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与ESP课程的设置与衔接问题初探

2014-02-28 01:59孙小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设置教材

王 冠,孙小军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与ESP课程的设置与衔接问题初探

王 冠,孙小军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课程设置的完善与提高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针对高校开设的复合型英语专业本文探讨如何更好地安排衔接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与ESP课程,处理两者之间在时间先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关系,探索深层次的课程体系的融合与复合,以实现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求。

课程设置;衔接;英语

一、ESP课程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的教学改革中,特别是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中,课程设置的建设和完善一直是改革的重心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加之社会经济对于外语人才的需要愈加凸显,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更严峻的考验,这都要求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地改革创新,真正实现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然而,在现行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下,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落后,滞后于社会需求,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与ESP课程课时分配、先后进度、层次深浅等方面无法满足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专业知识认知规律,使得本来服务于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长期处于修订却总是差强人意。在对多次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和总结的时候,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与ESP课程之间的课程设置和衔接成为了问题的核心。

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任务

从上个世纪英语专业引入中国,至今,2000年颁布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目前依然是我们的办学依据。整体来说,英语专业基本教学理念有以下三个方面: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首要的基本任务是语言技能的训练,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专业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其次,专业语言技能课程的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人文素养首先体现在学生的人文知识上,但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学生的思想方法、道德水平、是非标准和言行方式上。语言不是空洞的语言符号,而是思想的载体。另外,专业语言技能课程的教学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任务。思辨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清晰地进行思维的能力,他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形成自己观点和呈现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人文素养一样,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三、ESP专门用途英语的地位

ESP的教学方向是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学生不是为语言目的而学习语言,而是要通过语言去学习某个特定的专业课程,向专业技术领域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专业方面的英语交际能力。ESP既不是单纯的语言课,也不是单纯的专业课,而是将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在相关领域进行信息交流。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ESP教学并未完善,现存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这些造成ESP教学既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又无法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所培养的学生尽管通过了这样或那样的考试,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层出不穷,可谓学不能用,学不致用。除了我国ESP的发展阶段局限性和本身ESP教学不成熟的原因之外,人才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应该从培养复合型人才时专业基础课程与ESP课程之间的衔接上找原因,衔接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学习者语言技能、人文素养、思辨能力的统一融合。

四、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与ESP课程之间的衔接方式与途径

以往对于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毋庸置疑,各个开设英语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无一例外地在低年级进行了语言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这已经为ESP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每一个专业培养目标的体现之一,如何安排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与高年级ESP课程,把语言技能的训练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虽然近几年全国各高校兴起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等各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施提高了外语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但是对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在课程设置方面所进行的研究中,周晓亚(2011.11)以用人单位视角来分析ESP课程设置,主要从毕业生基础英语能力、行业英语和专业技能知识三个方面在浙江一带企业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于经贸类复合型人才基础英语的笔译能力要求较高,达到67%,90%以上企业看重外贸专业知识掌握是否牢固。比照我校英语专业(经贸方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总学分53的专业基础课总学时数达到938,专业课程只有17学分,学时数289。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就业需要,在开设课程数量、所占学分比重、课程开设先后、同类型课程难易程度及内在关系等问题上预先考虑,并在教学管理部门之中获得认可和支持,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环节。另外,课程设置还要遵循教学规律,特别是语言习得的规律,规避语言功利性、工具性的现象,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本功,为将来在社会的应用领用更加宽泛做好准备。

2.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由于学生在毕业之后都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考研和继续深造的学生毕竟占少数,因此ESP课程设置需要充分协调学习者、英语教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教学重心,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教学内容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转化能力并不具备,因而教师要善于将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和ESP课程的用词、结构和文体等特征进行比较,注重训练学生把专业基础课程阶段学到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在所学专业领域中得到应用、扩展和提高。最重要的是,ESP课程教师要经常深入相关企业或行业进行调研,考察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所涉及的英语应用情况和需求变化,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最多的就是学生抱怨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了没有什么用”、“学了也不记得”、“过了很久不用都忘了”,对待高年级的ESP课程,学生似乎有较大的兴趣,认为跟将来的就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却会发现“英语不够用”、“会认但是还是不会说”、“课时太少了”的问题,其实是没有有效地将其与学生兴趣较大的ESP课程内在有机衔接。

3.教学方法的衔接。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开设英语专业的院校对于专业基础课程仍然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多局限于教师上演独角戏,逐字逐句地用汉语讲解、分析和翻译课文,这是一种非常传统而经典的语言教学模式,但是这种片面强调教师的单向输入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做法,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觉得英语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ESP课程由于大多数仍然由原担任英语课程的教师授课,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相比较于大学英语改革多年的成效,英语专业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似乎更加顽固、很难动摇。其实,由于课程内容上的不同,专业基础课程与ESP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只能采取不一样的途径。专业基础课程培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需要踏实的学习和时间的积累,ESP课程需要综合培养人才的素质包括跨文化沟通技能、合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所以,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演练、实训操练、小组对抗等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多出现在ESP课程中,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起到对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的效果。

4.教材的衔接。教材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教材质量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甚大。相对于开发已趋于成熟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而言,ESP还存在教材建设滞后、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因此,一方面,教师在ESP教材选用上既要注意和专业知识衔接,又要注重与基础英语知识衔接,只有语言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让学生从英语中学习专业知识,从专业中回顾英语知识,实现跨学科之间的迁移学习。其实,不是一定只有国外引进版教材就是最好的教材,国外引进教材多为全英语,专业术语非常多,所蕴含的理论知识也非常丰富,但是缺乏应对中国学生学习习惯、理解深度的考虑,特别是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并不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从语言领域一步跨入专业范畴,如果没有非常熟悉教材、熟练教学方法的老师,那么再好的引进版教材也是无用的。当引进版教材无法成为选择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编写、改写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针对性、强调语言应用能力训练的ESP校本教材。

5.评价体系的衔接。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评价内容、手段和过程都应该有利于素质教育而淡化应试教育。虽然在专业基础课程阶段,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考试内容是英语语言能力水平,但是在ESP课程中,考察和评价的指标除了语言之外,更多的是对在专业领域语言的应用、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这种评价指标上的变化首先应该在ESP课程开始之初,在对学生进行课程介绍、课程陈述的时候就明确告知学生,让学生在意识上认识到与以往专业基础课程在考核上发生的变化和转移,这也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其次,ESP的课程由于引自西方发达国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多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对现实案例的介绍分析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ESP教师要摒弃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测、轻督导的传统评价模式,以是否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的现代考评理念,建立科学有效、灵活公正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检测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具体而言,ESP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等合作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元化评估手段,结合课堂讨论、作业完成、学习态度等评价内容,建立起课内、课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细则,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不单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为今后从事专业领域工作服务的工具。

教育的目的有两重,使学生从不知到有所知,使学生从无所思到有所思。而将学生从无所思启发引导到有所思,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更高层次、更重要的目的,也是解决面对很多人才培养现实问题的根源。因此,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培养,更应该是跨文化的、人文思辨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1]周晓亚.从地方高职院校ESP课程设置看高职院校对ESP师资的需求[J].大家,2012,(17).

[2]吴宝惠.探索普通高校大学英语与学科专业英语之间的教学如何平稳过渡[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10).

[3]唐艳玲.构建经贸英语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3,(4).

[4]刘静,王海燕.关于经贸英语教学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5).

[5]符廷军,王晓冬.经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案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7).

[6]邓春梅,张银玲.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EGP与ESP课程衔接模式[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6).

G642.0

A

1674-9324(2014)01-0233-03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2G119、2012G103);湖北经济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研究成果(XJ201107);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王冠,女(满族),湖北武汉人,研究方向:ESP专门用途英语;孙小军,男,湖北武汉人,研究方向:ESP专门用途英语。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设置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