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舞走向信仰
——桂东南传统乐舞文化与民间信仰

2014-03-02 01:07张意柳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东南乐舞信仰

□张意柳

(肇庆学院 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从乐舞走向信仰
——桂东南传统乐舞文化与民间信仰

□张意柳

(肇庆学院 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桂东南乐舞文化包含形式多样的山歌、戏曲、舞蹈、器乐等艺术形式,是当地民间信仰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桂东南民间信仰是乐舞文化的精神核心,又为乐舞文化增添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并成为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形式。乐舞活动中的民间信仰不仅具有乡村社会的教化作用和民众精神支撑作用,而且具有族群社会的凝聚和维系作用,同时具有传统伦理与道德的传承、教化作用。

桂东南;乐舞文化;民间信仰;社会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精华,具有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价值影响。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胡锦涛主席曾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乐舞文化是这一传承体系中的重要方面。作为中国地域文化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桂东南乐舞文化,是独立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显著的民族性、地方性特征。民众通过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乐舞文化活动,展现了本地民众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民俗心理、风尚习俗、审美习惯、宗教礼仪,其乐舞活动的精神内核便是民众对具有超自然神力和超人神力的对象的崇拜而形成的民间信仰。而桂东南民间信仰,是表现民众精神心理方面的习惯、礼仪、习俗等民间事项的传承文化,主要通过本地丰富的乐舞文化来表现。

一、桂东南乐舞文化概述

桂东南是指玉林市所辖的七个县、市、区,以及钦州市的浦北县,贵港市的桂平市、港南区,梧州市的岑溪市等地区。桂东南地区是广西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其传统乐舞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异彩纷呈,不管是民歌、器乐、戏曲、曲艺、舞蹈都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岭南风格,其内容丰富而又绚丽多彩,是桂东南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乐舞作为生命跃动的一种表现形式,集乐、舞之精华,融民间美术、音乐、文学、杂技、戏曲、民歌、工艺、巫术、宗教等为一体,通过各种民间节日、节会在民间进行展演。桂东南传统乐舞是本民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状况、民俗心理、民族语言、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审美习惯、价值观念、风尚习俗等的表现,是桂东南历史发展与艺术创造的成果,具有独特的乐舞文化风格。它所架构的文化艺术空间,是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积淀。

(一)民歌

桂东南民歌从艺术形式上可分为山歌和小调。该地区民间习俗多样,艺术活动频繁,以纯民歌的形式传承的较少,多被吸收和融合进其它民间艺术之中,如唱采茶、唱麒麟等。民歌的形式主要有山歌、唱采茶、唱麒麟。

(二)民间戏曲

桂东南地区的民间戏曲以“采茶戏”“牛娘戏”“木偶戏”“鹩剧”“粤剧”等最为出名。其中“桂南采茶戏”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桂东南传统乐舞一览表:

(三)民间曲艺

桂东南地区的民间曲艺以“唱春牛”最具代表性。唱春牛又称“调春牛”“撑春牛”“舞春牛”,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以“舞春牛”的形式演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民间曲艺。

(四)民间舞蹈

桂东南民间舞蹈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采茶类舞蹈,二是模拟动物类舞蹈,三是祭祀类舞蹈。采茶类舞蹈主要有撑船舞、十打舞、武十打舞、五更里舞、采茶舞、九连环舞。模拟动物类的舞蹈有春牛舞、跳鹤舞、麒麟舞、狮舞、犀舞、龙舞、竹马舞、凤麟祥舞。祭祀类的舞蹈主要有师公舞、走马舞、跳鬼僮等。

(五)民间器乐

桂东南地区的器乐形式多样,品种丰富,其中以“八音”和“喃嘟乐”最具特色,双双被列入玉林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八音”还是自治区级“非遗名录”[1]。

二、桂东南传统乐舞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一)民间信仰是传统乐舞的精神内核

桂东南传统乐舞与本地民间信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它们是紧密相连的互动关系。传统乐舞来源于民间生活,是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审美习惯、风尚习俗、宗教信仰等的最佳表现,是本民族成长与发展铭记在心的符号。传统乐舞渗透着本地区的民族风情,与民间信仰息息相融,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间信仰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通过演绎生活,乐舞能传达出本民族的真实内在的精神核心,反映出本地民众的信仰。乐舞中浓郁的风俗画面和浓厚的生活情趣,又为民间信仰增加了色彩和活力。

民间信仰作为民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它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表现体现出来。民间信仰成为乐舞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内在逻辑。在传统的桂东南乐舞文化中,音乐、舞蹈、仪式、道具、氛围等因素中无不体现出丰富的民间信仰所反映的人与自然、个人与宗族、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出桂东南客家浓郁的敬祖、信神、拜佛、崇巫等信仰特征。

(二)传统乐舞是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

传统乐舞文化既具有娱乐性,也具有文化传承性和较好的表现力。乐舞文化通过自己的系统化过程和神秘化的表现形式,能够将民间信仰的精神价值和规范体现出来,促进其在民众心理形成深刻影响。传统乐舞活动是在适应民众信仰需要的同时,成为逢年过节、庙会、敬社土、祀谷神、收惊招魂、祭天祀祖等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民众在丰富的活动中产生信仰,信仰又为传统乐舞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形式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传统乐舞与民间生活中的风尚习俗息息相关,极其丰富的民间信仰习俗是民间乐舞取之不竭的源泉。

民间舞蹈“春牛舞”。“春牛舞”是农耕生产的发展,促使节令风俗出现,并发展了围绕农耕文化的一系列民间信仰。在桂东南,“立春”期间表演的以迎春劝耕和祈望五谷丰登为内容的“春牛舞”就是这种民俗意识、民俗文化、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在这里,乐舞的娱乐性与民间信仰活动中的实际功能紧密结合着,同时,民间信仰为民间乐舞活动所提供的特定时间和空间,是使民间乐舞得以延续发展、长期传承的重要因素。

如岑溪市南渡镇邓公庙会及其相关的文化节,各种乐舞活动丰富多彩。岁时节令的民间乐舞活动中是最能体现出本民族的信仰的。每逢重大传统节日及各种庙会、庙市等,游人如织,观者如潮,成千上万的群众投身到民俗活动中。这种节日环境与气氛的形成,是群众的心理因素、精神追求、信仰习俗的反映。在民间节日习俗的活动中,民间乐舞的游艺性、丰富性、喜庆性,使民间歌舞技艺与节日欢乐气氛相结合,既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又能反映民俗节令与地方文化的特色。民俗信仰活动为传统乐舞提供的这种表演时机和表演环境,不仅促进了传统乐舞的发展与繁盛,而且也使民间信仰活动本身增添了内容和活力。

如在桂东南传统农村社区中,祖传的规矩是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因此许多民间信仰习俗都与庙会有关,如城隍出巡、关公庙会、邓公庙会等各种佛诞、神诞等,至今都有民间乐舞表演。这种民间信仰风俗,为民间乐舞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娱神和娱人的双重目的下,民间歌舞百戏、乐舞技艺在竞技活动中各显其能、异彩纷呈。这些有传承、有组织的民间乐舞形式,既是民俗文化的产物,又是民间信仰的表现。其中许多传统乐舞不仅完善了自身的技艺,而且在表现内容和思想感情上,也都成为民间信仰文化的体现。传统乐舞寓于民间信仰文化中,民间信仰又包含着民间乐舞,两者互相渗透、互为依托、互相补充、相得益彰[2]。

三、桂东南乐舞活动中民间信仰特征及社会作用

(一)乐舞活动中的民间信仰特征

民间信仰也被称为民俗宗教、民间宗教、民众宗教或传承信仰。它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从本质上说其核心价值就在于精神层面。作为文化载体的传统表演方式,桂东南乐舞承载着本地民众的民风世俗、传统观念、思想信仰。同时,乐舞这一艺术形式又受制于桂东南的特定文化特点,并能生动地反映和影响该民族的思想文化和民族性格。

桂东南传统乐舞是在该地区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以及风尚习俗等条件下形成的,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族性格、民众心理、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不同的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色彩。通过音乐与舞蹈的形式,节奏鲜明的音乐和富有特征的舞蹈合二为一,表现出本地特有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如桂东南民歌中的“唱麒麟”,是将民歌引入到麒麟表演中进行演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唱麒麟”最有特点的就是贺词部分,都是随着现场的人和物而现编现唱,所到之处见人贺人,见物贺物,多为即兴吟唱。唱词内容以贺年、贺春、贺婚、祝寿,或以赞人、赞物、赞新宅、赞地理、赞风水等为主。还有民间舞蹈中的“麒麟送子”,反映的就是桂东南旧时的生育信仰。因麒麟在民间传说中象征吉祥的神物,民众信奉麒麟可旺人丁、旺财运、旺事业、催富贵、保平安、添吉祥、消灾、免难、镇宅、化煞、驱邪等。桂东南乐舞多种形式活动中都有麒麟,是因为当地民众信仰“麒麟在此,百无禁忌”。

民间信仰是一种自然信仰,神灵崇拜是民间信仰的核心,灵魂信仰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如桂东南“中元节”礼敬亡灵的主题体现的是民众的亡灵信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是民间信仰的两大要务。对于庶民百姓来说,祭祖活动尤有意义,祖先与自己血肉相连,情感相通,祖宗是家族的根本,祖先的灵力理所当然地令人信赖,并成为子孙后代的精神依靠。因此,在民众生活中祭祀祖先活动举行频繁,中元节就是在上古秋祭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3]。如民间祭祀类舞蹈“跳鬼僮”,又称“神边”、“跳庙”,主要用来“驱邪疫瘴疬”,祈求神灵保佑,祈望农业丰收,保佑人安畜旺,企求幸福生活。祭祀类民间舞蹈中的“师公舞”,汉族叫“跳神”,是在祀神、祭祖、作斋、打蘸、驱邪或传统节日里的一种以驱邪祈福等活动中表演的祭祀性舞蹈。多由民间巫师“师公”表演得名,也叫“功德舞”,是由释、道二教衍生出来的一种酬神舞蹈,通过念唱舞蹈、器乐演奏、念咒诵经等,用于求神、酬神、丧事等活动中,是人们为祈求平安或为亲人超度亡灵时的一种表演形式。表现民众希望驱邪得福,祈祷五谷丰登,通过膜拜祖先,以求先祖显灵,保佑族人吉祥平安、家业兴旺的精神追求与思想信仰特征。

(二)民间信仰的社会作用

民间信仰是我国民俗文化的根本所在,是本土化的信仰资源,在传承文化传统,活跃乡村经济、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拓展生活空间,以及维系基层社会的正常秩序,参与社会教化、凝聚民族的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久违的民间信仰在民众的生活中重新漫延开来,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为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空间,民间信仰也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适应性。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民间信仰不仅反映区域社会的生态环境、生存状况和发展水平,而且与乡村社会的结构、生活、功能密切相关。乡村社会的行政控制、村落自治、伦理教化、关系协调、秩序维持、生活运行都离不开它[4]。

1. 精神支撑作用 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的巨大变迁,多元文化活动频繁,使民众在获得全新感受、极大自由空间和成功希望的同时,也隐藏着令人不安的矛盾和冲突,使民众感觉到难以预测的变数,体会到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风险。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使得民众对未知事物充满恐惧与忧虑,希望通过膜拜自然神、生活神、人格神、行业神等满足内心的精神追求,构想人与人、人与天、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通过组织庙会、神灵诞辰仪式等丰富的民间乐舞表演庆典仪式,民众在乐舞活动中重温当年看戏的盛况,同时联络村民的感情,寻找精神寄托,娱神的同时更是娱人。在桂东南农村,文化建设还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人口外出务工,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民间信仰在传统农村社区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民间信仰也为乡村民众提供了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平台,为农村生活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民间信仰作为俗文化,为多数百姓所认同,成为老百姓的精神支撑。

2. 凝聚维系作用 民间信仰的神灵大多扎根乡土,有比较固定的信众群体,神灵崇拜活动与村社地缘关系密切,宗祠与村庙是村社不可缺少的两大建筑。桂东南族群组织的神灵崇拜和各种祭祀活动是他们内心信仰的核心体现,它有效地把分散的乡族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了祭祀共同体,民众的命运往往被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在一起。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密切了村社成员之员的人际关系,增进了村社成员之间的团结,化解成员之间的矛盾,维护村民的团结,增强了族群内部的凝聚力,维系社会稳定与村社安定秩序。

3. 传承教化作用 民间信仰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受到民众欢迎,因此得以不断传承,也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祭天祀祖活动,收惊招魂、祭拜行业祖师活动等等一直沿袭至今。同时,通过丰富的民间信仰活动,宣读祖训,宣扬伦理道德,歌颂传统美德、树立道德标准、淳化民风,激励族人进取,规劝民众遵循族规,弘扬民族精神,树立爱国爱族爱家意识,达到教化民众的作用。

纵观桂东南传统乐舞文化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其精神核心便是民间信仰。在多元文化的变迁与相互作用下,从乐舞走向信仰,体现着乡土文化的产生、发展特殊规律及历史演变过程,反映出村里社会的状态与追求。这是一种外在行为、习俗与礼节互动的逻辑依据,也是一种自然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附[5]。民间信仰是我国的一种文化资本,大部分是合理性的正能量体现,是民众世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具体分析传统乐舞文化与当代民间信仰及民众生活关系时,应让当地政府部门看到乐舞文化的娱人娱神的现实作用,看到民间信仰在当代民众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合理因素。政府部门为促进乡村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可对民众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和管理,要让其抛弃那些与现代科技、现代法制和现代道德观念相抵触的成分,主动吸收民间信仰中那些与现代乡村社会人文精神和伦理价值相一致的观念和行为规范,让民众积极参与活动,丰富自身生活,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

[1]刘廷新.桂东南民间音乐探迹[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9.

[2]陈林宜.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03,5(1):53-55.

[3]萧放.亡灵信仰与中元节俗[J].文史知识,1998.11:69-73.

[4]王守恩.民间信仰研究的价值、成就与未来趋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44-46.

[5]肖起清.桂东南客家信仰文化的结构[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6:10-15.

【责任编辑 潘琰佩】

From Music and Dance to Belief——Traditional Music, Dance Culture and Folk Beliefs in Southeast Guangxi

ZHANG Yi-liu
(Zhaoqing University, Xijiang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Zhaoqing, Guangdong 526061)

The music and dance cultural in Southeast Guangxi encompasses diverse forms of folk songs, drama, dance, instrumental music and other art forms, is the local folk beliefs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angible heritage. The folk beliefs is the spiritual core of the music and dance culture activities, and it but also adds a rich ethnic and cultural features for music and dance culture, in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a broad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pace. Folk music and dance activities belief not only educate the rural community and the public spirit of the supporting role, but also social cohesion and sustain ethnic role, but also has traditional ethics and moral heritage, educational function.

Southeast Guangxi; music and dance culture; folk belief; social role

C911

A

1004-4671(2014)03-0029-05

2013-12-26

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传统文化视角下西江流域神谱研究》(11XSH001)和教育部人文课题《桂东南传统乐舞文化与民间信仰研究》(10YJA840045)成果。

张意柳(1972~),女,湖南浏阳人,广东省肇庆学院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地方文化与特色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东南乐舞信仰
“非遗”传统舞蹈的当代构建与审美表达——以朝鲜族农乐舞为例
龟兹乐舞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藏东南溜砂坡的发育特征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