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的转型定位和发展

2014-03-03 10:01潘懋元
关键词:民办学院转型

潘懋元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361005)

独立学院出现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时有些公办大学设有民办二级学院,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苏两省。教育部考察后,认为这些学院可以利用公办大学丰富教育资源,扩大招生,但应当同公办二级学院有所区别。因此,2003 年出台了一项政策——把这些学校改名为独立学院,成为公办大学中的民办独立学院,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正是得益于该项优惠政策,许多公办大学纷纷接办或增办民办独立学院。最近,国务院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重视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鼓励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民办独立学院也因此享受到了第二次政策优惠。但是在享受政策优惠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定位和发展中的难题。所以今天我把这些政策上的优惠(机遇)和定位发展中的难题(挑战)提出来,同大家一起探讨。主题就是:本世纪初出现的民办独立学院,历经两次转型,获得两次政策优惠的机遇,也面临两次定位和发展难题的挑战。

一、民办独立学院的两次转型及其发展机遇

先讲第一次转型。2003 年,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要把公办大学中的民办二级学院转变成独立学院时,既有转型的又有新办的,这些独立学院的来源大体上有三类。

第一类是从公办大学已设的民办二级学院转型为独立学院。例如宁波大学在上世纪90 年代就办了一所民办科学技术学院,招生情况很好,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这类民办二级学院浙江、江苏大约有20 所改为民办独立学院。

第二类是从民办高职高专转型为依附于公办大学的独立学院。当时民办高职招生竞争很激烈,升本也非常难,于是就和公立大学协商作为独立学院,前提是每年必须交付相当于学费收入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比如,当时西安有许多民办高职,西安的民办高职是发展得最快的,包括翻译、外事、欧亚、西京、思源等等。他们都不愿依附于公立大学作为独立学院,只能招专科生,但是也有个别在发展上较困难的专科学校,交管理费及其他条件,依附于某公立大学成为独立学院于第二年就可以开始招收本科生。

第三类是公办大学新建自办的“国有民办”独立学院。“国有民办”是我加上去的,虽然名字是民办独立学院,实际上是国有。比如厦门大学的嘉庚学院,集美大学的诚毅学院。但是独立学院必须是民办的,才可以合作,于是出资若干注册了一个公司,由大学和公司合作组建公立大学中新的独立学院。这样就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当时的优惠政策是你不必申请升格就可以定位为本科层次,而许多民办学校都只能办专科层次的高职。民办高职升本到2000 年才开始,黄河科技学院是全国第一所民办专升本学院,我当时就给黄河科技学院的胡大白校长发去贺电。我的贺电并不只是祝贺黄河科技学院,也是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祝贺的。之后西安好几所高职也都升本了,但大多花了很大的力气。今年,福建有三所民办高职升本,其中一所已经顺利通过,还有两所仍处于只允许筹办阶段。刚才我所说的深圳高职到现在还没能升本,他们开辟了另一条门径,和深圳大学合作,由深圳大学出面招本科生,然后由深圳高职负责培养,但是非常困难。正因如此,独立学院建制一开始就引起争议。争议什么呢?争议的焦点在于许多民办高职认为,我们(民办高职)办得很好,但是不能成为本科,而你们(独立学院)刚创办或一转制就升为本科。比如说,深圳高职是全国办得最好的高职,到现在始终还是专科层次的高职,而许多不如这所高职的民办独立学院一经转制就是本科。

民办学院作为独立学院依附于公办大学的主要理由是可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办好民办高等教育。比如江城学院作为中国地质大学的二级学院,由于中国地质大学是全国的名牌大学,民办江城学院可以分享地质大学教育资源。不光享受资源,而且还获得一个“名标”。江城学院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江城学院,嘉庚学院是厦门大学的嘉庚学院,武昌学院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武昌学院,如此等等。事实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就是高收费。它可以比一般民办高校加倍收费,许多独立学院的学费是1.5 ~2 万元甚至更多,而公办大学本科生学费大概在5000 ~6000 元左右。为什么许多公办大学注册一个公司来合办一个独立学院呢?正是为了得到这一政策优惠,进而促进其快速发展,2003 年刚公布有关民办独立学院决定,2004 年就办起249 所,2010 年达到323 所,占当年民办高校676 所近一半,而在校生260 万,占民办高校477 万的一半以上。应该说,政策优惠对扩大民办高校事业的贡献是很大的。目前已有部分民办二级独立学院脱离公办大学,转为真正的独立院校了。

民办独立学院在得到政策优惠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难题,包括定位和发展的难题。一方面,民办独立学院要享有公办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政策上又规定不得与作为“母体”的公办大学同质化。例如,厦门大学是公办的985 大学,是面向全国的研究型大学,而嘉庚学院必须面向地方、面向经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专业设置应该是地方性、应用性的,不可完全像母体大学那样办成研究型大学,要确定不同类型的定位,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既要依附于母体,又不允许颁发母体的学历证书。许多独立学院,开始时都发母体大学的证书,后来发的是自己的学历证书,但还是把母体大学的名牌冠在前面。

实际上,大多数民办二级独立学院与所依附的母体基本“同质化”,厦门大学开设什么专业,嘉庚学院基本上开设什么专业。不过厦门大学是一本生源,理论知识水平更高一些,嘉庚学院是二本,水平低一点,但课程教材基本上差不多。中国地质大学的特色是地质,江城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主要的特色也是地质,那么江城学院的地质和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是否一致?据我所知,许多民办二级独立学院同质化都很明显,都是按研究型大学模式培养研究型人才。同时,不让发母体大学的学历证书,还可以发母体大学的学位证书。为什么?因为学位不限在本校,可以到另一所大学去申请学位。比如,法国的大学校(专门学校)水平很高,但是只发证书,不颁学位。学生如果要拿博士学位可以到巴黎大学去申请;英国有许多大学学院是不能颁发学位的,如果要学位可以到伦敦大学申请。中国的学位条例实施办法也规定“非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对达到学士学术水平的本科生”可以“向本系统、本地区的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有关的系”申请学位。也就是说,学位可以不受在读学校限制。在中国人心中,似乎学位比学历更重要,你有学历不一定有学位,学历到学位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在学位条例实施办法中都已有明确的说明,不是所有有学历的人都有学位。总之,许多独立学院转型后走的还是原来母体的发展道路。这就为当前独立学院带来转型定位的难题。

当前面临的第二次转型是从非独立的民办二级独立学院转型为真正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2008 年,教育部要求所有民办独立学院逐步脱离母体,但到现在脱离母体独立设置的不多。最早是武汉武昌学院独立出来,到2013 年独立了31 所,292 所未独立。目前还有多少所暂不清楚。第二次转型鼓励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要办成应用技术本科。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讲话中都申明了这点,并公布了一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个《决定》很长,其中第五条指出,“……原则上……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得升格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今后高职要升格恐怕就难上加难了。为什么有这条呢?可能是吸取了台湾的教训。台湾允许技职专科升格成本科的技职学院,在短短的数年间,除了与高中层次的职业学校联系的五年制职业教育(称为五职专)外,都已升为本科技职学院、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大学。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不仅要有中职、本科,还需要大量的专科。因此,要限制专科层次的高职升本。但对于已经是本科的高校,《决定》的第六条却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对于高职专科不予以升格,而对于独立学院却鼓励其转型定位为应用型技术本科。第二次转型发展又得到不同于专科高职的政策优惠。

二、民办独立学院转型定位和发展面临的挑战

独立学院在第二次转型过程中,也会面临不少挑战:要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转型为应用技术本科教育,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在《决定》中属于职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中央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规定:“……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这样一个体系: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专科职业教育(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现在大学招收的博士生已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学术型博士,一类是专业型博士。过去职业教育到专科层次就断了,高职成为断头路,现在不单可以延升到本科,还可以延升到研究生,断头路变成升学通道。

理顺了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对独立学院是新的挑战,要解决系列难题。独立学院第二次转型定位和发展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阻力,一个是思想认识上的阻力,另一个是改革实务上的阻力。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阻力,既有来自社会、学校内部以及办学者自身传统思想的阻力,又有来自教育部门传统思想认识体现于管理政策条例上的阻力。

(一)思想认识上的阻力

中国素有“重学轻术”、“重学术轻职业”的思想传统,而美国就不同,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国家。中国和英国都属于传统思想很浓厚的国家,都存在这些问题,尤其是中国,历来认为学术是尊贵的,技术是次等的。为什么?“士为四民之首”,士、农、工、商,士是老大,可以“学而优则仕”。因此,转型后要进入职业教育系统,思想阻力很大。“文革”之后的上世纪80 年代,根据收费、走读、不包分配的要求,许多地方办起了有别于传统的专科教育、面向地方需要的两年或三年的高等教育,称为职业大学。最早的职业大学有金陵职业大学、江汉职业大学、成都职业大学、鹭江职业大学等等。因为办学成本低,又能解决一些贫困学生就地上学问题,所以发展很快,1988 年最多时达到122 所。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这些职业大学,除正式文件外,都自行把职业两个字删掉,校名简化成江汉大学、鹭江大学等等,课程设置也雷同于传统专科学校,也就是压缩型的传统本科。现在国务院的《决定》把应用技术本科归于职业教育系统,正是符合培养高级职业人才的要求,也符合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是,在传统思想影响下,好像把学校归类于职业教育体系就降低学校层次了。这种无形的阻力扎根于部分社会人士和办学者的思想深处。

但是更大的阻力还是政策上的歧视,政策的歧视实际上是政策制定者思想阻力的体现。有哪些政策上的歧视呢?

1.招生政策上的歧视。招生按分数的高低进行排列,本一、本二、本三,然后才是高职,这在政策上是歧视的,这种政策上的歧视也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可喜的是,这一政策上的歧视正在改善中。现在有许多地方高职可以不参加统一招生,有的高职可以单独招生了。但是现在这种被歧视的思想还是存在,有许多学生家长特别是中层阶段以上的家长,还是要让子女进本科,不愿意进高职。

2.收费政策上的歧视。现在本科是低收费,中职是免费,高职却是高收费。本科收费大概5000 ~6000元左右,高职收费要达到8000 ~9000 元,民办还要高一些,独立学院更高。中职各个地方最近出台了政策,和义务教育一样免费,但是高职却是高收费。这个政策依据是什么?有历史的原因。1999 年的扩招,首先是扩招高职。当时高职院校还很少,大多是设在大学里面的高职班,要求大学增加招收高职生,但是增招高职生要增加经费。当年增加经费不可能,只能给政策。给什么政策呢?高收费政策。理由是这些增招的高职生本来是进不了大学的,现在扩招了,允许进入大学的高职班,应该多交一些学费。这种政策措施在当时作为权宜之计情有可原,但是到现在,多年了仍然延续就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的事情还在继续呢?因为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投资分配不均,全国的职业教育,包括中职、高职的教育经费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8%左右,而普通高校本科的生均经费是高职的一倍。我们知道,拉一条现代生产线不一定比建一个实验室少花钱,可能花钱还更多,为什么培养一个高职生的拨款只是本科生的一半呢?前两年教育部规定培养一个普通本科生的教育经费不得少于1.2 万,但对于高职生的教育经费没有作硬性规定。可喜的是今年《决定》出台之后,有些地方高职教育经费已有较多的增长。

3.就业政策歧视。从公办事业到国有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大多标明只招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考公务员,也不要高职毕业生。希望这些政策措施也要改变。

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对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认识。办教育是为了培养人,那么培养人的价值如何,对社会的贡献如何,这个认识是更重要的,更基本的,也就是提高对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对个人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

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是较为明显的,世界发达国家或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无不得益于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个国家要转型发展,依靠的不只是科学家,还需要大量的工程师、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等等。比如说,二战前美国就有社区学院,那时社区学院主要是大学的一、二年级学生,学生先在离家较近的社区学院就读两年,然后再到普通院校念三、四年级。但是二战后,这些社区学院纷纷转变为培养职业人才的机构,80%的社区学院变成职业技术学院,只有20%还保留着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二战后英国发展了大量多科技术学院,多科技术学院培养的也是技术人才,因为英国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办得最好的还是德国的技术教育,德国除了有柏林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外,另一个系统就是科技大学,德国的科技大学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因为德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制造精密,产品质量较高,无不得益于科技大学培养的人才。

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比如我国的台湾地区,上世纪70 -80 年代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产业转型发展很快,也是技职教育(我们叫做职业技术教育,他们叫做技术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有高职(高中程度的技职教育,相当于大陆的中职);有技职专科(相当于大陆的高职)。大量技职专科的发展,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至于技职专科升格为技职本科学院,大多是90 年代以后的事,起初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后来则成为一股“专升本”的冲动。

事实上每一种类型、层次的高校都需要,不能说本科重要,专科就不重要,不能说研究生教育重要,大家都去培养研究生。总而言之,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都是得益于这些人才。中国正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十七大提出中国要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从劳动密集型生产向技术密集型生产转变,不仅需要一批学术研究型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也就是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高素质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要从社会功能看转型的必要。

教育关注两个功能,一个是社会功能,一个是个体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个体为社会服务,而职业技术教育对个体功能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有利于促进个体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刚开始对职业教育有个误解,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使个体掌握一技之长,后来慢慢认识到这个想法是不全面的。个体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不光是学一点技能就行,还应全面发展,需要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据我所知,最早是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提倡要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目前许多高职都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因此,对个体来说,职业教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其次,从就业来看,用人部门欢迎有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是能干的人才。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各种技能等级岗位空缺与求职人员比率均大于1,其中,高级技师2.72 >1、技师2.31 >1、高级工程师2.13 >1(引自《中国教育报》2014-06-19-05 版)。新世纪研究院最近有个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全国的就业率已经高于一般本科。因此,从社会就业导向来看,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更高,而且未来可能会持续提升。如果一般普通本科脱离实际,将来就业会愈加困难。再次,就升学来说,过去职业教育系统到了专科层次就“断头”了,除非是丢掉职业技术,补习理论知识,考进普通本科,不然的话就不能升学。现在的“断头路”已畅通,可以从专科高职升上应用技术本科。又次,从升迁来看,高职毕业生凭借自身实力与贡献,在职位升迁与工资增长上具有优势。根据麦可思的统计,创业最高的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而最低的是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约6%以上的高职生毕业后自己创业,而研究型大学只有2%左右。现在高职毕业生的工资一般是2000 多元左右/月,本科将近3000/月,麦可思的抽样统计,高职毕业生三年后的平均工资比三年前初任工资增加了一倍多(《中国教育报》2014-07-21-03 版),而本科就很难说,所以从工资增长来看高职毕业生也有显著优势。

(二)改革实务上的阻力

转型定位明确后,在改革发展上的落实还需要解决一连串实务上的问题。主要有:

1.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的改革。专业设置要有所改变,课程设置也要有所改变,专业设置要面向地方的需要,不能再按照原来母体学校设置专业,如果完全按照母体专业设置专业肯定是很难发展的。举个例子,北京联合大学有个应用文理学院,我曾经带学生去这个学院调研了一个星期。这个文理学院原来是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好几所大学的分校在80 年代初合作办理的文理学院,开始按北大、人大的模式办学,行不通。一是学生水平没有那么高,二是学生毕业后要像北大、人大毕业生那样去应聘有困难。因此应用文理学院就考虑面向北京市,为首都服务。如何为北京市服务呢?比如历史系改为历史文博系,为北京市的名胜古迹、文物场所如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培养服务人才,毕业后全部在这些单位工作,现在很多历史性的文物场馆领导、管理、服务人员是该校的毕业生;又如地理系改为城市科学系,培养北京市城市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解决北京市城乡的实际问题就有做不完的科研课题。我们只知道文理是基础学科,而这所学院的文理却是实际应用的。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业非常好,待遇也高。

专业改革还要落实到课程改革上,因为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课程来进行。我曾带着学生去安徽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安徽有许多新办的高校,这些院校大多面向地方,面向应用,但是找不到适合应用的课程教材。在安徽省教育厅的牵头下,合肥学院等多所院校联合组织关于应用型课程教材的编写,专门研究课程怎么设置,教材怎么编写。后来我到一所设在六安的皖西学院调研。为什么要到这所学校去呢?因为该校负责编写应用型数学教材,而数学是系统性、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很难编成应用型教材。如果应用数学教材编得好,其他学科教材也就较易解决。起初这所学校要办应用型工科和应用型财经管理专业,苦于找不到适用教材,只好找同济大学的数学教材,但也不完全符合。所以就只能自己编写,但是一所学校能力有限,于是就把全省各应用型高校优秀的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大家共同调查、研究、编写教材,在安徽省教育厅的领导下,以合肥学院为主编写了许多应用性教材。也就是说,进入实务性的转型改革,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就要进行改革。如果不改革课程教材,还是用传统的学术性很强的教材是不行的。现在很多大学使用的教材都是研究型大学的教授们编制出来的,他们的学术水平也许很高,但是不一定符合应用技术院校的要求。

大学专业的设置,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需求,有计划地把脱胎于母体的专业,通过“停办、增设、改造、合并”,逐步改变成与地方产业链相互对接的专业链。比如,广西有一所高职院校,原来是农业高职,后来变成一所普通高职,这所学校的领导清楚地意识到农业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如果学校按照普通大学的发展思路广泛地设置各个专业是很难有特色的。但当时学校已经增设了一些跟传统农业关系不是很密切的专业,怎么办?经过研究,学校决定应当坚持农业特色,但不是传统农业,而是现代农业。传统农业最重要的是种植业,而现代农业不光是种植,还有加工。因此,要发展食品工业专业、加工工业专业,还要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业信息技术人才。这样,就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发展成与现代农业产业链对接的专业链。

进一步,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根据现代化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调整专业课程,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动态课程调整机制。现在有的学校正在研究如何进行动态调整,使之既能与时俱进,又不至于频繁变动。二是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现场教学活动时间。高职原本有个要求,就是课堂时间占一半,基地实训占一半。大部分学校现在课堂教学与基地实训的时间比是6∶4左右,应用技术本科也需要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基地实训时间。三是需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加强技术技能培养,即使是现场教学时间也需要让学生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相结合,不能都是集体活动,少数人动手,其他人只看不做。四是要选择或补充应用知识与技术教材。不可能所有教材都靠自己编写,可以利用其他的教材,但需要不断补充一些应用知识。五是注重知识考查与技能考核并重,如果期末考试仍旧注重书面考查,技能培养就会被忽视。知识的考查是必需的,但同时要考核技能,包括现在培养的专业型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不只是单纯考查论文的数量,还需要考核其实践能力。

2.提高产学结合度,进一步促进产学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根据教育性原则选择实训基地。选择基地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必须考虑生产设备与技术现代化;二是需要注重选择那些文化环境、职业道德良好的基地,也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光要有技术、技能,还要有职业道德,尤其是诚信的品质。

二是根据双赢原则,重视合作培养可持续发展。合作培养必须符合双赢原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或便利,还需考虑对方也有利益和可行性,只有互相换位思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许多企业不喜欢高校学生去实习实训,怕的就是把生产设备搞坏,或生产一些不合格次品。当学生开学以后去企业实训时,企业正是生产淡季;当学生返回学校参加考试时,企业可能正接到一批生产任务。也就是说,企业不需要的时候学生去了,企业需要的时候学生走了。当教育规律与生产规律发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应当换位思考,协商解决。不能只把方便留给自己,把困难推给对方。此次国务院的《决定》,强调如何争取行业、企业与高校共同办学,共同培养适用人才,强调企业必须拿出职工工资的1.5% -2.5%作为培训费用。“文革”前有这个规定,现在重申这个规定,而且这部分费用是给予税前优惠的。但是如果拿出来没有用是不能拿回去的,必须上交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统一办职业教育。当然,《决定》的要求还要有具体的条例才能落实。

3.应用技术、技能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的一切工作最后均需落实到教师,转型定位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师资(包括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首先作为转型的学校,不能再沿用传统途径建设师资队伍——从研究型大学选聘或委培学术型研究生,以发表论文篇数和刊物作为晋升依据等等,专业教师队伍应当着重“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原来只在中职、高职提“双师型”,现在应用技术本科也提“双师型”,有人可能很反感。此次《决定》明确指出,转型的学校都应该培养“双师型”人才,尤其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着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并不否定拥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但不能只有这张学历和学位证书,应该还有一张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正如德国科技大学的教师不能只有毕业证书,还必须在与所从事的专业相关的单位有5 年以上的实际工作,或者是管理干部,或者是工程师。今后我们的专业教师也应当具有两张证书——学历(学位)证书和专业(职业)证书。其次,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应同学生一起到实训基地参加实训,或在有关单位挂职。同时,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条件下,鼓励他们到有关单位兼职。再次,专业教师的考核不能只凭论文数量,可以以创新改革成果或新产品开发,代替论文作为晋升的主要依据。还可以从对口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分的重要内容”(《决定》第17 条)。

三、余语

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本科高校转型中,民办独立学院具有机制上灵活适应的优势。现在对民办教育很多人并不认为很重要,以为民办教育只是为了减少政府的负担,增加教育经费。如果民办高等教育只是这一个作用的话,不少人可能会觉得现在我们国家有钱了,教育经费宽裕了,用不着省这点钱了。“你来办不如我来办”,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民办教育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具有的优势。民办教育有两大优势:一个是增加社会收入,减少国家负担;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是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公立学校相比,民办学校有它相对的自主性,可以进行一些自主改革,以民办学校的改革影响公办学校,推动高校的转型、创新、发展,应注重发挥民办高教在中国高等教育机制改革上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民办学院转型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