者藏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惜皆尚未刊布。
⑤《万姓统谱》卷三八谓其字君选,不知何据。见《四库全书》第956 册,第586 页。
⑥《文苑英华》卷九三六《文昌左丞陆公墓志序》:“大定元年二月七日,寝疾而终,春秋六十有三。”按:“大定”当是“大足”之误,故当卒于701 年。中华书局1966 年版,第4922 页。
〔1〕张彦远.法书要录〔C〕∥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92.
〔2〕陈尚君.贺知章的文学世界〔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3.
〔3〕邹志方.《会稽掇英总集》点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
〔4〕胡可先.贺知章交游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42 -50.
〔5〕欧阳修,宋 祁. 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1622,5606,5606,4798,5607.
〔6〕韦 娜,赵振华.贺知章撰许临墓志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3,23.
〔7〕周绍良. 唐代墓志汇编〔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368.
〔8〕刘 煦,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258 -3259,3620 -3621,5034,5034.
〔9〕陈 钧.贺知章简谱〔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6.
〔10〕佚 名.宣和画谱〔C〕∥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5.
〔11〕储大文,编纂.山西通志〔C〕∥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83.
〔12〕颜真卿.颜鲁公集〔C〕∥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88.
〔13〕李 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9.
〔14〕赵明诚.金石录〔C〕∥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03.
〔15〕陈 思.宝刻丛编〔C〕∥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91 -392,391 -392,392.
〔16〕陶 敏.全唐诗人名考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120.
〔17〕施 宿.嘉泰会稽志〔C〕∥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7016,7016.
〔18〕董 诰,等. 全唐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85:6933,3244,3392.
〔19〕贺知章.贺秘监遗书〔C〕∥冯贞群,张寿镛,辑.四明丛书(丛书集成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94:173.
〔20〕胡可先.新出土徐浚墓志考述〔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1,14 -15.
〔21〕智 昇.开元释教录〔C〕∥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570.
〔22〕计有功,撰.王仲傭,校笺.唐诗纪事校笺〔M〕.成都:巴蜀书社,1989:589.
〔23〕赞 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183.
〔24〕胡可先.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史新视野〔J〕.文学遗产,2005,(1):5.
〔25〕胡 旭.方外十友与盛唐文学〔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