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定位

2014-03-03 08:09健,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定位师生

李 健,苏 琳

(1.复旦大学,上海200433;2.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271018)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定位的必要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能够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有弱化趋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定位不够清晰。其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实践定位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应对国际挑战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需要。原因主要在于,它能有效地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定位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定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便捷性使得学校等一些相对封闭的地方也处在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途径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尤其是网络的出现,使得社会上各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进入他们的视野,学生不自觉地受到各种思想的观点的冲击。通过互联网,学生会接触到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不同的政治思想以及不同价值观和伦理观,也会看到很多与我国正统观念中截然不同的东西,由于他们目前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会不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思想进行比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能破除学生心中的困惑,对其加以有效引导,学生就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怀疑。在一份关于山东农业大学1 000名在校大学生“与信仰对话”的调查问卷中,有40.7%的同学认为影响信仰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自身的社会实践。学生在自身的社会实践中会不断产生疑问,产生求知的欲望,他们急切地想从社会实践中找到答案,这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在改革理论教育课的同时,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理解,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而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正是社会所需要的。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定位是应对国际挑战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利用电影、网络等传播媒介和渠道实行文化侵略,大量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处于思想活跃期的大学生往往对这种欧美新潮流尤为感兴趣。他们兴趣广泛、精力旺盛,不再满足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信条,当然,由于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有限,从而会导致一些人盲目轻信和追随某一思想,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产生怀疑。而如此发展下去,大学生会极易出现信仰缺失和迷茫。不过,在此次调查问卷中,仍有44.6%的同学依然会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个数据表明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的主流思想。因此,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实践定位,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良好支撑,从而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定位是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和传播主要采用的还是课堂教学的形式,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不仅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趋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通过学习讨论掌握了这些道理,就可谓“知”。但获得“知”并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获得“知”的目的是为了“行”,即实践。因此,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鲜明特点。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他们需要掌握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并能够在比较与鉴别中形成自己的思想与看法,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任务都极为重要。基于此,要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实践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定位的本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在实践中的运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01。而“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总和中的、能够进行实践活动的具备主体意识和主体行动力的人。人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完成一定的任务,也就是说,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73。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主体而言,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对“现实的人”最准确的定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师生要通过在教与学的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上升为更高水平的“实践成果。”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的出发点和最终价值追求,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定位的本质所在。一般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其中包括人的能力、个性、人格、需要、素质、潜能和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具体可以概括为四方面的发展,即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显现,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人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挖掘,人的综合素质得以充分提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中,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施动者和主导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学活动的受动者。其实,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只有这样,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而做到满足师生共同体的发展需求。

2.人的全面发展是师生的共同发展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定位就是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教育活动,是师生(教育活动的实践共同体)在教与学中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定位的本质是发挥人的实践性,满足师生的发展需求。

(1)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师生实践共同体对应着这种“人的全面的方式”,而这种“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是师生协调发展的一个整体实现过程,师生不仅要实现整体的共同发展,还要实现双方各自各方面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要在各自具体领域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更要注重各自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实现师生实践共同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中的协调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激发师生共同体的内部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实践主体的自身建设。由此出发,通过实践共同体的自身努力与发展,增强师生实践主体的整体能力,最终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总体和谐。

(3)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逐步实现的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73。一切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发挥个性,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的形成过程。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定位的本质,完全解放师生的自由个性,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与坚持。

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真总结和反思以往理论教育的经验教训,真正贯彻和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并能够将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自觉地应用于社会实践。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能够独立地思考现实社会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寻求知识的过程,使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和主动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本”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当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缺少学习、调研机会的实际情况,上级领导部门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学习考察的支持力度,为教师更新知识创造更多条件。同时应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素质,从而实现教师的多方面发展。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他们的本职,他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因材施教地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而且,当代大学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的学习主体,教师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参观、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适应转变。师生共同体要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学会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见解与看法,主动适应和把握形势变化发展的基本动向,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2.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行转化

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3]815。邓小平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4]382。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实践定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当代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最终实现知性转化,促进社会发展。

这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不仅使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也要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教,以身立教,以身正人,以行导人。这样才能够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条件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社会化,为老师和学生的自由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要在坚持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改革传统的纯理论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回避学生中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学生能够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升华,进而实现知行转化。最后,要注重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氛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的校园文化的创建,有助于形成浓厚的教育氛围,把显性的教育转化为隐形的方式,使同学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影响和深刻价值。除了要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之外,还要从手段上实现现实化与虚拟化相结合,学会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要在有形教育阵地为重要依托的同时,积极运用网络这一虚拟化的教育载体,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定位,积极开辟教育空间,使学生可以在新型教育条件下,充分实现思想自由,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结 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定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需要科学系统的实践定位,更需要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实现途径,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社会生活,更好地实现师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4]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定位师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麻辣师生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