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岩波,王文霞,杨 棪
(兰州城市学院 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倾斜的大学宿舍
——大学宿舍何以恶性案件频发
余岩波,王文霞,杨 棪
(兰州城市学院 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大学生宿舍的恶性案件频发,大学舍友关系引人关注。宿舍“身兼数职”,舍友关系危机难免:空间的二元性、强烈的依赖性、生活的琐碎性、需要的复杂性。多方“各司其职”,舍友关系危机或可逆转:个人注意相处技巧、家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管理有待优化、创造平等和谐的生活氛围。
大学宿舍;恶性案件;宿舍空间;二元性;依赖性
黄洋不治离世、小蒋被刺身亡、林某批准逮捕、袁某批准逮捕……接连发生在大学生宿舍的一桩桩恶性案件,校园震惊,社会瞠目!一项针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宿舍内部人际关系不够满意。从亲密无间发展到“感谢不杀之恩”,大学舍友关系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研究生(博士、硕士)在校学生人数为164.5845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人数为2308.5078万人,两项合计为2473.0923万人。这一数据表明,目前至少有2400多万青年要经历大学的集体宿舍生活。如何处理舍友关系,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一课。这一阵地,仅靠宿舍楼下的几名大妈级管理员显然是无法坚守的。
当下的中国高校,住宿实行“统一管理”:宿舍为6人间或4人间,研究生为4人间或2人间。这种模式,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大学宿舍也就因此具有具备私人和公共空间的特性。”“私人和公共空间的特性”反映了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1.空间的二元性。当学生把宿舍作为私人空间,这方天地便集住宿、学习、娱乐、放松于一体,私人空间具有的无拘束性、强烈的排他性就会凸显出来,忽略了宿舍空间的公共属性。事实上,当至少2人要共处一室,公共空间的受约束性、较强的组织性或纪律性,就会对彼此的行为产生牵制和影响。一间10多平米的小屋,兼有私人和公共双重属性,必然将其构建成二元空间。空间上的矛盾,成为舍友人际关系容易产生危机的客观因素。
2.强烈的依赖性。在人的一生中没有任何一个阶段或时期,会让人对宿舍产生如此强烈的依赖。除去上课、用餐、自习等活动,全天大约一半的时间,需要在宿舍度过。宿舍的作用不只是休憩,还被异化,负有娱乐、放松、处理私人事务的功用。大学期间,偶尔可以翘课,唯独宿舍是不能脱离的,因为多数学校视夜不归宿为违纪或不良行为。有学生叹息:糟糕的宿舍关系,如同走向末日的婚姻。不幸的婚姻,可能导致家庭暴力,舍友关系危机导致恶性事件发生就不足为奇了。
3.生活的琐碎性。在大学课堂,接受的知识是系统的、宏观的。回到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却是具体、微观的。从《南方周末》对黄洋一案的报道中可以看出,林某作案的动机竟然是因为一张小小的水票。起因是“一次与饮水机有关的争执”。争执以林“自己买水喝”告终。林的同学回忆,3月31日前后,林开始出入隔壁寝室借水。“但这次争执应该只是激化了既有的矛盾”,一张价值10元的水票,成为舍友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在南航金城学院刺杀命案中,警方初步调查,当晚9时许,该校学生袁某在宿舍内玩电脑游戏,因同宿舍蒋某未带钥匙敲门而袁某未及时开门,因此双方发生口角,并发生肢体冲突。冲突过程中,袁某拿起书柜上的一把水果刀捅到蒋某胸部,蒋某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一张小小的水票、一件开门的小事,导致两个年轻的生命终结。大学生宿舍里一些琐碎性的生活小事,极易成为舍友关系恶化或危机爆发的出口。
4.需要的复杂性。一间小小的宿舍,承载了过多的负荷,倾斜的危险时时都可能发生。当基本需求裹挟着宿舍的每个人,集体的需求就会遭受冲击,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复杂,时时都可能产生危机。
目前,几人同居一室的住宿格局,尚无更好的方式来取代。如何处理舍友关系,就成为大学期间的必修课。
1.个人。注意相处技巧。大学期间,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同处一室,尤需注意相处的方式和技巧。①学业第一,志存高远。大学虽没有像中学阶段的高考压力,但也应把学习作为主要任务。围绕确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有序、系统的刻苦学习。唯如此,内心才能沉静下来,才能既预留私人空间,又把宿舍作为住宿的公共场所,使宿舍“住宿的”功用突显出来,人际关系或可变得更为简单。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学是通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不妨给自己多一些要求,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磨炼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胸怀坦荡的人、宽容的人,能给朋友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也能使自己在愉悦的交往中赢得朋友的信任和尊重。③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孔子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直至今天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对大学生相处依然有借鉴作用。生活空间的共同性,年龄的相近性,如能进行有效交往,不但很多方面能够趋同,而且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长进,甚至可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宿舍文化”。④提高修养,减少摩擦。大学期间,是一个形成自我形象的重要阶段,要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所以,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更友好、更融洽地与他人相处,自我的人格力量是任何别的事物都无法替代的。⑤遭遇危机,寻求干预。大学生交往没有角色的不同,没有礼仪的约束,会让人放松甚至麻痹。一旦遇到危机,出现矛盾,就要勇于面对,在自己无法处理的时候,可以积极主动地寻求外界帮助。
2.家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今天的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还停留在物质和学业的层面。而今天的大多数学生并不为吃不饱或穿不暖而发愁,碰到的心理问题却是他们的父辈未曾经历甚至无法想象的。①前期指导。家长应在学生入学前给予引导。提醒孩子,大学是小社会,学会与同学的相处,是大学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提出合理建议,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个准备。②日常关照。今天的大学生,与家人交流的物质通道是丰富的,可以通电话、发短信、发微信、视频聊天。但是,当年为何一封家书抵万金,读了一遍又一遍,今天父母与孩子却无话可说呢?把交流的重点放在情感和思想方面,孩子的心里话才情愿对你讲,家长才有干预的基础。③家庭和睦。家庭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和谐、平等、民主、轻松、愉悦的家庭关系,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并影响他的人际交往。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办法之一,就是家长以身作则,哪怕是上大学的孩子也不例外。
3.学校。学校管理有待优化。学校肩负着学生宿舍管理、化解舍友矛盾的重要职责,管理方式和化解矛盾的手段还有待提高。①少些宏观说教,多点微观辅导。各高校对可量化的、易查找的纪律问题关注较多,如上课的考勤、夜不归宿等,但对舍友之间的矛盾、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还比较少。如果能够采取定期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游艺活动、一对一交流等方式,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助和干预,虽然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一些重大的恶性案件完全可能早期发现并给予干预。②增加辅导员数量,优化辅导的质量。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定要求,高校150名大学生配备一位辅导员。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很多高校每个二级学院配备1~2名辅导员,而二级学院的学生人数少则六七百人,多则上千人,增加辅导员数量迫在眉睫。同时,辅导员的工作效能,也需顺应高校发展和学生现状,做积极的调整,不能将其工作范围固定在出勤率的统计和对违纪的界定上,让辅导员深入宿舍、深入学生、深入心灵,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辅导员的工作重心由“外”转到“内”,由“管人”为主转化为“交心”为上。③紧跟学生成长的脚步,熟悉新型的交际工具。互联网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者若能借助这一交流平台,熟悉并掌握应用互联网技术,加入学生的社交媒体,互联网的隐匿性更能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建立真挚感情的同时,获得一手的信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黄洋一案中,林某多次在网络空间中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际交往困惑,却未能在事发前引起关注,从而酿成了大祸。
4.社会。创造平等和谐的生活氛围。人际之间的很多矛盾是由“不公平”引发的。提高物质生产力水平,增加物质财富的积累,促进人际关系的平等是社会运行的总方向,也是减少宿舍恶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基础。当社会的物质财富还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公平”就显得尤其重要,可谓“不患寡而患不公”。
一间小小的宿舍,不仅仅是就寝的去处,而且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驿站。它不但关乎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且与他们的心理健康、人格形成、形象塑造、社交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大学宿舍之倾斜,不仅是大学生的事,更关系到青年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大学宿舍逝去的年轻的生命,带给世人的警示远未消弭,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把大学宿舍建设成青年成长的乐园。
[1]郭文斌.“室友关系”也是必修课[N].人民日报,2013-04-23(5).
G444
A
1674-9324(2014)01-0151-02
余岩波(1980-),女,甘肃天水人,兰州城市学院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学,大学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