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现状调查及对策
——以喀什师范学院为例

2014-02-27 02:02李双龙
文化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汉语言通识我院

李双龙 刘 健

(喀什师范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通识教育来源于西方,而引入我国一方面是出于高等教育发展中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一方面是出于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学生人文素养的下降。处于南疆地区的喀什师范学院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因而,通识教育课程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为了解喀什师范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情况,本课题在方法上,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关于通识教育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研究结果。

一、问卷调查设计和处理

(一)调查目的

为较为客观地了解民族地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现状,客观地分析调查数据,选取喀什师范学院为个案,探索通识教育课程有效开设的途径,提出优化通识教育的措施及方法。

(二)调查对象

笔者分别于2013年4月、9月选取了数学系、教育系、法政系、物理系、化环系的学生180名,其中民族94名,汉族86名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科门类涉及工学、理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本次调查在样本的选取上,充分注意其代表性,采用分层抽样和整体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学生类别有大二 (2011级)大三 (2010级)。具体情况如下:

表1 调查对象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涉及理工类汉语言学生35名,理工类民语言学生65名,文史类汉语言学生41名,文史类民语言学生39名;汉语言学生数76名,民语言学生数共104名。理工类民语言学生实际收回58份,文史类民语言学生收回34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达到93.3%,在回收的所有问卷中,大部分学生作了认真的回答。

二、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通识教育的了解程度

表2 我院学生对通识教育的了解程度

在2010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院首次引入了“通识教育”的概念,至今已有4年了,但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完全了解”者廖廖无几,“听说过但不大清楚”者汉语言学生占到47.4%,民语言学生占到43.5%,“完全不了解”者,汉语言学生占到15.8%,民语言学生占到23.9%。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基本了解”。

(二)关于通识教育目的的认识

表3 关于通识教育目的的认识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我院学生关于通识教育的目的,汉语言学生首先是完成任务,取得学分,即为了达到毕业条件,其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第三是提高人文素养,第四是开阔视野,第五是训练思维;民语言32.6%的学生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其次是完成任务,取得学分,第三是提高人文素养,第四是训练思维,第五是开阔视野。也即,训练思维与开阔视野的目的都居次要位置,而具有实际功用的目的取得学分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首要目的。

(三)对现行通识教育课程的态度

表4 关于我院现行通识教育课程的态度

为了解学生对现行通识教育课程的态度,调查问卷设计了学生对两类课程:思想政治类课程与校公选课的态度。总体而言,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现行通识教育课程效果“一般”,即汉语言学生34.2%,民语言学生34.8%;有三分之一学生认为效果“太差”,汉语言32.9%,民语言学生20.7%。特别是对于校公选课的态度,选择“一般”及“太差”的学生占到60%以上。

(四)关于通识教育对个人影响、及价值的调查

表5 通识教育对个人学习的影响

表6 通识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为了解通识教育对个人的影响,从侧面了解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态度,问卷设计了两种题型:通识教育对个人学习的影响,通识教育对个人的主要价值。

汉语言学生中,7.9%认为对自己影响很大,有43.4%说不清楚,18.4%学生明确“没什么影响”,民语言学生10.9%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很大,40.2%学生说不清楚,20.7%学生认为没什么影响。

关于通识教育对个人价值,汉语言学生35.5%认为是了解其他学科知识,满足求知欲,30.3%认为没有明显帮助,意义不大;民语言学生中,33.7%认为是了解其他学科知识,满足求知欲,25%认为是帮助以后就业,21.7%认为是帮助学习理解本专业知识。

(五)关于通识开展途径的调查

表7 关于通识开展途径的调查

在喀师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语言类、计算机类、军事体育类、公选课等模块。事实上,这一划分是与通识教育理念不大相符的,即有“泛化”之意。因此,本次调查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途径的题目。其中87.5%的学生赞成多学科系列讲座,66.7%的学生赞同校公选课的开设,另有两人提出相互交流的形式。

(六)学生希望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类型

表8 学生希望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类型

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喀师院对于公选课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将课程按类别进行了归类,分为人文科学、艺术审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四类,80.4%的学生喜欢艺术审美类课程,73.8%的学生喜欢人文科学类课程,46.4%的学生喜欢自然科学类。总体而言,有51.2%的学生喜欢实用性、应用性的课程。

三、问题与思考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淡漠

虽然喀师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类课程属于课程模块之一种,但学生对于什么是“通识教育”不甚了解,而就通识教育的价值、目的的理解也存在着功用性的特征,以取得学分,实用性为主要出发点。也即学生选择通识教育类课程,特别是校公选课,主要出发点就是取得学分,达到毕业条件,而对于通识教育的学习目标不甚明确。

(二)人文科学、艺术审美类课程较受学生欢迎

“从课程论的角度讲,一门课程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而且还与课程内容、结构、教材等多种因素相关,”[1]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或影响学生对课程喜好的因素更多的是课程类型,艺术审美类课程的艺术性特征,其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对于学生应付50分钟的课堂学习任务,较其他类课程是有着优势的,人文科学类课程同样存在着类似特征,较之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理解,课堂学习中的专心而言,显得更自由。而自然科学类知识并非一味听课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还得有相关理科类知识背景,同样也说明一个问题,即我院自然科学类课程有一定的专业性,离普适性还有很大距离,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三)通识教育的开展途径主要是通过校公选课,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

“通识教育”最初引入我国目的是要解决学生知识面不宽,人文素养下降的状况。我院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语言类、体育军事类、公共选修课,但除公选课外,其他课程均为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因此,我院通识教育开展途径主要是校公选课,可以说,在我院,可以说思想政治类课程解决的是学生的德育问题,而校公选课解决的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及提高人文素养的问题。“欧洲大学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仅仅透过几个特别设计的课程便能达成,而是必须透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将通识教育课程结合到整个大学的学术活动里。”[2]从这个角度讲,南疆地区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类型及途径的理解与国外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四)民、汉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期望不同

喀什师范学院作为南疆地区的一所师范类院校,是一所民汉合校,民族学生包括维吾尔、回族、蒙古族、柯族、塔吉克、俄罗斯等14个民族,占全校学生数的65%上,汉族学生占30%多。民族学生大多数来自于新疆南疆地区,汉族学生来自于新疆南北及内地部分省市。生源的不同,中学基础教育背景的不同,导致对通识教育的期望不同。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通识教育的期望,民、汉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民语言学生46.7%认为通识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在于“帮助学习理解本专业的知识”及“以后就业,而相应地,34.3%汉语言学生这样认为,65.8%学生认为是“了解其他学科知识,满足求知欲”及“没什么意义”。“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只有存在些许仰望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如果一个民族只关心眼前和脚下的事情,那么这个民族注定是没有未来的。关注天空还是关心脚下的体用之争所折射出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内在张力。”[3]南疆地区不同生源对于通识教育期望的不同,也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写照。

四、建议及对策

(一)从教师入手,提高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认同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主体。但教师教学理念对教学效果甚至学生学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不太了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它不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广博的知识基础和选择空间,使学生能从中习得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4]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通识教育的介绍程度,特别是文史类教师只关注课堂的专业课教学,未能就相关学科前沿知识进行适时适量介绍。现代教育理论在界定教师专业素养时,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道德修养作为重要的标准。作为教师要多了解人文学科知识,多介绍学科前沿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通识课程的功能重在教化,即要学生建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通过通识课程使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5]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理念或普适性、人文性知识理应成为教师的基本常识之一,在与学生交流中,以隐形方式使学生知之。

(二)以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几门重点或精品课程

不论是思想政治类或是校公选课程,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认可态度,具体表现为校公选课不实用,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思想政治类课程单一的课堂讲授法枯燥无味。但从具体校公选课的开设情况看,教师职称大部分为中级,高级职称较少,大部分开设的课程是本科必修课程,只有五分之一的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专业自拟题目,因此,学院应以课程建设为平台,鼓励提倡进行校公选课申报课程建设项目,以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三)加强实用性、应用性知识课程的讲授

从通识教育的价值旨趣而言,通识教育其根本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并不在于让学生即学即用,而主要在于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但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对公选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不实用,对就业没有多大帮助。这种对通识教育实用化的理解是对其价值与功能的误解,由此也衍生出了其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更谈不上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如汉语言理工类学生希望公选课增加动手课程,增加趣味性课程。而自然科学类课程也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进行讲授,没有普适性,因此,从课程开设的遴选上,应增加实用性、应用性课程,满足学生需要。

(四)积极推进制度建设,从管理的层面而言,进行多主体管理。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类课程不重视,针对选修课程的意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兴趣,而通识教育的独特的普适性,超越性特征,使得其在教育成效上难以象专业教育那样容易显现。从这一点而言,进行通识教育应同时开展管理及制度的创新,加强对通识教育的专门化管理。在教学管理方面,应进行多主体管理,将公选课开设的一部分权限由系级操作。同时引入创新实践学分,以代替公选课学分,既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又解决学生消极应付上课的问题。学生是否重视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学校的校风问题,对于公选课而言,长期的校园文化影响,代代相传的对公选课的影响与评价,成为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态度。但文化的建设如果没的制度或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其建设效果是很难有成效的,因此,通过这种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或创新,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以制度促教学,使得学生在思想上重视通识教育课程,渐次改变长期的对通识类课程的态度。

猜你喜欢
汉语言通识我院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通识少年·拿破仑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