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真
摘要: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新化,地理学习的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来看,学生学习地理方式的主流仍是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构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造成了许多弊端,在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要必要对中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做以改变。
关键词:地理;学习方式;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019-01
地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指出: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数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但是,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新化,地理学习的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善,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来看,学生学习地理方式的主流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构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是一背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偏重于结论的掌握而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策略实施过程,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精神、方法、态度的培养;二是知识缺乏灵活性,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三是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轻视操作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运用。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有必要对中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做以改变。
1.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地理的"主体",而不这"客体",积极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如果一个学生毫无地理学习的动机,在地理课上"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地理的学习活动并未在这个学生身上发生。地理学习是地理教师与学生就地理信息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在信息社会里,师生在汲取信息方面是平等的。例如教师告诉学生"火星上没有水",而学生会对教师讲"可能有水",原因是他们通过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渠道获得了某些国家科学家对此问题的新探索、新发现。这就是地理教学的信息双向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达到互补,而且体现了相互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这其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是无决条件,没有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则一切教学过程都是无效的。
2.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结合地理课的学科特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经验、兴趣并结合知识本身的特点,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1 基础性学习方式。
——主要培养学生基性的学习能力。偏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自主学习。
2.2 拓展性学习方式。
——是为扩展知识视野而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编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探讨,并注重在活动中应用。体现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自我组织,也突出了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2.3 研究性学习方式。
偏重于师生的互动、师生的沟通、对话与交流(这种方式是目前较为实用也适用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为"教"与"学"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实用性,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一改过去较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地理学习注入活力。
3.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3.1 在各种学习方式中,我们要有选择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俗话说:法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3.2 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现实的学习潜力,主导的思维活动品质,个性意志范围和情感范围。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也因个性的差异而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记忆类型、思维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与小学生相比,初中学生随意注意的能力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技能增强了。初中学生逻辑思维开始优于直观形象思维。因此,地理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材料的选取、显现等,在体现直观形象性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已处于主导地位的实际,把逻辑推理与直观现象结合起来,适当安排地理事故和现象的内存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综合观察,进行分析、概括、演绎、归纳等思维操作,从具体活动的经验中抽象出更复杂的概念和思想。
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兴趣的变换。初中学生学习主要受外部动机的驱使,其兴趣广泛而又多变。他们更多的关注地理学习内容中新奇、有趣的事实或现象,对与自己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又要考虑安排诸如实地考察、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等活动,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亲身体验已有知识的创造经历,这样,既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件,又使他们体验到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地理问题的信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