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林
去车站接朋友,一起来的还有他九岁的女儿。也许是为了让新见面的我在孩子心中有个高大的形象,朋友对孩子说:“叫叔叔,叔叔可是学校的领导。”
小女孩歪着头看着我说:“叔叔,你是校长吗?”
我笑了笑:“你提拔我了。”
“什么是提拔?”小女孩有点茫然。
哦,我想起她才九岁,“提拔”是成人之间经常说的套话。
我蹲了下来,做了一个拎水的动作,“看到吗?这叫提。”又做了一个拔草的动作,“这叫拔。“
“原来位置是这么高,现在变得这么高。这就叫提拔。”我用手比划着。
“哦!”小女孩拖了一个长音,“可是我还不懂。”
“你真幽默!”还以为“哦”是恍然大悟呢。
“你在班级里是什么职务?”我决定举例说明。
“组长。”她疑惑地看着我。
“现在你的班主任老师让你当了班长,你从组长到当班长的过程就叫提拔。”我小心地寻找着她能懂的词语。
小女孩点了点头,突然,她又歪过头问:“你是语文老师吗?”
“为什么这么问?”我有点惊讶。
“因为你喜欢解释。”她一副很有经验的样子。
一旁的朋友哈哈大笑,指着我说:“老师,语文老师。”
我无暇顾及朋友的取笑,却惊异于一个九岁的孩子,一个不知道“提拔”是什么意思的孩子,竟然能从老师的行为中感觉到语文老师喜欢解释,并据此判断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可见在孩子的心目中,这就是天下语文老师的共性,更让我震撼和汗颜的是——她说的是对的。
语文老师喜欢解释,喜欢说教吗?我不断地反问自己,苦苦思索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平时的教学中我重视启发,重视让学生自悟,但也没能摆脱解释、说教的惯性,尤其相比数学等学科而言。可是为什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自己感觉不出来?想想平时课堂上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视作博学多才,还自鸣得意,突然间觉得有点滑稽。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当受教育者感受到正在接受教育,这种教育已经失败了一半。”一句“你是语文老师吗?”可以折射出孩子对这种解释和说教的模式有一种潜意识的抵制。我们一直以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习得的重要,强调课堂的精讲多练是教师的事,孩子没有明显的意识和选择,却不知道孩子的心中对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定位。我们经常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一股脑地加给学生,生怕讲得不到位,不够淋漓尽致,殊不知,有时候正是因为讲得多,而让学生失去了重点,找不到目标。甚至变得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有人说:“平庸的教师在于说教,好的教师在于解惑,更好的教师在于示范,卓越的教师在于启迪。”
语文老师,也许我们该经常问问自己:“老师,你爱解释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责编/齐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