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实施一年有余。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让我感受到新课改在步步深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语文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才能把学生引入知识学习的境地,使之具有学习的成就感和成功感呢?
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教师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心灵沟通,让爱的阳光洒满学生的心田,努力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我觉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上课没有激情的教师,怎么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只有教师热情饱满、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才能使课堂教学中分分秒秒都能体现“激情燃烧的时光”。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播下进入课文佳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例如,在讲《陋室铭》一课时,首先要抓住一个“陋”字,要走进作者的写作意境,并用文学的随笔勾画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种“陋”之“不陋”的妙哉,这就是一种文学鉴赏的“情感”所在。
第二,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师是“一块黑板一支笔,对照书本讲道理”,学生只是可怜的聆听者,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被动中“接受式”的学习,就谈不上“思维活跃”和“课堂活跃”,这是传统教学的“短板”和“弊端”。实施新课改以来,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以及评价观,要求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都得到拓展,努力实现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始终处于学生学习的点播者、指导者和领路人的地位,是领着学生学而不是教着学生学,这样就使“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师生“互动”是实现“对话”的最佳路径。
第三,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且富有创新活力的。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上,要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要引领学生学会自己去读书,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师只要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教师要领着学生在教材里走一个来回,既走进生活又走进社会。要给学生提供课堂上“展示”的机会,努力做到:尊重学生人人自主创新学习的权利,树立人人自主创新学习的意识,激发人人自主创新学习的情感,创造人人自主创新学习的氛围,提供人人自主创新学习的机会,培养人人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注重人人自主创新学习的过程,开展人人自主创新学习的活动,展示人人自主创新学习的成果。这样,一个开放的课堂就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四,要给学生一个“整合”的课堂。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整合性”不仅是语文学科本身而且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所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是学科教学的“杂家”,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上好每一节语文课的关键所在。
要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和发展的空间,从而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增长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才干。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煤矿学校 )
责编/齐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