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碑刻所见戏曲资料

2014-02-27 02:45王鹏龙刘晋萍
文化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碑记戏楼现存

王鹏龙 刘晋萍

(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9)

蔚县古称蔚州,亦称蔚萝,地处今河北张家口市的最南端,西与山西广灵、灵丘接壤。明初设州,属大同;设卫所,属宣化,州卫同城而治;清康熙三十二年改为县,属宣化府。明中后期至清初,蔚县逐渐成为内地和边塞交通贸易区域。蔚县旧有“四多”之称,即庄堡多、寺庙多、戏楼多、庙会多,这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动和发展不可分割。蔚县现存众多碑刻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部分还涉及了城乡祭赛演剧、剧场修建和活动组织等多个方面的情况,本文将从戏曲史角度来揭示戏曲活动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

蔚县戏曲文物众多,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自然因素,神庙中的石刻遭到极大破坏,但依然能从现存戏曲碑刻了解当时戏剧发展状况以及其它相关民俗事项。

蔚县现存戏曲碑刻一览表[1]

上述碑刻大都记述简略,文学性不强,其中涉及到的戏曲内容也是只言片语,但从碑刻内容来看,城乡围绕着寺庙主祀神的神诞日、庙会或春祈秋报等常有演剧活动,移风易俗、娱乐教化是其重要目的,这是蔚县现存碑刻戏曲资料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各类神灵神诞日和庙会有定期祭祀和戏曲演出。清代蔚县县城戏剧演出繁盛,仅从现存碑刻记载来看,三月二十八日天齐庙东岳大帝生日庙会戏,五月二十七日城隍庙城隍爷生日戏,七月二十二日财神庙增福财神诞辰戏。其中州城城隍庙还建有两座戏台,一座在庙内,为山门舞楼,日常百姓“还愿戏”即在此演出;另一座在庙外,专在城隍神诞辰日演出戏剧。实际上,在蔚县古城财神庙街就有五座坐南朝北的戏楼,分别面对真武庙、财神庙、马神庙、关帝庙和鲁班庙,五座戏楼的演出时间即是根据各庙主祀神的神诞日而定。

其次,赛社活动伴随有戏剧演出。春祈秋报是对农事生产的关注,戏剧演出是祭赛神灵的赛事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多为不定期。蔚县农村过去在农历九月间,为了庆祝丰收、感谢龙王、关公、雹神等诸神的演出又被称为“谢茬戏”,规模最大,最普遍。如现存崔家庄村龙王庙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刊立的《答报秋成九月间唱戏献供碑》碑载:“答报秋成九月间,唱戏献供敬龙天,人民乐业各安分,酬谢神灵万古传。”据暖泉镇西古堡现存清光绪六年(1880)刊《重修碑记》记述:“西古堡南券之间多圣祠焉,其□有观音殿,其左有地藏寺,其右有三义殿并马王庙,是皆虔诚求庇之地也。其下又有戏楼,春祈秋报,得其所矣。自顺治年间创建,宫殿参差,楼台掩映。”据此碑记,西古堡瓮城内神庙群创建于清初,戏楼修建目的在于“春祈秋报”,笔者认为此次工程项目众多,需要大力物资,极有可能是陆续修建。

暖泉镇曾是蔚县八大集镇之一,由北关堡、西古堡和中小堡组成,北关堡在明代驻兵防御。西古堡堡城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续建于明末清初,南北堡门外筑瓮城,南瓮城内寺庙有地藏寺、阎君殿、观音殿、三义殿、马王庙、戏台等。古堡入口作为起点,根据其大小、功用还会开辟一些特殊用途的空间,它们不仅仅是可视的方位空间或者处所空间,而且是一个承载了诸多传统思想、行为逻辑和心理成因的复杂的混合空间。无论怎样,戏台却是民众为了酬神献戏和满足日常娱乐的需要而修建的。实际上,蔚县在明代先后修建了大量具有防御性质的堡寨,有八百村堡之说,但因建堡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非常多,大多数祠庙与村堡并非同时期修建,戏台更是伴随时代的变化与戏曲的普及后来所修建的。

神庙是古代村庄聚落公共活动空间和赛社的主要场所,而定期或不定期戏剧演出都具有劝善惩恶、广教化、厚风俗的功能。现存下宫村乡南马庄村北堡关帝庙民国十年(1921)刊立的《重修关帝庙戏楼建立禅房女戏厂碑记》碑记述:“戏楼乃演古风今、戒人以好善恶之地,女厂亦所以分男女之区,是皆可有而不可无者也,”故修葺关帝庙的同时建立“女厂”。现存南留庄镇白后堡村玄帝庙清道光四年(1824)刊立的《公置场院碑》碑载:“今幸公置场院,阖堡便用,观戏以分男女,并工筑台,不日告成。”为女性观众设立专门的观看场所,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滋事,另一方面也有规劝教化的意图。

蔚县现存碑刻戏曲史料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关于剧场的修建概况,但限于篇幅,笔者在这里仅从剧场史角度,来分析蔚县神庙剧场修建的历程以及表现出的新特征。

第一,从现存碑刻资料来看,戏台修建时间大都是在清代。依据仅有的碑刻,我们发现蔚县早期戏台出现在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开始大量修建,在清中后期,城乡出现新建、重修及改建庙宇与戏台高潮。在初期,戏台的修建通常远远晚于神庙主体建筑。

现存代王城镇西堡村龙王庙清康熙六十年(1721)刊立的《代王城西堡庙碑记》碑严重漫漶,但提及“观音殿”“龙神庙”和“戏楼”。如果从地方文献记载来看,乾隆四年刊本的《蔚县志》卷二十五有“城隍庙在县治西北旧操场西。国朝康熙五十二年知县孔尚铣建正殿三间,五十九年知县郭允文建寝殿三间、西司房五间、庙门三间、乐楼一座”的记载,那么此可谓目前所知蔚县官方修建的最早戏台,地方官吏这种行为是对酬神献戏传统的延续,更是对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传统观念的改变。

蔚县古城玉皇阁由明初所建“靖边楼”发展而来,整座建筑非同一时期修建。玉皇阁在明正德年间始供奉玉帝;万历二十七年的重修历时十五载,工程浩大,奠定了后来整体格局;康熙、乾隆年间继修。戏台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据玉皇阁内现存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立的《重修碑记》碑载:“延至大清乾隆四十三年,同郡善士劝缘募化,创建戏楼,增饰胜景,其意良美。”另从现存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城北玉皇阁配室碑志铭》和清乾隆四十二(1777)《重修碑记》来看,撰写者对玉皇阁建筑景观的描绘充满溢美之辞,完全将其作为供人游览的著名景观。

单堠村关帝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迁建于堡东郭外,戏台位于山门之外,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立的《关帝庙重修正殿、禅房及创建戏楼碑记》碑载: “乾隆五年间,创建戏楼一座,以为祈福献戏之备”“经领戏楼人高公旺、王淳、郝连成、张从恩、王璿、王银。”关帝庙建筑布局原本在戏台创建之前已形成,戏台只得建于山门之外,而戏台的创建也与最初迁建竟相差了二百多年。

水西堡村原称水涧子,有三堡,中堡修建时间最早。堡南门上建观音殿和文昌阁,观音阁北向,文昌阁南向,中间以墙相隔,堡南门正对面则是戏台。据现存清乾隆庚午年(1750)刊立的《重修观音殿创建文昌阁歌舞楼堡门团碑记》碑记述:“兹水涧子中堡南门外有观音殿一所,由来旧矣。年深日久,墙垣倾颓,本村人民虔心立愿悉欲重修殿宇,创建戏楼。但思此地促短难以序立,而白叟动念慨然告众曰:堡楼高耸,迁修甚善。惟是鸠匠经营,固其基址,砖砌楼台三团门洞,迁庙貌于巍峩,移神像于耸起,岂惟紫殿彤庭莹然焕彩,抑且创建文昌阁,巍然堪羡,复修歌舞楼,灿然可观。”由此可见,文昌阁和戏台属于新建,观音殿原本在堡南门外,此次才迁建于堡门之上。

以上提到的三座戏台均建于清乾隆年间,此外,现存宋家庄镇石荒村圣母庙清乾隆五十年(1785)刊立《重修碑记》亦提及“戏楼”,则该戏台应为乾隆年间或之前所建,这些充分说明蔚县城乡在清乾隆年间开始大量修建戏台。

第二,佛教寺院中出现戏台。涌泉庄乡重泰寺位于崔家寨、阎家寨和咸周村三村之间。重泰寺坐北向南,三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弥勒殿、千佛殿、地藏殿、释迦殿、三教楼和后禅房,戏台则位于山门之外。重泰寺最初属于佛教寺院,明弘治年间改奉儒释道三教,才修建了三教楼。戏台卷棚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与蔚县现存大多数古戏台的形制相似。戏台始建年代不详,据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立的《创修三教楼神路山门外戏房并重修碑记》碑载:“山门外又有戏楼一座,向无下处,时而献戏,即居禅堂。夫重泰寺原属法戒清规之所,倘戏房而在禅堂□,所谓洁净者奚当也。于是二者不第,寺僧慨然,即邻近诸堡亦重恶之。是以道光二十一年春季,住持智阔愿修神路以便香火,愿盖戏房以清规模,邀请崔家寨、闰家寨、咸周村、高利寺公议此功。”由此可知,戏台建立时间不晚于道光二十一年,戏房修建的缘由在于艺人们在演出时居住在寺院禅房内,与僧人杂处易“破坏清规”。此碑记透漏出另一条信息,即重泰寺有僧人常年负责祭祀和日常事务,但经济支撑离不开周边村落。

浮图村玉泉寺位干县城西南10公里浮图山南麓。浮图村在明代是州属村堡,玉泉寺创建于元末至元年间。它最初属于典型的道观,后改为寺院,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浮图村善人张纪等组织修葺了伽蓝殿、祖师殿、龙王庙、山神庙、禅堂。该寺现存清道光十六年(1836)刊立《玉泉山寺创建千佛道场善会碑记》碑提到“屡年六月间经醮献戏”,清咸丰二年(1852)刊立的《玉泉山寺重修碑记》碑提到“按本村田地摊其余□□□废用,村中有无种地者以叁百钱文为公议之则,然后经领者举良工以修龙神庙宇、南北司房,金装彩像,起盖戏楼,创建戏房,无处不补修之”。从碑文记述来看,玉泉寺戏台修建于清咸丰二年,但在道光之前“经醮献戏”已成惯例,之前极可能是临时搭台。实际上,玉泉寺在清代中后期已成为地方文化一种象征,是“蔚州八景”之一。此寺有读书楼,又称玉泉书院,清代名臣魏象枢和李周望青年时曾在此读书,后人们借经醮献戏之机游览名胜,并非完全出于对佛祖的虔诚。

从六朝至宋,佛教寺院中设立诸如露台等歌舞表演设施不乏文献记载,壁画中屡见不鲜,但宋朝之后,戏剧演出尽管异常繁盛,佛教寺院中却很少兴建剧场。从目前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来看,明代山西佛教寺院中开始修建戏台,但并不普遍,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佛教世俗化之后,寺院中开始供奉俗神,戏台才缘其所建。就蔚县而言,从重泰寺和玉泉寺发展来看,它们历史悠久,最初都属于单纯佛教寺院,在明中后期亦逐渐出现释道儒合祀,但直到清代后期寺院中才逐渐修建了戏台,其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

神庙及其剧场的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传统迎神赛会又是一种地方性的全民性活动,各阶层广泛参与,费用人人有份。蔚县现存碑刻戏曲史料的另一重要内容,即生动地展现了在祀神演剧背后起推动作用各种社会力量,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明清蔚县社会的一些特色,认识戏台在社会中重要性。

蔚县是我国北方自西向东通往燕山地区以及自南而北从华北平原通往蒙古大漠的两条交通要道的交汇之处,是联系大同、太原与华北平原(尤其北部燕蓟)之间的重要路径之一。康熙五十年抄本《宣化乡土志》载:“关于商业,在昔蒙古内附,置为藩属。张家口、库伦、恰克图为互市区要区,商业兴盛不亚于内地。本埠商业半为客籍人经营,尤以山西及蔚县人为多,本地人商业势力甚微。”民国二十年刊本《阳原县志》卷十一“概论”条载:“张家口之皮货商人,亦皆蔚、阳二县乔民。”明末清初蔚县商业迅速崛起,神庙及其剧场的修缮活动往往得到了商人的支持。

蔚县古城玉皇阁长期是以官方为主祭典的神庙,明时历次增建或修葺活动都是在官吏倡导下完成的。及至清代,蔚县古城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丧失,玉皇阁也由“靖边楼”向地方文化景观转变,士绅、商人和普通百姓开始更多地参与到玉皇阁的日常祭祀和修缮活动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所建玉皇阁戏台由“同郡善士劝缘募化”,商人和商铺是重要捐赀者。据玉皇阁内现存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的《重修碑记》碑载:“因于本年三月内,约集四行商贾,另开缘簿,图彩戏楼,弥补颓废。”四行商贾中有“西盛当、聚锦铺、人成钱铺、刘文缸房、元吉当、采章铺、永兴钱铺、高名缸房、恒隆当、云庆铺、升太钱铺、永太当、丰盛铺、□□钱铺、永隆当、全盛铺、悦来钱铺、义和当、镇宇当”。玉皇阁道光年间再次进行了修葺,督工经理人仍主要是商人和商铺,主要有“元聚隆、义胜缸房、文德当、泰和缸房、万合当、德醇缸房、文成裕、升恒缸房、丰亨裕、蒋英”,而此时,通过士绅的禀请,知州将玉皇及其庙产判属给各行户,禁止住持僧道干预。至此,玉皇阁彻底变成了由商人管理和经验的庙宇,蔚县商人经济力量也由此可窥见一斑。

蔚县财神庙最初修建时间不确定,庙内现存8通石碑,从日常祭祀涉及了蔚县各商行,参与修缮财神庙的商户的数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财神庙戏剧演出是商户每年惯例,其隆重程度也超越了其他庙宇,除了神诞日演剧之外,商人组成的行会也定期献戏酬神。据清嘉庆庚午年(1810)刊立的《财神庙捐办庆云会碑记》碑载:“财神职司国实裕民通商,其恩泽尤为普,而感荷为无穷也。我油烟行庆云会每岁五月十五日经醮献戏,历年已久。”由此可知,每年的五月十五日为财神献戏是油烟行的惯例。另据清道光六年(1826)刊立的《重修庙宇记》载:“先将正殿后檐立柱,拆墙建直,然后重垣彩画金庄,以及山门台阶钟鼓戏楼无不修理。”此次修缮经领铺户均为钱铺,计有“广源钱铺、厚成钱铺、恒成钱铺、源远钱铺、永元钱铺、义成钱铺、顺成烟铺、敬义钱铺、德升钱铺、生成钱铺”等。由此可知,财神庙戏台在道光之前早已存在,而该庙宇和戏台以及祭祀演剧通常由某一行商人负责。

另外,在筹措筑堡或建庙所需的大量经费方面,士绅的作用非常重要。其财力多者可独营一堡,财力寡者可与乡民合资,民众无资者也可按亩派工。蔚县古城东岳庙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清康熙、雍正年间重修。清嘉庆十五年(1810)刊立的《蔚城东关外仁圣大帝庙重修碑》碑记载:“蔚城东关外仁圣大帝庙,胜境也。三月二十八日圣诞,四方商贾云集,胜会也。”据此碑记述,本地缙绅张氏家族参多次与修缮;嘉庆年间东岳庙“凡献戏、破土工程始兴”,国子监太学生张子厚“率子族人张梁、张尔义、张敏□、张仙桂等各出己赀,亦以见张氏之子孙振振绳绳,无非先人积德累行之所致也”。单堠村高姓为大姓,万历十三年(1585)刊立的《重修关王祠记》碑的撰文者高田是蔚州儒学增广生员,篆文人高甲是儒学附学生员,书丹人高思是廪膳生员;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立的《关帝庙重修正殿禅房及创建戏楼碑记》碑的撰文者高翩是蔚州府学生员,以上几人均为单堠村人,他们作为中下层士绅,还是重要的捐赀人,出现在碑阴的施财众善题名中。浮图村玉泉寺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不仅从重泰寺请来慧泉禅师作住持,而且得到蔚县各乡村以及山西大同府广灵县的“绅士、铺户、各乡众善人”资金支持。

鉴于村落经济和乡村组织的薄弱,普通村庄聚落为了确保神庙剧场建设、神灵祭祀和演剧费用,除了个别士绅捐赀外,有的则设立专门的祭田,或者根据村民的经济能力按比例征收。如南杨庄乡北柳河口村观音殿现存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立的《重修碑记》碑载:“合村众善人等各捐己赀,募化四方,共襄盛事,重建戏楼一所。”涌泉庄乡重泰寺由崔家寨、闰家寨、咸周村、高利寺公议、集资,并募化四方;浮图村玉泉寺“按本村田地摊其余□□□废用,村中有无种地者以叁百钱文为公议之则”。

总之,蔚县现存碑刻具有很文献价值和认识价值,其中所涵盖的戏曲资料是对正史和地方文献的有益补充,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神庙剧场和区域社会的特点提供了资料与凭据。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蔚县碑刻作为古老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将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猜你喜欢
碑记戏楼现存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戏楼
万寿观现存建筑遗迹研究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潍县城隍庙戏楼和郑板桥的戏剧思想
英语缩略词研究中的现存问题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