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芙蓉 李 昊
随着对工程伦理规范认知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工程伦理教育内容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工程伦理规范已经发展成为工程师职业行为的标准和活动指南,并决定着工程职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①但是,近年来工程质量引发的安全事件屡有发生,暴露了高等教育中“工程伦理规范缺失”的短板。关于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也日渐升温,从工程伦理的认知方面着手,特别是调查了解未来的工程师—理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认知的实然状况,再深入分析结果及其原因更是学术界的一个“真空区”。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学设置封闭式调查问卷,调查了以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为主的陕西科技大学的多个二级学院,全面地掌握了本校理工科学生对工程伦理规范认知程度的数据,并深刻分析了原因与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教育理念、完善工程伦理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等三方面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次调查选取了陕西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材料学院、资环学院、理学院、电信学院、机电学院、设艺学院、化工学院等8个学院大一、大三、研究生一年级的理工科学生,采取群体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收回385份,8份无效问卷和7份无收回问卷,回收率96.25%。根据各学科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问卷调查由23道题组成,其中13道多选题,9道单选题,1道排序题。有效样本主要结果如下:男生205人(53.25%),女生180人(46.75%);大一学生248人(64.75%),大三学生66人(17.23%),研究生一年级学生71人(18.54%);8个学院问卷回收分布比例分别为11.17%、5.97%、12.99%、8.57%、20.78%、23.90%、8.05%、8.57%。当然,在调查过程中有部分调查对象因对工程伦理规范有关概念的模糊以及回答问卷时的不耐烦行为会影响部分调查结果信度。问卷采用excel2007进行分析。
对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规范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了解理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制定适应大学生的工程伦理规范教育内容、完善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为工程项目服务。本次调查内容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根据认知的5个层次,即“知道、了解、认同、接受、内化”来设计问卷,从以下几个层次对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规范的认知程度展开深入而全面的调查研究:工程伦理相关概念了解、工程中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工程师的责任、工程师的伦理规范;第二,依据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从工程伦理的教育内容及实践要求调查了理工科大学工程伦理规范知识的普及程度。
理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的相关概念有一定了解、但不深入。笔者调查了理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相关概念的掌握,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工程伦理的概念有一定的认知,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全面、不深入:除对工程活动包括的环节了解比较全面外(对选项全部认同的占63%),其他概念的解读都不深刻。其中2.90%的学生认为生活中的工程是土木建筑、工业制造类,认为是综合类的0.89%;认为工程主体包括建设、施工、设计、监理、勘察单位的仅占13%。
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和理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工程活动比较复杂,工程主体难以把握。而对于工程环节认识较为全面一是因为可以利用生活常识和感性把握就可以简单地甄别工程活动的各个环节,二是本题目涉及的内容形式过于单一。
理工科大学生对工程实施中的利益冲突认识不全面。在调查中发现,面对来自工程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时,仅仅有7.83%的大学生认为利益冲突来自于工程内部协调和工程外部沟通,这样的认识既兼顾了工程主体之间的矛盾又认识到工程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然而,仍有接近90%的学生将工程中的矛盾只是简单地看做工程主体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忽视了工程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所引起的冲突。在考虑工程活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时,只有3.14%的大学生认为自然生态最为重要,然后才是人权问题、安全问题、社会效应、工程实施等;37.43%的大学生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这源于工程师伦理章程中“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置于首位”的原则。
大学生对利益冲突的认识不全面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工程主体间利益冲突本身的复杂。比如在保障“公众的安全已成为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的基本责任”的同时,又怎样处理“必须以自然生态为前提”的道德难题。另一方面由于理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较少,课堂中缺乏案例教学这一环节,所以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如何规避工程中不确定因素、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是工程实施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也是高等工程教育中必须强化的内容。
理工科大学生对工程师承担的责任范围界定不清晰。在调查中发现20.89%的大学生认为工程师应该承担法律责任,遵守项目技术标准,还要为雇主负责。认为影响工程师责任意识的因素分别为:理论知识21.41%,观念问题56.14%,实践经验29.01%;可见在学生的意识中观念是影响工程师履行责任、做出决定的关键性因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其影响较小。为了能更加清楚地说明工程师所要承担的责任,由案例引发讨论,34.20%的学生认为在一起工程事故中工程师最应该承担责任。数据结果表明,工程实施中需要承担责任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只认识到工程主体之间的独立性,而忽视他们之间所要承担的共同责任—维护公众安全、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这说明了大学生对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承担的责任认识不全面、不具体,对工程师承担的责任范围界定不清楚。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的伦理责任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高校对大学生缺乏系统的工程伦理责任教育。
理工科大学生对工程师的伦理规范了解甚少。调查数据表明,33.90%的大学生认为工程师的职业章程应包含的内容有职业道德、职业守则、基本准则、实施规则。但是听过或了解过选项中所有工程伦理章程的学生仅仅有0.78%,了解中国工程师信条的学生9.14%,都不清楚的大学生比例多达74.93%;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师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较为全面的占21.55%,行为规范内容占25.19%。
工程伦理规范可以理解为工程主体在工程活动中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与法律有所不同的是它从道德层面来约束工程主体的行为,它可以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有助于保证工程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②但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工程伦理的认知程度仅仅停留在知道和了解层面,远远没有到达接受、认同和内化阶段。其原因有,相关的工程伦理章程不完善和工程职业社团不健全,更重要的是高等工程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伦理规范教育。可见,理工科大学生只是将工程伦理规范作为一种形式上的规章制度来看待,并没有真正的将这种准则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将伦理规范内化的大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开设课程少、内容不深刻。理工科大学生认为高校没有开设与工程伦理教育相关的课程占55.61%(详见图1),在开设的课程中没有涉及到工程伦理规范内容的比例为40.99%(详见图2),校园网络中没有涉及到工程安全问题的比例为34.46%;在获取工程伦理教育内容的主要渠道上,15.6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是其主要途径,报纸、电视、课堂的比例分别是3.66%、8.09%、1.31%,8.62%来源于其他如书籍、人际交往等。
数据表明,高校开设的工程伦理课程少,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不全面,虽然获取内容的途径范围广,但是在工程伦理教育普及程度极低的情况下,只有少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工程伦理规范知识,大部分学生对工程伦理规范知识仍处于朦胧状态。这一方面说明了高校对现实生活中的工程伦理案例总结少、缺乏理论提升,工程伦理教材缺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工程伦理规范关注度不高。
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实践重视程度低、与课堂教学脱节。基于我校理工类专业突出这一特点,问卷中提到了高校开展的相关工程实践活动的情况,都了解的大学生仅占4.18%,近乎95%的学生对此一无所知。在工程实践方面,仅有2.61%的大学生有经常投入工程实践、与工程师或技术人员一道工作的经历,62.66%的大学生从来没有这种经历;对于以后的职业生涯,只有11.75%的大学生非常想做一名工程师,20.89%的大学生从来没有想进入工程领域,从事工程活动;有了职业愿景,是否有实际行动来为此付出努力实现职业梦想。以参加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为调查内容,仅仅有8.09%的大学生非常想,38.12%的大学生从来没想过参加。以参加工程师培训为调查内容,60.05%的大学生会参加学校开设的工程师培训活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理论水平,17.23%的大学生没有想做一名工程师,当然他们也不会参加类似活动,仍然有21.41%的大学生对此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详见表1)
表1:工程实践情况
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实践与课堂教学实践脱节主要表现在:传统教学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的影响;工程实践缺乏制度的约束和考核,使许多工程实践成为走形式、走过场;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和校内工程实训中心的缺乏;学生对工程师这一职业渴望度不高,进一步减少了对工程实践的热情。
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理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规范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认知状况并不是很理想,其原因有在工程伦理规范教育方面:一是高校缺少工程伦理教材,目前国内工程伦理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致使教师在教学中多以伦理学和工程学为教学范本,以工程案例为教学参考;③二是教学手段上,内容单调、乏味,缺乏积极的教育氛围和条件,即使某些高校开展了工程伦理的相应教学和研究,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由于各地高校的情况不同而没有一致的标准,多为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育,缺乏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工程伦理教育体系;三是高校忽视工程伦理实践性教育,许多高校的工程伦理课仅仅是单纯的分析工程伦理案例,实践理论总结少,其产生的伦理问题的实质和伦理风险防范的具体技术和方法传授较为零散。④理工科大学生在工程教育作用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工程教育体系中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也不足,轻视伦理意识在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中的作用,从而忽视了工程伦理规范在理工科高校工程教育、工程实施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导致大学生对工程师这一职业不感兴趣、对未来的工程职业生涯没有很好的规划。再加之工程活动中环节和主体多,必然造成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伦理规范增多、面临主体利益冲突时伦理规范处理复杂等结果。
如何将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落到实处,真正增进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工程伦理规范教育必须结合理工科高校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解决他们在接受教育和伦理困境时存在的问题,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首先,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理念,重视工程伦理规范教育的必要性。工程伦理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要通过高校教育使之更加促进和深入,尽可能地提升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工程伦理教育强调通过教育和培养,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水平,让全社会关注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关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形成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的伦理意识和素质。
其次,完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规范知识的普及程度。可以通过开设工程伦理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增设工程伦理教育的核心基础课、重视工程伦理教育的选修基础课三种途径来使理工科高校的工程伦理教育能够更为可行,这样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工程伦理相关理论,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工程伦理规范。
最后,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规范的认知程度。建立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的规范制度,一方面,工程类行业要制定相应的伦理章程,加强工程职业社团的建设;另一方面提高社会和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对工程技术的责任追究法制化,在政策上引入对工程主体、工程决策的内外监督机制,运用社会舆论、媒体曝光等手段,最大可能地杜绝问题隐患,促使工程主体更好地履行职责。
【注释】
①潘磊:“工程伦理章程的性质与作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7期。
②张恒力,胡新和:“当代西方工程伦理研究的态势与特征”,《哲学动态》,2009年第3期。
③项小军:“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第8期。
④[美]查尔斯·哈里斯,迈克尔·s·普里查斯,迈克尔·J·雷宾斯:《工程伦理: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丛杭青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