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时空差异演变分析

2014-11-17 07:49丹,张辉,2
关键词:西南地区入境规模

杜 丹,张 辉,2

(1.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经济活动的不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的一种常态,而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差异的长期存在和扩大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却是十分不利的〔1〕。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外学者就开始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2~4〕。国内的有关研究略迟于国外,张凌云对我国1991~1996年入境旅游的非均衡性增长进行了定量研究,认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梯度差异〔5〕;陆林等运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1990~2002年间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的省际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6〕;陈秀琼等采用可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对我国入境旅游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进行了测量〔7〕;乌铁红等构建了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8〕;沈惊宏等以安徽省2000~2010年国内旅游收入为例,分析了安徽省国内旅游的区域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区域差异程度,以及区域空间中心、极化格局、地带差异格局和市域间差异的发散与收敛格局〔9〕。综上所述,当前关于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的研究大多基于时间序列的角度,侧重于数量差异的研究,对空间分布状况以及位序规模关注度不够。

我国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将其作为重要旅游区域进行整体研究的,目前仅有关于国内旅游区域响应〔10〕、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11〕、生态文化旅游〔12〕等为数不多的文献,而对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时间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极为缺乏。鉴于此,本文拟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等分析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并借用首位分布理论与位序—规模分布理论探讨入境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位序规模,从而总体把握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时空演变特征。这将有助于西南各省区认清自己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现状与地位,为其制定行之有效的入境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并且对优化整个西南地区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区域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在中国地理概念中,西南地区涵盖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行政区划涵盖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五省市区。西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较高,不仅拥有10处世界文化遗产,2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大量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及旅游景点,生态环境、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是该地区的三大旅游亮点。改革开放后,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迅速发展,入境旅游人次从1997年的155.29万人到2010年的364.80万人,外汇收入从52435万美元到2010年的261411万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3.2%。然而,西南各省区入境旅游发展差异明显,2010年,云南省入境旅游收入达13.24亿美元,而处于西南地区末位的西藏自治区仅1.04亿美元①。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延续性和可比性,本文选取西南地区5个省市区1997~2011年旅游外汇收入为测算指标来分析该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统计信息官方网站。

2.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和赫芬达尔系数来反映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其中标准差(VOC)越大说明区域的绝对差异越大,反之越小;变异系数(CV)和基尼系数(G)用来反映相对差异,其值越大说明在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越小;采用首位度(S)和赫芬达尔系数(Hn)分析旅游规模分布的集中度,值越小说明省际间旅游规模发展越均衡,反之则发展越集中,越不均衡〔13〕。

式中,n为样本数,xi为样本值,x为样本均值,x1、x2,…,xn为从小到大的样本值。

式中,P1表示旅游规模最大的样本,P2表示旅游规模第二大的样本,Pi为前n位各自所占总数的比值。

然后,分析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趋势。以各省旅游外汇收入Wj与西南地区入境外汇平均收入W之比来测度各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A,即:

再根据该式(6)计算各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各年的变化量△A,即△A=At-At-1。据此可求得历年各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A的均值,以及其变化量△A的均值,并结合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可生成相应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图〔14〕。

最后,借用位序—规模分布理论与首位分布理论探讨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的位序规模分布。位序规模理论是用于考察区域规模与位序之间的关系,能清楚说明旅游规模分布的情况,本文用罗特卡模式进行研究〔15〕,即:

其中,P为城市旅游规模,R为位序,K为理想首位城市规模数,q为集中指数常数。而依据q值的大小,可将旅游规模分布分为3类:分散均衡型(q≤0.85),集中型(0.85 < q <1.2),首位型(q≥1.2)。

二、结果与分析

(一)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时间变动

根据式(1)~式(5)对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变动进行计算,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果。为更直观地反映西南各省市区历年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本文将表1数据绘制成图1和图2。从图1可以看出,1997~2011年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15年间标准差增长了5.66倍,年均增长13.5%;除了在2003年受“非典”影响有所下降外,整体始终保持稳定上升态势,且2004年以来,标准差增幅明显,绝对差异在迅速扩大。1997年,入境接待量居于首位的云南省外汇收入26391万美元,居于末尾的西藏外汇收入为3172万美元,两者的差距悬殊,前者是后者的8.3倍;到2011年,云南的外汇收入达160861万美元,是西藏的12.4倍,可以发现差距是越来越大。由图2可知,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曲线呈一致变化趋势,除在1998年和2003年有两个波峰出现,1997~2007年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相对差异在整体上不断趋于下降,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又趋于上升,之后有所下降。由此可见,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相对差异在波动中呈缩小趋势,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这些变化表明,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发展不均衡,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而相对差异在波动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表1 1997~2011年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收入差异及变动

图1 1997~2011年西南地区入境旅游VOC变化情况

图2 1997~2011年西南地区入境旅游CV、G、S、Hn变化情况

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的首位度在20世纪90年代较大,1997年首位度是2.502,随后呈逐年增大趋势,到1999年达到10多年间的最高值3.602,到了21世纪初迅速回落,之后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反映了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分布集中度在减弱。从赫芬达尔系数来看,Hn总体值不大,先从1997年的 0.316 下降到 2007 年的 0.282,2008 年开始又有所回升,但从整体趋势来看赫芬达尔系数往趋小方向变动,这表明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指标的集聚程度不是很高,且集聚程度还在不断降低,反映区域竞争度加强,竞争态势渐趋激烈。

(二)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将式(6)的计算结果用ArcGIS 9.3作图,得到如图3所示的1997~2011年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空间特征。由图3(a)可知,西南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个别省市,而多数省市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空间极化现象显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A的均值大于平均水平是云南省和重庆市,分别约占西南地区总数的48.1%和21.1%,四川省入境旅游发展水平A的均值是0.95,贵州省和西藏自治区最低,仅为0.35和0.23。这表明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收入主要集中于入境旅游较为发达的云南省和重庆市,显现出明显的空间极化特征。由图3(b)可知,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相对发展水平提高较快的省份是重庆市,其△A的均值为0.029,其次就是四川省,而其他省市区的△A均值在0.001以下甚至为负值,表明其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不变甚至相对下降。以上分析表明,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存在空间极化现象;云南省和重庆市的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而言较高,四川省入境旅游发展速度提升较快,西藏和贵州的入境旅游水平低且发展很缓慢。

(三)西南地区入境旅游位序—规模分布分析

从前文分析来看,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始终都在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反映了各省旅游经济发展你追我赶的情形,又体现了区域间旅游经济扩散和集聚。因此,为了能更好地解析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时空差异特征,可以根据式(7)探寻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分布格局及其规律。

选取1998、2001、2004、2007、2010 年 5 年数据对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进行排序,结果见图4。

图3 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图4中纵轴代表各年的旅游规模数量,横轴代表规模的位序。从图4可以看出,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整体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后首位省份的旅游经济数量规模上升更快,增幅明显扩大。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收入在1998年和2010年分别为51440万美元和261411万美元,10余年间入境旅游经济规模扩大了5.08倍。图5反映了西南地区5省市区入境旅游规模发展的位序关系时间变化。从图5可以看出,1997~2011年间各省市区的位序变化不大,云南、贵州、西藏始终分别保持在第一名、第四名和第五名,只有四川和重庆在个别年份交替占据第二名的位置。这说明西南地区入境旅游位序规模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云南省的竞争优势明显,四川和重庆之间的竞争较激烈。

为了更好反映入境旅游规模的分布规律,本文利用Eviews 5.0软件,采用罗特卡双对数函数模式,对城市旅游规模和位序规模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集中指数q和理想的旅游规模数K(见表2)。

由表2可知,1997~2011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规模(P)与位序(R)的拟合度均大于80%,相关系数都在0.852以上,相关性较高,模型整体上都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模型回归结果理想。依上述回归结果可知:对数回归模型的斜率q整体值都大于1.2,根据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分类法,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呈首位型分布,部分省市区存在高度垄断现象;且q值具有波动性,先下降后上升,表明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最初水平差距不大,但随着进一步发展,个别省份的入境旅游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形成首位发展模式。

从理想的旅游规模数(K)看,西南地区历年的理想入境旅游规模K呈现不断波动上升趋势,由1997年2.76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22.38亿美元,且近年来上升幅度明显增大,理想数值的上升间接客观地反映了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的波动上升的发展状况。而将理想值和实际值对比可以发现,除个别年份首位省份云南省实际K略高于理想K外,实际入境旅游规模都远小于理想规模,且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云南省作为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的首位省份还处在成长阶段,具有很大的潜力,其未来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4 西南地区入境旅游位序规模时间变化

图5 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位序变化

表2 入境旅游位序规模分布回归分析结果

三、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区域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旅游资源

景观资源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和激励因素,旅游资源的丰裕程度特别是高级别的旅游资源是吸纳国外游客、发展入境旅游的物质基础〔16〕。利用SPSS 16.0分析发现,西南地区整体旅游资源丰度和入境旅游收入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35,且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这充分说明了区域旅游资源丰度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以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A级景点名录》以及各省旅游政务网相关资料为数据源,从中选取各省市区5A级景点数和4A级景点数②,采用加权模型计算各省区旅游资源丰度③〔17〕。根据计算结果,2011年,四川省资源丰度指数最高,达177.5,云南和重庆次之,分别为150、140.7,而贵州和西藏的资源丰度指数仅为75和32.5。由此可见,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是区域差异比较明显,空间分布不均匀。当然,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除了受各省市区本身资源禀赋品质差异影响外,还与各省对本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有关。四川、云南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而西藏自治区本身区域内4A级及以上的旅游景点在西南地区最少,且旅游资源还受区域经济和交通的影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没能给当地旅游经济产生显著的作用。

(二)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基础对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供给能力,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为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完善的能力就越强〔18〕。运用 SPSS 16.0软件分析发现,西南地区整体的入境旅游收入和地区GDP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82,这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实力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显示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2011年西南地区GDP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分别为 21026.68 亿元、10011.37 亿元和 8893.12亿元,而西藏自治区 GDP仅为605.83亿元,可见区域经济水平的差距悬殊。正是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各省市区对辖区内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使得各省市区的旅游硬件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形成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区域不均衡增长。

(三)区位交通通达性

现代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与交通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旅游交通便利程度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9〕。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区位条件和交通通达性较差,经过多年发展后交通条件虽已有很大改善,但受地形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的交通通达性差依然明显。由于入境旅游是大尺度的跨地域旅游行为,进入西南地区的入境游客主要选择航空作为主要交通方式,因此,本文采用航空客运量来反映区位交通通达性。运用SPSS 16.0对西南五省市区总体入境旅游客数量和航空客运总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它们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Pearson相关系数高达0.960,且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同时,各省市区的入境游客数量和航空客运量的关联度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入境游客数量与其航空客运量相关性最高,Pearson相关系数为0.958,云南、贵州相关系数也均在0.9以上,说明这3个省市区入境旅游流与航空运输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很高。四川省的相关系数为0.684,在0.05水平上呈显著相关,航空运输与入境旅游流之间的相关程度也较高。西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些差异是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地理地质条件综合影响造成的〔10〕。由以上分析可知,区位交通是影响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区位条件与交通通达性的差异会对整个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产生影响。

四、结论

(1)从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特征来看,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总体不均衡。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缓慢下降,区域差异呈现缩小的趋势。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呈首位分布,但空间集聚程度不是很高,且集聚程度还在不断降低。云南省始终是五省区入境旅游的领跑人,逐渐拉大了与其他落后省市区的距离,并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性竞争优势。

(2)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存在空间极化现象。云南省和重庆市的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四川省入境旅游发展速度提升较快,西藏和贵州的入境旅游水平相对较低且发展很缓慢。

(3)通过位序规模理论探究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时空差异背后的规律发现,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呈首位型分布,部分省区存在高度垄断现象;同时,入境旅游规模理想值不断上升,说明西南地区入境旅游仍有很大的潜力空间,因此,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成为提升入境旅游发展的必要手段。

(4)旅游资源、区位交通通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区域时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缩小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差距,必须努力发展本地区经济水平,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积极开发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并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与此同时,强化政府对旅游的主导和调控职能,充分发挥西南地区旅游资源潜在优势,加强区域联合与协作,整合资源,合力打造“三大板块”旅游——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精品生态游,将各省市区独具特色的同一类旅游产品组合开发,实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注释:

①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统计信息官方网站的数据计算所得。

②一般来说,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及国家级4A~5A级景区,对入境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而3A级及以下景区旅游吸引较弱,吸引到的外国游客很少,在本研究中忽略不计。

③计算公式如下:旅游资源丰度:TA=5.0N5+2.5N4,其中N5、N4分别代表 5A 级景点数和 4A 级景点数,5.0、2.5为各级景点权数。

〔1〕叶护平,韦燕生.中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系统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10-113.

〔2〕Muzaffer Uysal,Joseph S.Chen,Daniel R.Williams.Increasing Stage Market Share through Regional Positioning〔J〕.Tourism Management,1999,21(1):89-96.

〔3〕Gooroochurn Nishaal,Sugiyarto Guntur.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 in 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Economics,2005,11(1):25-43.

〔4〕Bryden J M.Tourism and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the Common Wealth Caribbea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110-115.

〔5〕张凌云.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论〔J〕.南开经济研究,1998,(2):69-72.

〔6〕陆 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3):120-124.

〔7〕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12):41-50.

〔8〕乌铁红,张 捷,李文杰,等.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及成因——基于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5):191-196.

〔9〕沈惊宏,陆玉麒,周玉翠,等.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2012,(10):1221-1227.

〔10〕王兆峰,余 含.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69-75.

〔11〕裴 玮.基于面板数据的西南地区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31-36.

〔12〕郭永英.西南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与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5):112-117.

〔13〕毕丽芳,马耀峰,苏 醒,等.西北地区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8):196-201.

〔14〕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4):93-97.

〔15〕戈冬梅,吴玉鸣.江西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分析〔J〕.旅游学刊,2008,(9):44-48.

〔16〕史本林,张宏娜,孟德友,等.河南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格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130-134.

〔17〕孙根年,张 毓,薛 佳,等.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6):70-81.

〔18〕汪德根,陈 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1,(5):19-27.

〔19〕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7.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入境规模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规模之殇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
非法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