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建
(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早期著作,尽管有其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在其中,马克思详尽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和人的异化理论,指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工人的异化,同时指出了摆脱异化的途径,并设想了消灭异化后的社会形态。自从《手稿》出版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异化”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导人的马尔库塞,就是其中一个较有影响力的代表。马尔库塞的异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单向度的人》一书中。二者的异化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但是由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因此,分歧和差别也是不可否认的。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马尔库塞的人的异化理论,都有一个前提假设,即有一个人的本质的存在。这样才会出现所谓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在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则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既是导致二者对异化内容划分为不同层面的前提,也是解除异化道路不同的原因所在。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研究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他通过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制条件下出现的人的本质异化问题的系统分析,初步提出了人的本质的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首先承认人具有自然属性,但是人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并且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所在。而“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57。马克思认为,人不同于动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它的存在就是它的生命活动。而人则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了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这样,马克思就指出了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说人必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去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同时,“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1]58。这里可以看出,劳动是人类确认自己本质的唯一方式,在劳动过程中,人不仅与社会发生关系,同时人与人之间也必定产生社会关系,而人又生活在这一社会关系中,因此马克思才在后来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6。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实践,当然应该是指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
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不同于二者的人的本质的理论。首先,马尔库塞不同于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得出人是社会关系综合的观点,而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其次,马尔库塞之所以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主要是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在他看来,先天生成的无意识由于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更能体现人的本质。无意识中的本能主要是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由于人首先是一种存在,因此人的本质首先是与生存本能相一致。这种生存本能就是爱欲。但是,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却是对人的本能冲动的压抑。尽管“爱欲”主要源于弗洛伊德,但是他没有区分爱欲和性欲。马尔库塞则把爱欲和性欲区别开来,并指出“爱欲所指的是性欲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3]134。就是说爱欲既要超出量上单纯的性器官的愉悦的满足,还要超越达到质上人格的爱欲。同时,马尔库塞将文明社会对爱欲的压抑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基本压制,即生产力的相对低下和物质资料的相对缺乏,这对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是必需的;一是额外压抑,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对人的生命本能实施的不合理的压抑,显然这是强迫的和必须克服的。现代工业社会,不但没有克服额外压抑,反而使额外压抑得到了发展。因此,马尔库塞指出,“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抑的历史。文化不仅压制了人的社会存在,还压制了人的生物存在;不仅压制了人的一般方面,还压制了人的本能结构”[3]3。爱欲的压抑是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本质特征。
这就不难看出,马尔库塞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建立在弗洛伊德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的本能结构学说的概括表现。即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的理论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的,这一方面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中的合理需求,促进了人的生物存在。另一方面,从自然属性出发寻找人的本质,用人的自然属性规定人的本质,就把人降到了动物的水平。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的规定只能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当然这里并不否定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将两者统一起来,但是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社会属性。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经过产业革命洗礼之后的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一系列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经济剥削的现象,由此引出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物的异化”,这主要包括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分别同劳动者异化。首先是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理应属于劳动者,归劳动者自由支配。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产品已经成为一种不依赖于劳动者的力量,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是同劳动者的劳动相对立的,这就导致了“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1]51。劳动产品是劳动对象化的结果,使工人的劳动得到确认,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却异化了。在这里,异化显然不同于对象化。对象化是异化的前提,对象化是以自然界、感性的外部世界为客观前提,否则劳动者什么也创造不出来。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认为的那样,自然界在两个方面给工人提供生活资料:一是生产资料,即劳动对象;二是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工人通过劳动占有外部世界、自然界,他就同时失去这两种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53。这样,工人只好沦为奴隶,与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其次是劳动行为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源自于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因为产品本来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劳动本来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人类的一种需要。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行为却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外在的,而不属于本质的东西。工人的劳动完全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逼无奈的。“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54。相反,工人在不劳动的时候则是自在的、舒畅的和幸福的。马克思认为:劳动行为的异化表现在不仅工人劳动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甚至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工人只有在满足了吃喝性等动物机能时,才感到自己是自由自觉的,而在发挥人的机能——劳动时,则觉得自己是动物,即“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1]55。
(2)“人的异化”,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相异化。首先是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马克思是在分析了“物的异化”——劳动产品和劳动行为同劳动者相异化的基础上,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和动物不同,人通过实践活动和改造自然界、改造无机界,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来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把自己的生活当做对象。但是异化劳动颠倒了这种关系,以至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就是说异化劳动使人的本质的生产活动变成人的异己本质,变成压抑劳动者的力量,变成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这就使人类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降低为动物。其次是人同人相异化。前面所说的三种异化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然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即人与人的异化。如果说劳动产品对劳动者来说是异己的,是作为异化的力量面对着他,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如果劳动者自己的活动不属于他自己,而是一种异己的活动,一种被迫的活动,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马克思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1]60。的确,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作为异己于工人的力量,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给工人带来痛苦,却给资本家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资本家成为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
马尔库塞生活的时代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了物质极为丰富的“富裕社会”和“消费社会”,因此决定了他的异化理论的内容不同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产生于他对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批判之中,尤其是在《单向度的人》这部著作中。具体来说,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的异化对人的否定。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不过,它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造成它的极权主义性质的不是恐怖和暴力,而是技术的进步”[4]207。在马尔库塞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不合理现象都源自科技的异化。一是科学技术异化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导致了政治统治的合理性,科学技术成了维护现有秩序,操纵大众的工具。在马尔库塞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征服自然的快感的同时,也成为人统治人的手段。即统治者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信赖而间接地实施自己的同治,将统治阶级的意志融合在科学技术及其产品之中。二是科学技术加深了物对人的统治。马尔库塞提出了这样一个等式“技术的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奴役性的加强”。就是说,虽然科技在进步,但是人类并没有解放,反而日益受到科技的奴役,成为机器的奴隶,成为物质产品和消费的奴隶。科学技术对人的奴役逐步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使人类日益失去对社会的批判,成为顺从的奴隶。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消除了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可能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体力劳动的数量和强度明显减少。过去工人经历的肉体的痛苦消失了,工人阶级在享受舒适的物质生活时,放弃了应有的政治立场,失去了应有的批判功能。正如马尔库塞所言“在资本主义世界,这两大阶级仍是基本的阶级。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改变了这两大阶级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不再成为历史变革的成因。维持和改善现制度这个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利益,在当代社会最发达的地区把先前的敌手联合起来了”[4]4。
(2)人的异化对人的否定。马尔库塞认为,单向度的社会必然导致单向度的人的出现。单向度的人,一定是被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所异化的人,即失去批判性和否定性的人。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统治成为新的统治形式,人们受到科技的压抑和控制,人的自由遭到损害,从而使表现富裕的社会变成了一个病态的社会,社会的人也成了异化的人。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的异化。由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加强,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密,越来越专业化。这在使得发达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劳动者的异化。工人长期从事单一的劳动,执行机器的命令,使得自己的情感无法得到释放,劳动者逐渐被异化了工具的附庸和奴隶。而劳动本身也不再是其自由自觉的爱欲活动,而成为满足其他需求的手段,即劳动异化了。二是消费的异化。科技进步同时带来了消费品的丰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但是这种表面物质需求的满足并不是真正需求的满足,而是一种虚假需求,是统治者为了获得利益而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强加给工人的。现代西方社会推行的是高生产、高消费的政策,它为了使这个社会制度延续下去,必须是产品得到消费。“在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设施中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自由。何况个人自发地重复所强加的需要并不说明他的意志自由,而只能证明控制的有效性”[4]8。他们通过制造虚假需求,以实现强迫性的需求。社会尤其是统治阶级通过动用一切传播媒介刺激人们贪得无厌的追求物质享受,并使他们相信自己实际上需要这些商品,相信这些商品将满足他们的需要。消费异化的结果就是,人成为消费的奴隶,即人与产品的关系颠倒了,不是产品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而是人为了使产品得到消费而存在。马尔库塞指出,发达工业社会人的异化不仅仅表现在劳动领域和消费领域,还体现在政治、生活和思想等各个领域。在政治领域,技术进步使政治对立面实现一体化。工人阶级在舒适地享受现代文明所提供的物质生活时,放弃了应有的政治立场,失去了应有的批判功能,整个阶级进入单向的异化状态;在生活领域,技术进步使人的生活方式同化。人们在生活方面享用着大致相同的东西,导致工人阶级就不会意识到阶级差别,就无法反思和否定现实社会的现存秩序,只是完全认可;在思想领域,技术进步使肯定性思维胜利。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表现出极大的控制性。它们对人们进行说教和操纵,压抑人们的自由意识、规定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建立起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从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异化思想的一些区别。首先最大的区别是异化产生的根源的不同。马克思认为异化产生的根源在于由社会分工导致的私有制的出现,尽管私有制是作为异化劳动的产物,但是二者仍然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尔库塞则认为异化产生的根源在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压抑了人的爱欲,导致了人的异化。其次是异化的领域不同。在《手稿》中,马克思主要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领域,或者劳动领域谈论异化理论。马克思从工人丧失其自由自在的劳动的本质出发,围绕着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等内容,指向的是生产领域的劳动异化问题而带来的人的异化。马尔库塞侧重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科技领域以及消费领域等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批判,其异化理论包括劳动异化、消费异化、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最终同样指向人的异化。再次是异化对象的不同。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指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尤指一个以资本家利用资本积累榨取工人血汗的私有制生产方式为特色的前期工业社会)中的“劳动异化”,含义较具体明确,所说的“人”具体指工人阶级。而马尔库塞的异化主要是指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尤指一个高消费、多福利的后期工业发达社会)中人的总体异化,含义较宽泛,所说的“人”也较笼统抽象。
马克思认为,异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必定会被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造成了劳动产品、劳动过程本身都和劳动者相对立,从而造成了劳动者逐渐失去了其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本质,即人的本质的丧失。异化得到扬弃,劳动才能成为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劳动中才能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和幸福的,才能使人发挥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使人已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已的本质,最后真正的解放自己。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呢?马克思认为,必须扬弃异化,消灭分工和私有制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私有制不仅是异化劳动产生的基础,同时进一步生产着新的异化形式。尽管私有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但是私有制往往也给实现人的价值和解放带来阻碍。因此,全部问题在于消灭私有制。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支配自己的产品,劳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每一个人提供发挥自身体力智力和发展自己的机会,劳动才能从奴役人变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还必须消灭分工。因为私有制社会固定的分工形式,使得劳动和劳动者成为商品,任意买卖。只有消灭分工,使每个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得到发展,这样才能使人真正的占有自己的本质。另外,马克思还指出,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是消除私有制和分工差别的唯一途径。
由于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爱欲的压抑导致了当代工业社会出现各种异化现象。同时,发达工业社会通过技术理性控制,已经整合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人的内心世界,已经消除了整个社会和全体成员的批判性和否定性,造成了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因此,对这个社会的否定只能从整体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异化,回归人的本质,及消除爱欲的压抑。为此,马尔库塞提出了总体革命论。他说:“资本主义的实际情形及其特点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和政治上的危机,而且也表现为人的本质遭受巨大的灾难。这种见解认为,只是在经济上或政治上进行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并且主张,必须无条件地通过总体革命来彻底改变现状”[5]。即在总体上进行反对整个社会现行制度的斗争。不仅要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人自身的心理结构也要革命。但是20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学生造反运动失败之后,就证明了马尔库塞总体革命理论的失败和无力。与此同时,马尔库塞又转向了艺术革命论,即通过艺术革命实现异化的扬弃。他认为艺术具有天然的革命性质。马尔库塞指出艺术的革命功能表现在其否定和超越功能、解放功能和造就新感性功能之中,即艺术可以改造旧制度建立新社会。马尔库塞通过分析艺术领域与现存实在世界的关系指出,尽管艺术领域是幻想、肖像的领域、是由无恐惧的生活形象所组织的,但是这些形象却是有效的,是对不合理的现存世界的反抗。因此,“社会的不合理性愈明显,艺术领域的合理性就愈大”[4]189。但是不难看出,马尔库塞过分夸大了艺术的作用,单纯从审美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社会革命的途径,孤立地阐述艺术问题,没有把艺术革命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革命结合起来,造成了其乌托邦的不现实性。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马尔库塞指出的通过艺术革命而实现消除异化的途径存在很大漏洞和不合理之处。艺术属于意识形态即社会意识的范畴。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只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而马尔库塞过分强调艺术的作用,注定了其理论的失败。相比之下,马克思指出的经过消灭私有制和分工并通过暴力革命建立公有制的设想,无疑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并且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1]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M]. 黄勇,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4]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5]张木荣.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不同异化观的比较[J]. 深圳大学学报,1997(3):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