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研究的梳理与分析——以中国知网为依据

2014-02-28 03:15
运城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关公关羽崇拜

袁 帅

(运城学院图书馆,山西运城044000)

引言

关公名关羽,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追随刘备,因其忠诚、信义、勇猛,死后被民间供奉。宋代以后,又被官方多次追封,逐渐神化,尊为与孔子并列的“武圣”。其忠勇精神跨越时代、国界,流传千年,影响深远。至今,关公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形象代表、凝聚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

关公的生平事迹、忠勇精神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近年来,学术界、商业界、宗教界等大力开展关公文化研究,涌现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关公文化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梳理,有利于厘清当前关公文化研究的现状及研究脉络,探讨这些成果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发现研究的不足,并讨论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数据获取与分析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用题名=“关公”OR“关羽”OR“关帝”进行检索,获得1165条结果。对这些结果进行检查、对比,去除重复结果、不相关结果等,获得相关文献729篇。将这些文献进行时间分析、主题分析和作者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关公文化研究的时间脉络

通过统计这些研究文献发表的年份发现,对关羽、关公的探讨、研究早已有之,但1995年以前,年产文献数量均在10篇以下,可称之为研究初期。笔者将1995年以后的年发文量用Excel形成一个关公文化研究的时间趋势图(见图1)

图1 关公文化研究时间趋势(1995-2014年)

从图1可看出,1995年研究逐步进入稳定期,年产文献数量在10篇以上,2003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产文献数量在20篇以上,从2007年以后进入繁荣阶段,年产文献量在40篇以上,并且在2010——2012年达到了高峰,年产文献数量在60篇以上。研究文献的持续稳定增长,与90年代以后关公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的趋势相吻合,也说明关公文化研究正在逐步发展、成熟,对社会的影响越来得到关注和认可。

2.关公文化研究的主题分布

通过分析研究文献的题名、摘要等内容,对这些文献论述的主题进行了提炼、划分(跨主题的以主要论述目的为依据),并进行统计后得到关公文化研究的主题分布图(见图2)

图2 关公文化研究的主题分布

从图2可看出,关公文化研究主要分为几大部分:一是细节考证、史实探讨。包括对关羽生平、人物特征、所用兵器、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作战情况等方面的考证、辨析。占全部研究文献的20%。二是艺术作品中的关羽形象、性格的分析、比较和探讨。包括文学和历史著作中的关羽形象和性格分析、戏曲舞台上中的关羽形象、陶塑、木雕等艺术形式的关羽形象等等,占全部研究文献的20%,三是对关庙的研究,包括各地关帝庙的建筑形态特点、建筑艺术、庙宇楹联等的介绍与分析,占全部研究文献的17%。四是关公信仰的现象、特点、原因及影响研究。主要包括各地、各时代的关公崇拜现象、特点、关公神化过程和原因的探讨,以及关公信仰的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分析等方面,占全部研究文献的23%。五是关公文化活动、关公文化研究。主要包括关公文化相关活动(祭祀、文化节、海峡两岸关公文化交流活动等)、对关公文化、“关公学”的相关论述、探讨。占全部文献的11%。六是经济类及管理类与做人的启示,占全部文献的5%。七是关公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占全部文献的3%。

3.关公文化研究的主要作者及其研究方向

通过统计作者发文数量得知,本领域的高产作者及主要研究内容列表如表1:

另有撰写3篇本领域文献的作者8位,撰写2篇文献的作者40位。

表1 关公文化研究高产作者发文情况表

二、关公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

1.关公文化的梳理与探讨

孟海生等较早提出“关公文化”这个词,但对其定义、内涵都没有具体阐述。李元庆[1]认为,关公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以关公崇拜为主题,以集“历史中的关羽、文学艺术中典型的关羽、神化的关羽”三位一体的、复合的关羽形象为主体。孟海生[2]指出民众的认同是关公文化发展的最基本与最重要的因素,认为关庙是关公文化的载体和表现之一,阐述了各艺术类型对关羽形象的升华过程及影响,分析了关公神化的根源在于“神的存在、发展是基于人们需要而存在的,有着强烈的民众性、民族性。”武玉芳[3]分析了关公文化的特点及价值,指出,关公文化具有流行的普及性、神性的多重性、文化的融合性、现实的教化性、信众的群体性、传播的国际性等特征。它在当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传统文化复兴、加强国际友好交往、维系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凝聚力、促进旅游开发、推广道德教化等。

关公文化涵盖多个领域、具有厚重历史积淀且处于动态发展中。笔者浅陋,无力给出一个关公文化的定义,但就目前研究的范围看,关公文化包括物态层面(关庙等相关建筑、关公塑像等)、艺术作品层面(文学作品、戏剧、雕塑作品等)、精神层面(人民崇拜心理、统治者加强精神控制)、制度层面(关公崇拜、供奉的相关规格、仪式等的规定)的关公文化。

2.关公神化过程及原因

对关公神化过程及原因的考察,学者们多基于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等视角进行分析,主要观点包括:统治者维护统治需要而进行的加封、文学作品的形象美化及传播、民众需要英雄形象慰藉心灵、三教拉拢等。李惠明[4]认为,历代文学尤其是宋、元、明、清的美化关羽的诗文、戏曲、小说和民间故事与历代帝王对关羽的加封和祭祀,是关羽神圣化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动因。黄丽[5]概括了以往对关羽神化原因的研究,认为影响较大的是“封建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说。她指出,关羽的神化过程,是其人物形象儒雅化、道德化、政治伦理化、文学化的复杂过程,认为《春秋》大义是推动关羽神化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梅铮铮[6]认为,关羽神话和神化的关羽,是统治者政治需求和大众精神崇拜二者间契合的产物,并随时代的进程而加深。

关公作为财神的形象已深入民心,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尊崇。研究关公作为财神的神化过程,有助于民众厘清认识,正道求财。张富春[7]从明清时期商业兴起、商业伦理发展的过程中分析了关公成为财神之因,探讨了宗教世俗化对关公成为财神的推动作用,分析了关公财神信仰的核心“义中求财”在新时期如何发挥作用。

3.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关公形象、性格

从不同艺术作品的比较中,梳理关公形象的变迁,是这类主题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式。雷会生[8]比较了《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与《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指出《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典范化,其本质意义就在于作者为其注入了忠义盖世、儒雅绝伦的道德内涵,从而体现孔夫子所提倡的《春秋》大义。

刘海燕是关羽形象研究的主要学者之一,她的研究涵盖了文学作品、诗歌、戏剧、民间叙事作品、民间祭仪剧等形式中的关羽形象。其博士论文《关公形象与关公崇拜的演变史论》[9]揭示关羽由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到宗教神灵的历史过程,是一部完整、系统地梳理关公形象演变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力作。刘海燕[10-14]的主要观点是,戏剧舞台上,多种演出形态,形象的多种阐释,使得关羽形象更加丰满,鲜活,有影响力;关羽形象的演变是一个无限符号化的过程;《关帝历代显圣志传》中的关公亦神亦人的人格神的形象,体现了民间对关公的解读和期望,而民间祭仪剧中的关羽形象也是百姓所企盼的神的形象和力量的表现。她研究了历代诗歌中的关羽形象,指出诗歌中关羽的生平事迹从真实历史向虚构故事扩展;诗歌中关羽形象从人格形象向神格形象延伸。认为在诗歌中,关羽形象得到提纯和升华。从她的研究可以看出,关公形象依其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神格、不同的历史环境而有所不同,并处于不断融合、演变中,主要体现的是不同阶层的愿望和企盼。

戏剧作品是表现关羽形象、性格的最具表现力的形式之一。杜鹃[15]梳理了百年来关公戏的研究概况,从关公戏的历史考证研究、关公戏的文本和文化研究、关公戏的舞台表演研究几方面进行文献概述,指出关公戏研究的不足之处。

4.关公信仰的现象、特点及原因

关公信仰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方关公庙会、文化节、关帝庙建筑、供奉和祭祀仪式等方面。闫爱萍[16]通过观察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会,介绍了关帝信仰在当地的表现形式、特点,指出关公信仰是处在一定的地方文化系统中的,其传承运作只能在地方文化系统中进行。这提示我们在今天要注重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关公文化活动,要加强地方化关公文化的研究,探讨关公文化的共性与地方关公文化的特性,使关公文化体现地方特色、更好地传承发展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石麟[17]认为,造成关公信仰文化现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但大要而言,封建统治阶级抬高关羽,关键在于将他作为忠义楷模,让人们效法,从而维护统治;而被统治者们崇拜关羽,主要将他作为正义化身,通过这尊正直之神来保护弱者,调解、评判人世纠纷,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感,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另外,在海外,凡华人聚居处,皆有关公崇拜现象。根据文献,关公崇拜在海外主要集中在美国以及历史上受中国影响较大的中国周边国家,如泰国、越南、朝鲜、日本等。徐东日[18]通过对燕行使者眼中的“关庙楹联、庙宇建制”的描写折射出其对关羽形象的看法,从“他者”视角解读了中国的关羽崇拜现象,比较了朝鲜的关羽崇拜现象及动因,认为在朝鲜,关羽的形象经过燕行使者等基于朝鲜文化语境的“诠释”,已经成为变异的关公形象。

谭志词[19]介绍了越南的关庙情况,证明越南历史上曾盛行关公崇拜,指出这种崇拜现象是由华侨华人的传播、中越文化具有共性、越南统治者维护统治需要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关公形象也与当地宗教信仰互相渗透、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崇拜现象。才让[20]通过介绍清朝两位活佛所撰相关文稿,分析了藏传佛教中的关公信仰现象、成因及发展。清朝时期,受统治者及中原社会崇拜关公的影响,藏传佛教的宗教领袖、学者将关公引入自己的信仰体系并加以改造,制定了祈供的标准、仪式等,形成了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关公崇拜现象,并服务于佛教的发展。

关公崇拜现象在各地表现不一,但本质上都是迎合了人们内心的精神需要,并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精神生活相适应的。

5.关公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关公文化作为世界影响最大的名人文化,开发文化旅游前景广阔。山西运城、湖北当阳、荆州、河南洛阳等地都开展了关公文化旅游项目,对关公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研究的文献也已有之。赵波[21]等人以中国大陆四大关庙为主线,调查了关公文化旅游现状,分析了关公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苗燕[22]等提出了通过“凝炼关公文化主题,建设协作组织体系”、“组织主题旅游产业集群,完善关公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整合物化关公文化,联合营销关公文化旅游品牌”、“构筑关公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的空间组织体系”、“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协作保障机制”来构建关公文化主题旅游协作联盟。

6.建筑研究

关帝庙、关陵、关帝祖茔等建筑是承载关公文化的物态载体。这些建筑多为能工巧匠所作,有的历史厚重、气势恢宏,有的别致精巧、独具特色,是研究中华建筑文化的宝贵财富。对关公故里山西运城的解州关帝庙、常平祖庙、关帝祖茔以及湖北当阳、荆州、河南洛阳等地著名关庙的介绍、研究较多,在此不赘述。

三、结语

近二十年来,关公文化研究以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应实践着文化强国战略,为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关公文化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缺少新的研究热点;缺乏整体的、学科性的系统研究;缺少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笔者以为,今后关公文化研究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联合国内外的资源和研究力量,尝试开展关公文化学科层面的资源整合、加强学科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关公文化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应重视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应注重开展跨单位、跨专业领域的联合研究。

[1]李元庆.深化关公文化研究需要创建“关公学”——兼评《武圣关羽》、《关公文化大透视》[J].运城学院学报,2005(1).

[2]孟海生.关公文化渊薮及其发展概探[J].河东学刊,1998(2).

[3]武玉芳.从关公身份的演变看关公文化的产生和发展[J].沧桑,2012(4).

[4]李惠明.传神文笔写关公[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2).

[5]黄丽,雷天怡.《春秋》与关羽——孔子《春秋》大义与关羽形象的神圣化系列研究之一[J].辽东学院学报,2010(4).

[6]梅铮铮.从《三国演义》版本流变论关公崇拜[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7]张富春.财神关公:义中求财商业伦理的表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8]雷会生.《春秋》大义与关羽形象的儒雅化、道德化——《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中关羽形象比较[J].辽东学院学报,2010(5).

[9]刘海燕.关公形象与关公崇拜的演变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2.

[10]刘海燕.明代戏曲中关羽形象的多种形态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11]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传播与接受[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2]刘海燕.《关帝历代显圣志传》中的关羽形象与叙事策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4).

[13]刘海燕.历代诗歌中的关羽形象及其物化意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4]刘海燕.民间祭仪剧中的关羽形象[J].宜春学院学报,2010(9).

[15]杜鹃.百年关公戏研究综述[J].四川戏剧,2013(4).

[16]闫爱萍.地方文化系统中的关帝信仰——山西解州关帝庙庙会及关帝信仰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石麟.“关公信仰”文化现象溯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6(1).

[18]徐东日,朝鲜燕行使者眼中的关羽形象[J].东疆学刊,2008(2).

[19]谭志词.关公崇拜在越南[J].宗教学研究,2006(1).

[20]才让.藏传佛教中的关公信仰[J].中国藏学,1996(1).

[21]关公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关公文化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J].前进:45-48.

[22]苗燕,陈瑛.关公文化主题旅游协作联盟的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1(20).

猜你喜欢
关公关羽崇拜
“关羽”去世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关公面前耍大刀
华容道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关公工艺
闲话关羽护嫂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