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兵,雷琳
(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制政体的确立,可谓是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节点,标志着吉国政治转型实践迈上了制度重塑的全新轨道。随着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提高,民主空间的扩大,社会动员势头的回转,吉尔吉斯斯坦国内逐步形成较为宽松规范的政治环境。然而,受旧体制和社会窠臼的惯性影响,吉国政治制度化程度仍处于低度水平,议会制赖以生存的民主土壤也较为稀薄,诸此困境无不束缚着吉国在政治转型道路上前行的步伐。
政体的更迭必定导致支撑旧政权体系存在和发展的阶级基础及社会基础发生分化和重新聚合。亨廷顿认为:“传统制度的解体可能会导致社会心理上的涣散和颓废,而这种涣散和颓废又反过来形成对新的认同和忠诚的要求。它可能和传统社会中潜在的或实际的集团重新认同,或者和在现代化过程中演变出来的某一套新玩意或者新团体挂起钩来”[1]。在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制政体的终结、议会制政体的建立意味着民主范围的扩大,如何使新兴社会势力和政治集团(如知识分子、外来移民)对新政权认同,如何使旧制度下的社会势力和政治集团(如部族、家族政治势力、农民阶级、地方官绅等)放弃对旧政体的认同,并把它们一并纳入体制内以扩大政权基础便显得极为重要。
然而,观念和行为的方式一旦形成,就趋于固守而往复。在旧体制和社会窠臼的惯性影响下,保守性的价值标准和政治态度深深地烙在旧有社会势力和政治集团身上,尤其是那些受惠于总统集权制的政治势力(以家族政治势力最为典型),不但不对新体制相认同反而产生敌意,极有可能煽动民意谋求总统集权复辟。在社会上,亲历多次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阶级对政治变革敬而远之,在贫窘的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消极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方式,使他们只与能够给其带来物质财富的社会势力相认同,而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极为淡漠。
政治文化的片状化存在、部族主义和地方主义政治认同也是阻碍吉国政治共同体重构的障碍。苏联解体后吉尔吉斯斯坦因缺少经济和技术援助经济出现衰退,回归到半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社会,失落的人们“将政治信任给与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并保留在记忆深层的部族认同,这样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文化发生了适应经济形态变迁的逆向运动”[2]。部族在吉尔吉斯斯坦成了动员单位,而部族主义也便成了动员的意识形态。“由于部落意识和部族认同的急剧复兴,导致国家认同的低态化,甚至一些地区的部落认同高于民族认同更高于国家认同。”[3]再者,由于吉国在地理上分为南北两大区域,经济差距使南北人民互生敌意,2010年“奥什事件”后,曾有北方人辱骂南方人是“毒瘤”,也有南方人咒骂北方人是“骗子”。这种带有强烈地域意识的身份认同使统一的吉尔吉斯斯坦在民众心理上被割裂。这两种低层次的共同体认同方式使得国家政治整合能力微弱,严重地阻碍了政治共同体的重构。
据吉尔吉斯斯坦司法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吉国正式登记注册并开展活动的政党两年前就已达100余个,但政党数目众多并不意味着政党制度化程度就高。政党制度作为政治现代化的产物,虽然它的存在使阶级斗争由暴力对抗走向民主博弈,但要衡量其发达与否还需参照一定的标准。根据Mainwaring和Scully的“政党制度化”[4]理论,政党要成为高度制度化的政治组织需满足四个标准:社会性,即政党组织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稳定性,即政党竞争需恪守法定的规则和程序;合法性,即政党组织需要有广泛的民众支持;自治性,即政党要有发达的组织体系和高度的自主决策能力。
就吉尔吉斯政党组织的社会性而言,由于大多数政党(尤其是地方性政党)主要由声名显赫的人物根据自己的社会影响力而组建的,“其形成与发展不是依靠政党的纲领和立场自下而上地吸引社会民众来参与其党的活动,而是靠个别领袖人物的意志和威望作为一种行为工具来发挥作用”[5]。此外受政治传统、身份认同以及生活状况的影响,一地民众对外地政党的认同时常让位于对来自于本部族、本地区政党的认同,对财力薄弱的政党的认同往往让位于对资本雄厚的政党的认同,民众这种低层次的政党认同限制着政党社会基础的扩大。日本学者宇山智彦在分析吉尔吉斯斯坦2010年议会选举中主要政党的得票分布状况后指出,“社会民主”党在北部的楚河州和伊塞克湖州得票量占主导,“尊严”党在比什凯克占优的同时在南部乌兹别克族人中也获得了大量支持,来自南部的“故乡”党在南方地区独占鳌头,“统一吉尔吉斯”党在该地区也占有一席之地,“阿塔——梅肯”祖国党则在北部的塔拉斯州获得坚定的支持,尽管支持各党的力量之间没有明确地理划界,但地区因素仍有重要影响[6]。
就议会选举而言,在议会选举中政党违反竞选规则和程序,诉诸于贿选、弄虚作假、攻击竞争对手等舞弊手段已为常态,落选的反对派政党动员民众推翻选举结果也时常发生。而一些社会影响力弱的政党为达到竞选目的也极有可能借力于宗教组织,这显然与政权世俗化进程逆向而行;就政党组织的自治性而言,多数政党组织性差,内部结构松散,缺乏健全的组织体系,基层与领导层缺少政治诉求的疏导机制,政党领袖容易受群众运动的影响,而群众也经常被政治领袖轻易动员。此外,“党团在议会中的活动也暴露出政党在组织建设中最尖锐的问题——党员之间缺乏共同立场和思想。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政党组织中有很多‘偶然’的人,他们大多是在大选之前进入党内的,这些人多为来自黑社会、娱乐圈、商界的代表,来自政界的代表却凤毛麟角”。来自娱乐圈的人士可以增强政党的吸引力,拉取选票,而来自商界的商人们则可为竞选提供必要的财源支持。“不管是在新组建的政党中还是在老党中,‘偶然’的人异常之多,这最终导致了政党的组织性危机。”[7]
就政党组织的合法性而言,由于吉尔吉斯斯坦社会各阶层之间和政党组织之间都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划分,所以在理念上政党对广大民众缺乏特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政党(尤其是新近组建的政党)普遍依赖于政治领袖的个人魅力来获取民众支持,政党“人格化”虽能够短时间凝聚支持力,但这种合法性极不稳定,时强时弱,缺乏制度性和纲领性吸引力。“就算是一些相对而言较老的政党,其领导层也在二次革命后发生了相当大的人事变动。首要的原因,是为了吸收小党,以便在选举中跨过门槛线的要求。毫不夸张地说,直到巴基耶夫时代,几乎每一个有野心的政客都有自己的政党,但是现在的主要政党都有几个或更多具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从一方面讲,这是政党发展的一个正常过程,即政党不再那么人格化;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纪律涣散、政党成员任意而行等问题。”[8]无论是“人格化”强的政党,还是经过“二次革命”洗礼而实现重组的政党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合法性危机。
吉尔吉斯斯坦的政党制度化仍处于较低水平,突显出多党性强、制度化弱的特征。议会制政体建立后政党成为国家政权的主要载体,这对吉国政党组织的制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10月议会选举公布,故乡党、社会民主党、尊严党、共和国党、阿塔—梅肯(祖国)党等五个政党分别以8.47%、7.83%、7.57%、6.94%和5.49%得票率进入议会。尊严党高级成员阿克尔别克·扎帕罗夫指出:“我们明白,进入议会后政党的身份必须改变。”[9]然而整个政党格局的转变和演进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大功告成的,吉尔吉斯还要在这种低态化的政党政治环境中经过漫长的努力才能探索出适合本国的政党制度化道路。
在政党合作方面,由于党际利益差别大,党际信任缺乏,难以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执政联盟缺乏必要的稳定性。2010年10月议会选举后,吉尔吉斯斯坦社会民主党、共和国党和阿塔—梅肯党宣布成立执政联盟。但由于阿塔—梅肯党领导人捷克巴耶夫未能按计划成为最高议会议长,该联盟在其成立一天后便因阿塔—梅肯党退出而宣告解散。同年12月,共和国党、故乡党和社会民主党三个党团签署联盟协议组建新的执政联盟。为加强执政联盟的稳定性,联盟协议规定任何一个政党在两年之内不得以任何理由退出执政联盟。2011年11月社会民主党党首阿坦巴耶夫赢得总统选举,同时执政联盟内各党出于自我考虑,利益分歧的鸿沟不断拉大,甚至以退出执政联盟相威胁,联盟不得不再次重新组合。12月,祖国党和尊严党取代故乡党的位置与社会民主党、共和国党组建起“四党”执政联盟,巴巴诺夫也被该执政联盟推举为总理候选人,并在议会表决中以绝对优势当选为总理。2012年8月22号尊严党和祖国党指责出身于共和国党的现任总理穆尔别克·巴巴诺夫在政治改革、恢复经济、减少债务、打击腐败等领域工作不力,并相继退出执政联盟,成立不到一年的执政联盟因丧失议会多数派地位宣告解散,继而由祖国党、社会民主党、尊严党组建的新一届执政联盟填补权力真空。2014年3月18日,吉尔吉斯斯坦执政联盟“三驾马车”之一的祖国党因对政府失去信任而退出,执政联盟又一次解散。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吉尔吉斯斯坦执政联盟经历了四次解体。
低度的政党制度化和政党间缺乏恒定的共同利益使吉国政党在相互合作中过于看重本党利益,甚至置于党派联盟利益之上,严重阻碍着吉国政党政治健康、有序发展。
在以往强总统为主导的政体框架下,政府机构的权威往往直接来自于总统个人的威权,而人民的意志则下降为次要的、隐性的权威来源,如此总统的个人意志取代人民意志成为影响国家机构行为的最为主要的因素。议会制政体的确立使国家聚合人民意志的渠道更为畅通,国家机构的合法性问题也得以解决。“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格局终结后,议会成为举国的权力中心,中央政府的职能和地位得以提升,地方自治机构的自主性也得以保障。但由于目前议会制政体尚处于试验和磨合阶段,政体由权力集中的“总统——议会制”向权力分散的议会制转变,在较长的时期内将使吉国政策产出和执行能力被削弱。
从世界其他国家政治转型经验看,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制政体在磨合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可预见性的问题:第一,由于议会是由人民选举出的政党组建的,而总统是由人民直选产生的,两者权力均源于人民的赋予,尽管总统权力被削弱但在一些问题上两者仍可能均自恃权力合法而争论不休。“在混合体制中,双重民主合法性对政府的有效性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潜在威胁,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威胁着民主的存续”[10];第二,在议会制框架下,政府作为政策输出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可能向议会发难谋求权力的扩大;第三,虽然总统在任期间必须停止在政党中的一切活动,但其政治影响力仍在,一旦倾向于总统的政治人物担任总理或者议长,总统的意志仍会潜在地影响政府和议会的运作;第四,宪政民主制度的输出能力依赖于发达的政党政治,而吉尔吉斯斯坦最高议会在政党政治不发达的背景下取代总统成为权力中心,各政治派系为维护自身的权利极可能在议会中牵制对方、相互掣肘,耽于无休止的政治斗争,导致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滑向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的低效率无政府状态。这些问题在中长期内可能会较多地暴露在吉国的政治运作当中,限制着体制的输出能力,但随着议会制政体的自我调试和完善,这些弊病的影响会慢慢得以缓解。
在过去二十年间,总统作为权力的中心虽然时常权为己用滋生腐败,但其牢固掌握着国家的强力部门,在巩固政权、应对南部危机、稳定社会、抵御颜色革命侵袭的方面可以适时调度权力资源积极应对,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措施抑制事态发展。而议会却不具备这种应急调度能力,凡是涉及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其产出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讨论和审议。“与议会制政体相比,总统制或半总统制政体将权力集中在总统个人手中,在一般情况下或将更大程度地提高政府效率,提高引进和实施改革的进程和预期效果。”[11]政治多元化和政治竞争下分散的权力分配似乎能够与吉尔吉斯斯坦高度分散的社会相匹配,但随着地方自治权力的加强以及“虚位”总统失去了通过垂直的行政体系任命地方要职官员的权力,地方权力资源可能面临着被地方政治精英以及资本财团所垄断和收买的局面,难以制定出维护社会稳定、刺激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公共政策。而极端主义势力也有可能通过“温和化”处理或培植代理人借助选举进入地方议会和政府,影响甚至改变地方政策制定的导向。另外,地区间经济资源和政策红利潜在的不均等可能导致区域间的不平等性加剧,最终使中央政府难以制定出适应全国的国家政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许涛认为,伴随着中亚地缘政治重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能量释放和多元影响力的不断渗透,原有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因素也正在被全球力量调整带来的动荡激活,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在思想理论、组织形式、社会行动方面已经经历了多次分化和蜕变,具备了对各国现政权和地区安全构成威胁的基本要素。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所处的费尔干纳盆地,作为“泛伊斯兰主义”在中亚的重要基地,弥漫着活跃的“伊斯兰复兴”气氛。根据卡内基基金会驻莫斯科代表处在2012年9月17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吉尔吉斯斯坦约有50%的居民支持建立伊斯兰国家,并提出了“伊斯兰化倾向”问题。这说明原本宗教意识相对薄弱的吉尔吉斯斯坦泛伊斯兰意识已呈现升高的趋势。“虽然这一组单薄数据并不能说明哈里发情结真的开始在吉尔吉斯人之间流传,这些草原牧民的大部分注意力还集中在议会的一幕幕戏剧化表演和必须忍耐的贫困生活上,更有可能说明的是人们对当前世俗政权已经十分厌恶。不过,这些数字或许与近年吉国宗教极端组织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官方教职人员只关注宗教仪式而没有行动和思考来抗衡宗教极端思想、官方伊斯兰教育进入危机期有直接关联——穆夫提、伊玛目们无法抵御来势滔滔、通俗易懂、煽动性强的极端思想,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做得远远不够。伊斯兰激进思想的确在吉国一些地方汹涌泛滥,几乎难以遏制。”[12]
当前中亚宗教极端势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内生性、政治性倾向明显。近年来,极端宗教势力已意识到制造恐怖爆炸事件只会造成普通居民对自己的反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他们改换门庭,努力借政党的幌子,希望通过议会选举合法上台,借此实现建立大哈里发帝国的美梦。吉尔吉斯斯坦南部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解放党就有做大之势,并且向北部蔓延。原本与暴力恐怖组织乌伊运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势力庞大的伊斯兰解放党,近年来在行动策略上进行重大调整,它已不再进行反政府宣传,开始加大力量通过因特网等一切手段宣传自己的主张,声称随时准备同一切反对派进行公开的对话;重视无文化劳动阶层的知识化,认为只有知识化才更容易完成全社会动员,而从事政治是每个穆斯林的义务。它利用自己强大的财力资源,参与教育和慈善事业,得到下层民众的广泛认可。“伊斯兰解放党的政治意图日益明显,常常阐明自己的政治纲领,一些高层成员甚至能对执政当局施加某些影响。在2013年5月库姆托尔金矿抗议事件中,伊斯兰解放党也参与其中,煽动群众。”[13]利用政局动荡和社会危机带来的活动空间加紧向政坛渗透,谋求建立宗教政权已成为宗教极端势力昭然若揭的政治追求。极端势力的渗透已严重侵蚀吉尔吉斯斯坦南部世俗政权的稳定性,然而就目前来看,吉国仍未制定出能有效遏制宗教渗透的良策。随着议会制政体释放出更多的民主红利,宗教极端组织极有可能以政党的形式在南部合法上台,最终使南部世俗政权发生异化。
独立伊始,吉尔吉斯斯坦便极力抹去“苏联模式”的烙印,推动国家政权体系的重塑朝着建立民主国家的目标迈进,并以中亚威权统治汪洋中一座“民主孤岛”的荣耀形象进入国际政治舞台。但是,二十余年间,宪政民主改革的休克疗法带来了沉重的后果。由中亚“民主岛”的狂热追求到“郁金香革命”的骤然发生,由对外来文明的盲从模仿到因制度“叠合”的无效性而陷入“民主——专制”的怪圈。吉尔吉斯斯坦在多重政治博弈中几度修宪却未厘清总统与议会的关系,在强总统主导的混合制政体中,总统高度集权不断压缩民主空间以致政治权力争夺而混乱无序,最终陷入政权“非宪性”更迭频繁。与西方当代政治发展理论相悖的恰恰是其它那些保持着所谓“威权”制度的中亚国家,在保守着转型时期的必要条件——国家制度能力的情况下的渐进民主化更具有启示意义。
吉尔吉斯政治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找到适合自身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目前,吉尔吉斯斯坦政权基础并没有摆脱固有部族势力基础,吉尔吉斯斯坦任何一个政治人物,其身份认同在民众心目中不可避免地带有部族背景和色彩,上层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亲疏往往是以部族关系来划线。换言之,吉尔吉斯斯坦国内没有、也不可能有来自部族关系之外的政治人物。”[14]在考察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发展所展现出的特点时,我们必须注意“部族作为政治组织、政治动员和认同的基础,在公民与国家权力之间充当中间人的角色。而这个角色的制度化,即以政党形式出现,却受到众所周知的限制。而只有通过议会制,才能使得给部族及其所具有的政治潜力,赋予一个具有合法性的安排或者平台。”[15]目前的议会是各力量斗争和平衡的主要平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传统的部族政治认同转换成为有利于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发展和持久政治稳定的政治资源。对于吉尔吉斯斯坦而言,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与政治稳定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如若政治转型努力的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现实与期望之间的落差将再次激起人们对当局的不满,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将极有可能在反对派更为强烈的反政府声音和频仍的社会动员的挑战下日渐式微,其统治效能也势必衰减。最坏的结局可能是议会制政体在反对派要求恢复旧制的鼓噪中土崩瓦解,传统的权威结构得以复辟,吉国在议会制道路上的长期努力付之东流。
[1]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29.
[2]雷琳,罗锡政.全球化进程中的吉尔吉斯斯坦变局与困境[J].新疆大学学报,2011(6):84﹒
[3]丁志刚,董洪乐.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3):37.
[4]KULOV E.Party System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the Post-Soviet Region:The Case of Kyrgyzstan[EB/OL].(2013-12-08)[2014-02-13].http://www.kent.ac.uk/politics/events/research-conference-papers/kulov-paper.pdf.
[5]焦一强.从“民主岛”到“郁金香革命”:吉尔吉斯斯坦政治转型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103-104.
[6]宇山智彦.吉斯斯坦二次革命后的政党政治与总理——总统制:乱中有序[J],俄罗斯研究,2012(05):84.
[7]AHAPA Э.Окажется ли устойчивой парламентская форма правления в Кыргызстане? [EB/OL]. (201403-06)[2014-03-14].http://www.easttime.ru/analitic/1/4/1031.html.
[8]宇山智彦.吉斯斯坦二次革命后的政党政治与总理——总统制:乱中有序[J],俄罗斯研究,2012(05):86.
[9]新闻晨报.吉尔吉斯斯坦新议会入围五政党同意重新计票[EB/OL].(2013-12-07)[2014-02-14].http://news.sina.com.cn/w/2010-10-14/075618229654s.shtml.
[10]МУРЗАКУЛОВА А. Асель Мурзакулова. Перспе Ктивы парламентаризма в Кыргызстане: теоре тический аспект[EB/OL]. (2014-03-12)[2014-03
14].http://www.analitika.org/article.php?story=20081120084849189.
[11]ДОНОНБАЕВ А Д , ДЖЕНИШБЕКОВИЧ Ч З.Чотаев Закир Дженишбекович, Парламентская форма правления в Кыргызстане:проблемы и пе рспективы,ˈРНD(52)[EB/OL].(2014-3-12)[2014-14].http://orasam.manas.kg/books/Z.Chotaev.pdf.
[12]苏畅.当前中亚宗教极端势力特点及发展趋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1):57.
[13]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е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е агентство «Ферга на».Кыргызстан: В селах Тамга и Барскоон начались массовые беспорядки,милиция открыла огонь (фото)[EB/OL].(2013-05-31)[2014-03-13].http://www.ferganane ws.com/news/20718.
[14]孙力.当前中亚形势主要特点及发展前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1):50.
[15]薛福岐.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以来的两度政变与政治发展前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