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中国的少数民族有55个,其中跨境而居的有33个。中国陆地边界线2.2万公里,其中1.9万多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
由于国界线的改变、移民迁徙、自然灾害、战争动乱或其他政治、民族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同一种语言跨越国界而分布在两个或多个接壤或邻近的国家,经过长期使用和发展,有的国家的语言改变了原来的称呼,有的语言还保留原来的名称,有的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跨国语言使用者彼此之间日常沟通无大碍,从而形成了跨境语言现象。
关于跨境语言的定义,我们强调“族体”“接壤或邻近”,旨在把跨境语言跟“移民语言”“国际语言”及“跨境方言”等概念区别开来。譬如,相邻相近的族体作为母语来使用的同一语言是跨境语言,不相邻不相近的族体(或群体)作为母语来使用的同一语言则是移民语言或国际语言,等等。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中国的跨境语言再分为跨境汉语方言和跨境少数民族语言两大块。
本文旨在描述跨境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识别的境内少数民族及其语言,未涉及此后待识别的族群及其语言,譬如新疆的图瓦人和“图瓦语”、云南的克木人和“克木语”等等;本报告也未涉及境内汉语方言的跨境分布,譬如,汉语客家话在缅甸掸邦称作“果敢语”,汉语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在中亚诸国称作“东干语”。诸如“果敢语”和“东干语”等跨境汉语方言的状况,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我国民族学界大多认为我国的跨境民族有30多个。
本文描述的中国跨境少数民族语言有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苗语、彝语、壮语、布依语、朝鲜语、瑶语、哈尼语、哈萨克语、傣语、傈僳语、佤语、拉祜语、景颇语、柯尔克孜语、布朗语、仡佬语、阿昌语、塔吉克语、怒语、乌孜别克语、俄罗斯语、鄂温克语、德昂语、京语、塔塔尔语、独龙语、鄂伦春语、赫哲语、门巴语、珞巴语共计33种。
一个国家的国语、国家官方语言或主体民族语言,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强势语言或优势语言。为了行文方便,同时参考国际同行的划分,我们管一个国家使用人口在15万人以上的非强势语言,称作“大语言”;管使用人口在15万人或15万人以下的非强势语言,称作“小语言”。从上述跨境语言功能的强弱及使用人口的多少,可将上述33种语言分为以下5类:(1)“内弱外强”类,即境内弱势,境外强势;(2)“内大外大”类,即境内境外均为大语言;(3)“内大外小”类,即境内大语言,境外小语言;(4) “内小外大”类,即境内小语言,境外大语言;(5)“内小外小”类,即境内境外均为小语言。
在中国境内属于弱势语言,在境外是强势语言的,共有蒙古语、哈萨克语、朝鲜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塔吉克语、京语、俄罗斯语8种。
表1 “内弱外强”类语言分布(人口单位:万)
注:①此列数字未加注的,均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②中国东北地区,2000年。据2010年人口普查,朝鲜族有183万人,比10年前减少了10万人。③中国新疆,2000年。据2010年人口普查,中国柯尔克孜族有18万人。④中国新疆,2000年。据2010年人口普查,中国乌孜别克族为10569人。⑤中国新疆,2000年。据2010年人口普查,中国塔吉克族有5.1万人。⑥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年。据2010年人口普查,中国京族有2.8万人。
无论在境内还是境外,使用人口都在15万以上的跨境少数民族语言有:壮语、维吾尔语、苗语、哈尼语、瑶语、佤语、傣语、拉祜语、傈僳语9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边境和中南边境,有的还跨3个国家分布。
表2 “内大外大”类语言分布(人口单位:万)
该类语言的使用者大部分在境内,小部分在境外。属于该类的语言有藏语、彝语、布依语3种。
表3 “内大外小”类语言分布(人口单位:万)
该类语言的使用者小部分在境内,大部分在境外,属于该类的语言主要有景颇语、塔塔尔语、德昂语、珞巴语4种。
表4 “内小外大”类语言分布(人口单位:万)
注:①这是2000年数据,据2010年人口普查,中国景颇族有14万人。②这是2000年数据,据2010年人口普查,中国的塔塔尔族有3556人。③这是2000年数据,据2010年人口普查,中国的德昂族共有20556人。④这是中国西藏几个边境县内的珞巴族人口。⑤指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度非法占领区。
15万以下。主要有布朗语、阿昌语、鄂温克语、门巴语、怒语、独龙语、鄂伦春语、仡佬语、赫哲语9种。
该类语言使用人口在境内境外都是
表5 “内小外小”类语言分布(人口单位: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