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焦虑与应答

2014-02-26 05:49蔡晓菲谢永力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因素环境体育

蔡晓菲 王 静 谢永力

(1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各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此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此环境包罗万象,既有人的因素,又有物的因素;既有时间的因素,又有空间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影响和制约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最终影响着大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的改善、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研究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找出其影响因素中的短板、劣势端,加以优化提升,找出其影响因素中的长板、优势端,加以继承发扬,从而创造出适合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最佳体育教学环境,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各项教学活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安徽省所有高校分地域、分层次共抽取十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巢湖学院、合肥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三联学院。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图书馆图书、中国学术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SPORTSDISCS、FULLTEXT的图书以及使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工具检索相关文献及前沿资源,获得撰写论文的相关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对抽样的十所高校中参加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部分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5份,回收率97.5%,有效问卷963份,有效率96.3%),体育教师、分管领导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4份,回收率94%,有效问卷93,有效率93%),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符合统一研究要求(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情况统计

1.2.3 实地考察法

对抽样的十所高校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有关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情况和资料,了解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补充问卷调查不全的内容。

1.2.4 访谈法

对十所抽样的高校中参与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部分学生、体育教师、分管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补充问卷调查不全的内容。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

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查阅很多书籍及文献资料,对于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大都从广义和狭义、硬环境和软环境等层面进行界定。但笔者认为定义的本质始终离不开体育、教学、环境这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所构成的系统外部始终是高度和谐统一的,但其系统内部会随着外界的变化影响而不断进行着新的排列组合,在系统论中的目的性原理指出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目的,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转,有赖于系统的目标。

因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学环境是指体育、教学、环境三者中各因素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静态不断转化从而达到高度和谐统一以服务于体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综合。而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则是对体育教学环境的范围设定,其包含在体育教学环境这个大定义中。

因此,文章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中各影响因素的分析包括三个大方面,分别为体育因素、教学因素、环境因素。其中每一个因素又包含了几个子因素。其中体育因素主要包括体育物质因素、体育精神因素;教学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体育课程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制度环境因素、组织环境因素、情感环境因素。

2.2 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2.1 体育环节影响因素分析

2.2.1.1 体育物质因素

文章所指的体育物质因素主要是指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条件以及体育资金投入状况,体育场馆设施是各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硬性指标,体育场馆设施的齐备与否直接关系到各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直接决定着体育课程设置的比重;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体育资金的投入则是各高校开展各项体育工作的软性指标,因为任何训练、比赛都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投入,大到场馆设施的新建,小到学生参赛的服装、食宿等等。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就硬件条件而言100%的高校拥有400米标准的塑胶田径场和标准足球场,50%的高校拥有多功能体育馆,具体情况参照(见表2),而资金投入则是参加各类比赛的高校投入力度较大,花费更多,但较高的投入也给这些高校带来了更高知名度,从另一层面宣传了学校。

表2 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调查情况统计

通过调查也表明一些高校由于资金、场地器材等方面的限制,大大制约了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减少了学生体育选项的科目,造成了体育班级男女比例或人数的严重失调,删减了各类体育竞赛参与项目等,缩减了体育活动的经费开支,阻碍了高校体育的发展。

2.2.1.2 体育精神因素

文章所指的体育精神因素是指各高校所营造的体育文化氛围以及在不同氛围下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不仅有益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是锻炼学生意志品质,陶冶情操,增强自信的有利砝码。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安徽省高校中的本科重点院校及二本院校都营造了较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学校除了完成正常的体育课程任务外,经常定期举办各项比赛,如校际运动会、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健美操大赛等,更有多所高校每年都承办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比赛,如安徽师范大学是每年体育高考加试的唯一指定考点,也有很多高校在省级、国家级、国际级比赛中都保持着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如合肥学院的啦啦队和击剑队在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合肥师范学院的体育系学生在2013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射击比赛中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这些高校中的学生体育兴趣浓厚,课上热情主动、课下积极参加各项适合自身的训练比赛,通过体育渠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见表3)安徽省各高校体育项目的比赛参与率,其中参与率较低的体育项目大都集中在高职院校中,主要是因为这些学校体育文化氛围较为薄弱,除了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任务外,每年只是指定开展一些传承性的体育课外活动,如运动会、篮球赛、健美操大赛等,在层次上、规模上、形式上都没有较大的创新和延展,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更注重职业教育培养就业人才的目的,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学生体育参与的培养。

表3 高校课外比赛开展情况统计

2.2.2 教学环节影响因素分析

2.2.2.1 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环节中的主导因素,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激发者、创造者。他们直接影响着教学课程的设置、影响着教学效果的评价、影响着学生身心的转变、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创新。

这就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是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心理积极健康、思维敏捷灵活、富有创新意识的群体,才能胜任这一角色。

通过调查表明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师98%以上均具有本科学历,85%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这就保证了体育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可以担负起体育教学的各项任务,较好的把握体育课堂。其次,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不仅仅只是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要求他们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将人文关怀传递到每一位学生心中,公平公正对待每一名学生,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无限潜能,帮助他们更深刻的剖析自己、更深入的了解自己、最大程度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深化体育教育锻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本质目的。

但通过调查(表4)不难看出学生在教师的责任心和个人魅力的认同度上不是很高,究其原因,体育教师具体到个人而言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有的教师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会利用更多时间投入到训练比赛中,更高的提升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更好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有的教师则因为教学任务繁重、待遇较低、教学经验少、与学生沟通少等问题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

表4 学生对教师满意度调查情况统计

2.2.2.2 学生因素

学生是教学环境中的主体因素,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者、参与者、合作者、模仿者、传递者,是教师教学的最大受益者,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权威者。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事物有着活跃的思维,有着独特的见解,从表5的调查情况不难看出当下学生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有太多交流,不愿被束缚,同时又极易自卑、自负和焦虑。通过走访调查,很多学生除了完成体育课任务外,不愿意积极参加其他课外体育活动或是训练竞赛,没有兴趣或是激情,这种性格心理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教学过程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增强自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剖析自己,提升自己。

表5 学生人际关系调查情况统计

2.2.2.3 体育课程因素

体育课程作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正是通过不同体育课程的教授来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技能,身心得到充分的锻炼,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现高校的体育课程的开设大都在高校自身条件下,遵循以学生意愿选项为主,以实际情况调节为辅的方法,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种形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教学上的良性互动。

体育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高校自身的场地器材、师资力量、在校生情况和课程设置的时间段。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安徽省高校中场地硬件设施条件较好的学校往往开设的课程较为齐全,而一些高校则由于场地器材条件和师资条件的限制,一些课程则无法开设或是开课较少,其中不乏一些学生较为喜爱的课程或时下较为流行的课程。(见表6)

表6 高校体育课程开设调查情况统计

高校由于在校生情况不同,课程的设置存在极大的差异性,男生比例大的高校,同场对抗性和隔网对抗性的课程开设比重较大,女生比例大的高校,表现难美性的课程开设比重较大,有体育专业的高校课程开设较为全面,经常参加比赛的高校课程开设则更偏重于参加比赛的项目。

体育课程开设的时间段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有研究表明,人体最佳运动能力是在下午,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各高校体育课程时间段安排较为集中在上午三、四节和下午五、六、七、八节,既保证了学生的运动能力,也同其他专业文化课时间安排有较小的冲突,但对于一些师资力量较为缺乏的高校而言,则需要外聘体育教师或是由本校体育教师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甚至一名教师同时教授几门课程,从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2.2.3 环境环节影响因素分析

2.2.3.1 社会环境因素

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全民体育的今天,体育承担的社会角色早已由竞技比赛向提高全民素质转变,体育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也越发重要,体育课是每一年高校新生的必修课,许多体育课程也成为高年级学生喜爱的选修课。因此体育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并成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

社会环境还包括体育教师所在的院、系、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的领导与下属关系、体育教师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师与任课班级辅导员的关系等都是保证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2.2.3.2 制度环境因素

体育制度大到国家有关体育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及措施,小到高校及部门内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都是对师生进行约束、促进、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只有严格遵守才能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更是奖惩的理论依据。

目前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为纲领性文件,各级、各地、各院校的相关制度条例为重要补充,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都能严格遵守,认真履行,但很多高校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及条例不够细化和具体。

2.2.3.3 组织环境因素

高校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分管体育教学的体育部门作为组织群体阶梯里的一级,除了遵守管理外,也有自身的管理制度,具体表现在体育部门自身组织管理、体育课组织管理、课外体育管理。

首先,体育部门要有一个好的组织环境,所有体育教师在这个组织中心系一处,劲往一处,服从领导安排、尊重同事,共同治理于部门建设。其次,教师教学要规范、扎根课堂、搞好课堂、搞活课堂,让学生主动积极愿意上体育课,教师才有更大的教学动力。再次,课外体育组织管理也很重要,这是学生将体育锻炼转化为日常锻炼的一种表现形式,当课堂学习时间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时,这也成为一种较好的体育锻炼方式。通过调查得知,很多高校都自发成立了许多体育社团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既扩大了高校体育参与人群,也提升了学生的组织安排能力。

2.2.3.4 情感环境因素

情感环境是指课堂内外的合作、竞争、期望与奖惩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氛围[1]。情感环境包括了教师与领导、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分别形成的情感氛围,它包含了多种因素,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对抗的。在很多高校里这几种情感环境并存,由于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行为、见解,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不能很好的协调统一,从而形成不和谐的情感环境,教师应该通过自身能力和人格魅力建立与领导、同事、学生之间的积极情感环境,并通过一些课外活动、知识讲座加强情感交流。

2.3 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焦虑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得出安徽省体育教学环境整体水平较好,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解决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阻碍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焦虑因素,主要包括:

2.3.1 高校对于体育文化建设意识较为淡薄,校园体育氛围较为薄弱、体育人文关怀不够,简单地将体育课程与身体锻炼对等,忽视了体育的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就重视程度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整个高校文化建设中处于较低地位。

2.3.2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较为陈旧、功能较为单一、周边环境较差、布局不够合理,这些硬伤直接导致了体育课程的设置、限制了学生选课的意愿、影响了体育班级的划分、阻碍了训练比赛的安排,归根结底致使高校体育建设停滞不前。

2.3.3 高校体育教师个别存在年龄结构较大、技术技能较差、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过程守旧等问题,久而久之,在体育课上学生找不到兴趣点、没有乐趣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甚至会对体育课程产生轻视感和抵触情绪。

2.3.4 当下高校学生多为90后,他们普遍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骄傲、敏感、脆弱等复杂的性格和心理特点给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自我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因素,任何一方的强势都有可能带来消极的结果,只有几层关系相对平衡,积极换位思考,才能实现和谐统一。

2.3.5 有些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为了不影响文化课学习或是由于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不能科学的安排上课的时间段、或是教学相对集中、或是课程较为单一、或是授课班级男女比例不均等,过多的消耗了教师和学生的体能、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2.3.6 相对于一些发达的省份,安徽省高校体育积极效应没有发挥到极致,体育信息渠道较为闭塞、信息传达较为缓慢、社会体育面影响较小、大型赛事承办较少,教师的各项培训较为低端、训练比赛较为滞后、技术更新周期较长。

2.3.7 在国家体育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导下,有些高校自行制定的体育规章制度不够具体、细致,当出现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和训练比赛的突发情况时,没有相应的条理和规则作为指导。

2.3.8 高校每一级机构设定都是一个组织群体,有些体育部门建设不够全面,无法很好地贯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或是组织架构较为老化,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限制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阻碍了课堂体育的落实。

2.3.9 有些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众多教师的一员,事事不能以大局为重,不服从上级领导指挥安排,以自我为中心,和领导、同事、甚至学生都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沟通方式,或是三两抱团,成为团队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2.4 安徽省高校体育环境的应答方法

2.4.1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具体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体育健康知识讲座、参与各种体育项目竞赛、悬挂体育锻炼标语、观摩体育多媒体表演等措施让人人参与其中,制定适合本校的体育文化目标和措施,提高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视程度,通过体育教育的各种手段方法给学生传递健康积极的信息,传播校园正能量。

2.4.2 增加高校体育资金投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依据各高校实际情况,稳步提升体育场地利用率、美化体育锻炼周边环境、提高体育器材的使用寿命、严格新建体育场馆的质量,保障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安全性、舒适性,保证体育锻炼的密度和学生的负荷量。

2.4.3 多举办、多参与体育课教学比赛,相互竞争互相提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不应该固步自封,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应该通过诸如体育说课比赛、无生教学比赛、教案课件比赛、多媒体教学比赛等方式,学习别人教学的长处,改进自身教学的短处,不断使自己的教学能够跟上体育信息的更新、迎合学生性格心理的特点,创造自身教学的闪光点。

2.4.4 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针对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应多举办心理指导和体育知识讲座,传授体育锻炼和处理损伤的急救处方,帮组他们认识体育学习锻炼的好处、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4.5 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获取最佳体育锻炼效果。每一个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完善的系统,高校应该摒弃重文化课、轻体育课的陈旧观念,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文化课的学习,又要考虑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时间安排上,既要考虑学生的身体状态,又要不影响文化课的学习质量;在数量安排上,既要考虑师资力量,又要考虑教师的承受能力,使体育课程学习与文化课学习,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身心负荷相得益彰,获得各方面最大的效益回报。

2.4.6 加强体育交流合作,畅通各类体育信息。高校应积极主动加强与体育发达省市、院校的交流合作,建立体育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多走出去、多引进来,传播时下最新的各类体育信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2.4.7 建立健全体育规章制度,实施体育法律监督执行职能。高校应以国家相关体育法律法规为指导,细化、改进、完善自行制定的与体育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和素质,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从而保证高校各项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

2.4.8 加强体育部门建设,改革部门组织架构。体育部门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一个积极团结、和谐统一、富有创新、充满生机的体育部门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的价值,必须去除部门组织架构中的陈旧因素,不断注入新的组织力量、新鲜血液,促进高校优良体育教风学风的形成。

2.4.9 提高个人修养,共建和谐校园。无论是领导、群体还是个人,都应不断提高大局意识、经常换位思考、搞好人际关系,无论是领导与下属还是同事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建立积极的沟通桥梁,多交流合作,及时解决问题,要有大局意识,共同创造良好的体育情感环境。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卢竞荣.“长三角”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84.

[3] 李艳茹.“十一五”期间长江三角洲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825-828.

[4] 于奎龙,吴长稳.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5-118.

[5] 程云.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生态学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4):95-86.

[6] 马卫平.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J].体育学刊,2011,(1).

[7] 王书栋,孙奎焕.浅析营造和谐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J].辽宁体育科技,2010,(5):82-83.

[8] 刘忠举.优化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理性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

[9] 甄子会.影响我国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1).

[10] 徐鹏.试论如何创立高校体育教学环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11] 黄欢,萧淳,黄磊.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中的影响与优化[J].青春岁月,2012,(2).

[12] 杨锋,刘静.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

[13] 陈俊.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2):49-50.

[14] 李建芳,陈汉华.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5] 姚蕾.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49-651.

[16] 张景焕.教育科学方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17] 刘丽辉.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0,(13).

[18] 杨锋,刘静.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02-104.

[19] 金晓阳.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特点及其调控[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90-91.

[20] 黄勇呜.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2,(2).

猜你喜欢
因素环境体育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解石三大因素
环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