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4-03-02 01:07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郑板桥文论范式

卷首语

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 PREFACE

马克思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既然夜莺和百灵鸟可以唱出不同的歌,人类丰富得无以伦比的思想,为什么只能有一种表现形式?

宋人欧阳修读书有“马上、厕上、枕上”之誉,而清朝康熙年间“扬州八怪” 之一的郑板桥在书法上则有“舟中、马上、被底”之称。他临写了大量的汉唐碑帖,特别是临摹黄庭坚的“山谷体”惟妙惟肖。然而,“山谷体”依然是“山谷体”,临摹者没有创新,更没有自成一体。说到“被底”,郑板桥的书法造诣无意中得到妻子徐氏的“点化”。有一次,郑板桥白天临帖,夜晚上床睡觉时还在被底用手指划来划去,体味帖上的笔法走势。划着划着,不知不觉地划到了妻子的身上,将快要睡着了的妻子弄醒了。徐氏一边拨开他的手,一边嗔怪道:“不在自己身上划,干嘛划到我的身上来,不知道人各有体嘛!” 妻子这一番半睡半醒的话,使郑板桥恍然大悟:前辈书法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家,就是他们有自己的风格,自创一体。郑板桥自此独辟蹊径,砥砺自已的“板桥体”,即后来形成的“六分半书”。

学书法如是,做学问也作如是观,也需要“点化”,虽不强求自成一体,但切不可做空洞无用的“死学问”。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巴尔扎克说过:“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当代学人要有创新意图、创新动机、创新欲望,它是创新活动的直接动力,也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观念的力量源泉。

本期“特稿”栏目推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麦永雄教授《当代西方文论范式转向及其中国化问题研究》一文,笔者认为,自欧洲“奥斯维辛”以来,当代西方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促成了西方文论中富于学术价值的理论范式转向,包括哲学思维方式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向、文化转向、批评范式转向、人类学转向等,探讨这些发展与变化的因由,梳理其增殖、交叠与对话关系,论析其重要范畴的生成和理论话语的学术价值,进而选择其中国化的一些重要维度进行跨语境研究,对于理解西方文论的特质和建构当代文艺理论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桂东南历史文化”栏目发表的几篇文章都各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贾熟村研究员等的《钟文典与罗尔纲的深情厚谊》对两位著名太史专家的深情厚谊作了感人的叙述,留下了珍贵的太史研究资料。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杨丁友教授的《水墨画·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宿影——王维新诗歌艺术研究之一》,以独特的研究视角,欣赏与评析了容县籍清代诗人王维新桂东南故乡情结诗歌艺术特色。

其他栏目文章,如百色学院周英虎教授的《关于广西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几个问题的看法》,德州学院社科部李文峰博士的《分配公平话语中的哲学层面》,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郝文君博士等的《生命伦理学中的自主与信任》,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教部徐生教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本意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胡欣博士生的《德流四海凤飞千仞——论苏轼的文化人格及其超然心态》,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程瑛的《中国大学资源竞争的有限性分析》,等等,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学术视野,值得我们关注。

猜你喜欢
郑板桥文论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