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观念转型的动力探析

2014-03-03 08:09王世泰
关键词:宗教改革资产阶级观念

王世泰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都是欧洲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的迷信神学思想。宗教改革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改革。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是交融进行的,宗教改革运动围绕宗教、教会与封建政权等关系展开;文艺复兴中许多作品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开端做了准备。

当前许多研究者的论述都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各自产生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对于欧洲社会的影响等方面作出论述,而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的观念转型很少有人问及。我们认为:第一,二者虽然发生的时间具有先后性,但是发生的地域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第二,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说,文艺复兴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宗教改革,但是宗教改革有其自身发展的现实社会根源。显然,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但是它并未进行宗教改革;第三,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运动的观念转型就像是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一样,必然受到空气阻力、物体本身的重量以及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样,不能单纯的用公式化的模式来考虑,亦不能笼统仿照比如传统到现代之类的轨迹去思考。就此,我们从宏观角度上探微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的观念转型是如何实现的。

一、观念转型的内在驱动力: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是欧洲资产阶级在整个思想领域展开的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其目的并非简单地“复兴”古代文化,而是为了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在当时中世纪欧洲社会中的两大运动,他们共同的本质是人的发现和限制。文艺复兴运用绘画、雕塑、文学向我们展示了人的外在的裸露的美,最可贵的是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黑格尔在评价文艺复兴时候说:人们转而面向古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变成了研究的对象,这些作品被当做人文科学,在其中人的兴趣和行为受到了认可,而与神圣的东西对立起来;但是它们却是神圣的东西在精神的现实中。因为人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东西,这一点就使得人们对于人,也就是对于有作为有意义的东西的人,发生了兴趣”[1]172。虽然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也存在许多局限,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这种本真的人的发现释放出了个体生命的活力,由此不仅推动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带来了近代科学的萌动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作品中倡导纯感性的自然主义幸福,他们鼓吹个人利益和享乐主义,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世风浮华糜烂、道德败坏,生产倒退。

文艺复兴中的这股非道德主流的蔓延思想已经不能顺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且严重地阻碍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有序发展,这种社会风气遭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批判。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反映下层平民和早期无产者要求的思想也产生了。英国的T·莫尔、意大利的T·康帕内拉等创立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还只是对未来社会的“空想的描写”,家长制、君主制的主张在他们的政治观点中占有明显地位。

宗教改革运动基于以上的社会风气中发展而来。如果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启了文艺复兴的转型之门,向我们微微虚掩开了“因信称义”的零碎的宗教教义与“天职”观念,完成了人与上帝的和解,并将个人主义价值与新兴资本主义精神所需要的新教伦理挂钩,但是他的这扇门开的不彻底,具有碎片化和不完整性,那么加尔文宗教改革则是彻底地打开了文艺复兴之门,实现了由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观念的彻底转型。加尔文把人们履行“天职”的实践结果作为检验 “因信称义“的标准,从而迫使信徒们把“因信称义”的动机转化为艰苦的劳作进取。只要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争取和获得上帝给予的机会来获得更好的生活,最终以事业的成功和竞争的胜利来回报上帝的荣耀。实质上马克斯·韦伯认为这是一种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精神。城市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个人财富的积累,以及社会向前的推进,这些都迫使人们思想领域要发生变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就是在这样的碰撞中前进。就此,我们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的观念转型的内在驱动力,二者都是资本主义客观发展中产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只不过文艺复兴借助了文学、绘画、雕塑等形式表达出来,似乎看起来并未撼动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反而造成了时风沦丧。然宗教改革却抛开这些文学、绘画、雕塑等,从另一个侧面直接深入社会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二、外在的推动力:人文主义者抑或宗教改革家

文艺复兴时期涌现的人文主义者都有共同的特征:第一,反对愚昧无知,提倡知识学问和理性思考,第二,大胆怀疑传统神学,观察问题多样,第三,强调思想解放个个性独立,重新发现“人的价值”。在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的束缚,他们不是以神而是以人为中心来考察一切;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肯定现实,肯定人生,指出天堂不在死后而在现在,不在天上而在地上;他们认为人应该积极地奋斗,而不应该消极遁世。人文主义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同时他们借助古代希腊、罗马的世俗性文化来反对以神学为中心的封建文化。他们在创作的时候不仅利用希腊、罗马作家著作中的文体、结构、修辞,还利用其中的有关哲学、文学和历史的内容。人文主义者揭露了当时教会的黑暗,使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发生动摇,在后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推翻封建制度的斗争中起过推进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关心的是古典的观念如何表达,以利于倡导非基督教的世俗文化和世俗理性精神。宗教改革无论是带来战争还是带来自身的宗教教义的加强,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实现了人们超越自我的一种理性的诉求,即使这种理性的诉求是世俗化的。布格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认为个人主义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且文艺复兴的各方面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他指出,在中世纪时期,人们的视野,无论是观察客观世界,或是认识自己,都被一层纱幕遮住了,这层纱幕即是宗教信仰和毫无根据的幻想和想入为主的成见织成的。他认为意大利人之所以能在文化上征服全欧洲,不仅仅是由于古学的复兴,而是把古学和意大利人的创造天才结合在了一起。他认为意大利人不但发现了世界,还发现了自己。对人性的发现是文艺复兴最为重要的成就。但同时意大利也存在阴暗的一面,他引用了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我们意大利人较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宗教,更腐败,因为教会和他的代表给我们树立了最坏的榜样。布格哈特认为当时意大利处于一个混乱的时期,旧的道德标准不能维持人心,新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出来。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认为:人文主义者将文艺发展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呼唤宗教的出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本质上都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其中无论是人文主义者,还是宗教改革家,他们自身本身都在各自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中已经促成了这种观念的转型。文艺复兴发现了人的限制,提倡自由解放;而宗教改革要求彻底从封建地主阶级那里解放出来,进入到资产阶级时代,从文艺复思想的渲染启蒙到宗教改革的刀光剑影的社会政治运动,都离不开人文主义者亦或是宗教改革者的外在推动。

三、文化发展的共振力:宗教和人文的相互促进

文艺复兴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最先在德国爆发,而宗教改革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传播和向纵深的发展。当资本主义兴起,新的财产形式、社会关系和阶级结构形式和旧的经济、旧的设计、旧的政治、旧的思想矛盾日益突出的时候,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一种新的思想和文化出现,这就是 15世纪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以科学反对神权至上、以人性反对禁欲主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掀起一股文学、艺术、科学的高潮。进入 16世纪以后,掀起了宗教改革,并且将文艺复兴扩散到了西欧各地。尤其是宗教改革直接将文学艺术领域的思想运动带入到了宗教政治领域,直接面对中世纪神权统治的核心。

文艺复兴的直接起因是1453年土耳其攻克君士坦丁堡,许多东帝国的文化精英和古代的文化遗产,都流入西欧,直接导致了文艺复兴;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古代的宗教典籍传入西欧,使人们得以知悉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再加上教会由来以久的腐败,使人们产生了改革宗教的诉求。“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一个结果,是人文主义运动在宗教领域的延伸”[3]149,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宗教改革的影响甚至比文艺复兴更大、更加深远。我们认为,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吹响了号角,铺垫了道路,在思想上奠定了宗教改革的基础。而宗教改革又将文艺复兴带入了更加广阔的欧洲大地,最终实现了神权共和国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观念转型。从 16世纪到 17世纪,英国、美国、法国相继发生革命,革命浪潮来回激荡,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这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互交替碰撞引起的“共振效应”。布格哈特曾经在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指出:似乎意大利的思想史通过以下三种主要形式传播的:“意大利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到北方区;北欧人到意大利来访问;以及书籍和艺术作品的流通”[2]345。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合力,最终促使资产阶级瓦解封建制度,将资产阶级解放运动蔓延在大西洋两岸。

四、合力的拉动:演讲术、拉丁文、抄写、地理大发现的发展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它注重追求古典主义的复活,重在反封建的新文化制度创造。文艺复兴的主要表现在科学、艺术、文学领域,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当时演讲术的发展。从1745年出版的法齐奥的《名人录》中可以看到,演讲者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这一著作把名人分为九等,第一类是诗人,第二类是演说家,以下分别是法学、医生、画家、雕刻家、有名望的公民、将领、君主。在欢迎来访、君主行礼、课堂教学、讨论问题、宗教教堂等场合都需要演讲术。当时一方面演讲家表明自己有很渊博的知识,获得别人的赞赏;另一方面对于听众来说演讲家有效地传播了个人的想法和观念。演讲术需要个人具有思辨的艺术,通常演讲者会被认为是当时社会情况下值得尊敬的人,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演讲备受推崇。

除了演讲术,拉丁语被当时视为国际交流的语言工具,即拉丁语是当时受过教育人们的共同语言。布格哈特在其《拉丁文的论文和历史》中指出:“很多著作都是由于拉丁文的书写才没有坠入无声无臭之中,因为拉丁文的发展,这些著作被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学术界。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2]362。他还指出,一些作者比如马基雅维利、瓦尔奇等,虽然有自己的独特语言和风格,可还是受到了古典文化的强而有力的影响。他们不是人文主义者,但是他们是从人文主义的学校里出来的。他们是为市民而写作的市民。

“古代希腊文化中拉丁的文学遗产,这比建筑方面的遗迹更为重要,当然也远比它传留下来的一切艺术残迹更为重要”[2]224。布格哈特在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这样写到。古代著作对于当时的意大利人来说视为珍宝的收藏。“在以抄书为职业的人们当中,那些懂希腊文的人地位最高,他们特别被加以‘写本人员’的光荣称号”[2]541。从这里的描述来看,文艺复兴时期抄书是一种职业。就这个职业本身为传播和宣扬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作品以及思想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然意大利又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元朝纸币作了非常详细的记载,这对欧洲印刷术的产生都有启迪作用[3]268。

不管是演讲术、拉丁文、抄写印刷的合力推动,同时更为关键的力量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也为其观念转型提供了强劲的混合拉力。文艺复兴时期的百科学者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论”,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引起了人们宇宙观的根本变革。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发现月球、太阳黑子等及布鲁诺布反对神学家所谓“天界”和“地界”的说法,指出包括天体在内的自然万物都统一于物质。这些自然科学的发展,逐步改变了人们心目中神圣而至高无上的封建迷信思想,验证了人的发现,再次证实了人的现实的限制性,迫切为人们实现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可行的物质技术基础。

1500年,西欧人走向海外,开始殖民征服,欧洲贸易才走出地中海的狭小范围而扩大到全世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从而促进了欧洲的封建生产方式迅速地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施加了极大的影响。“地理大发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的发生都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进取精神,而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4]。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又各从不同的方面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鸣锣开道:地理大发现为资产阶级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文艺复兴向资产阶级注入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宗教改革为资产阶级在欧洲不少国家推倒了作为封建势力顽固堡垒的天主教教会的统治,并且为资产阶级锻炼了象加尔文教那样的精神武器。

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一种符合其发展的代表资产阶级思想的诞生,文艺复兴使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宗教改革将人拉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漩涡中,神权共和国走向了资产共和国引起了欧洲社会的共振,资产阶级运动改革蔓延在大西洋两岸。地理大发现、拉丁文的发展、演讲术的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都奠定了文艺复兴和宗教运动不是集中发生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而是发生在大西洋围绕的地方。悄然间,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的观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向由表及里、由外在的文学、绘画、雕塑等形式向内部的社会政治改革制度瓦解、由意大利向整个欧洲地区纵深进行着不可逆转的观念转型,从而深刻地影响着西欧每一个国家的发展,给人类社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带来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五、观念转型的实现路径:美的融合力

文艺复兴给西欧打开了一扇思想解放的窗,它所传承的人的发现、人的解放、人的限制,展现了人性之美的优秀的美德与文化底蕴。宗教改革在这样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悄然开始,并接受了发现世界之美、人性之美,文艺复兴改革者也是宗教改革者。宗教改革者的开放心态,即人文主义相互促进。文化人类学中传播学派的中坚人物格雷布内尔和施密特将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世界某一个地方一次产生的,然后开始向外传播,与其他文化融合,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圈。由此,我们认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欧洲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内在的本质统一性要求都是实现人的解放。文艺复兴发现了世界之美、人性之美,从外在表现上彰显人的诉求,而宗教改革直接从社会改革运动中冲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实现了人的解放。

文艺复兴的文化,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上至宫廷建筑下到平民百姓,受文艺复兴的熏陶,文艺复兴崇尚个人之上,宗教改革运用文艺复兴的个人至上,强调个人至上,用实际行动拉开了资产阶级社会改革的大门。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人们在思想上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对人的束缚,那么宗教改革便是人们在行为实践中践行了根除封建制度,发动资产阶级。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观念转型如我们所述,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的观念转型是当时社会发展合力的结果,即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人文主义者的广泛传播,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伦理思想的驱动,大学、拉丁文、演讲术、地理大发现以及整个欧洲的自然科学发展的合力推动。这样的观念转型并不是传统的,也不是盲无目的的,而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势力迫使欧洲各国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人们选择了接受文艺复兴的文化,并在宗教“因信称义”的精神支柱支撑下,在扬弃中前行,这也是我们最初的考虑:各地区或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并未形成一个国家同时或者核心的文艺复兴的成果。我们看到,文艺复兴发生在意大利,但是宗教改革并未发生在意大利。世界之美、人性之美,统一的内在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解放,一股围绕以各自国家的根本利益为主旨,追求人性与世界之美的力量融合,凝聚裂变爆发出思想运动的丰盛果实。

[1](英)丹尼斯·哈伊.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M]. 李玉成,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2](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 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81.

[3]何顺国.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齐昂昆,彭春霞. 人的发现和限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同本质[J].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4):42-44.

[5]刘丹忱. 试论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和特点[J]. 辽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70-76.

猜你喜欢
宗教改革资产阶级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英国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
DIY小卡片“玩”转思想史教学难点——以人教版“宗教改革”一课为例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