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浩,刘 平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如果只考虑人口因素的影响,老龄化社会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我国的人口整体年龄结构,而年龄结构的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一般通过劳动力供给水平下降和储蓄率提高来实现。根据有关结果,当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社会整体储蓄率会增加0.37%,受到我国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我国民众更加青睐于储蓄手段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这对于拉动内需是极其不利的,在经济增长模式中过分依赖出口是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老龄化的发展会是储蓄进一步提升,导致内需不足问题更加突出,使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和风险管理受到严重挑战。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中国经济在最近的30多年内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极大改善进而使得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因此我国的人均寿命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国家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大限制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老年人口比重快速升高,中国已经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来讲,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居世界之首。我国人口数量仍然居于世界首位,人口总量几乎达到了世界总人口的20%,而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我国老年人数量位居世界首位的决定性因素。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就已经降到人口更替指数水平之下,仅为2.01。在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生育观念转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我国人口增长率将在本世纪中叶下降到0.33%。据分析,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会在2050年达到3.31亿,超过1950年数量100倍还要多。我国老年人口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中所占比重多年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这一现状会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有所改善,到2050年该指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见表1)。
表1 中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和比重
按照国际惯例,通常将低龄老年人口的标准定为60-69岁,中龄老年人口被界定为70-79岁,80岁及以上称为高龄老年人口,其中,70-79岁为警示线。对于中国来说,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非常显著。在对人口高龄化进行衡量时,通常采用8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作为指标。根据联合国2010年发布的数据,80岁以上高龄人口占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根据发达国家的数据显示,2009年平均为20%,2050年将上升至29%,中国2009年为12%,预计到2050年将升至23%。在未来的40年里,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大约会翻一番。
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人口高龄化的发展进程,我国人口高龄化问题目前已经表现的十分明显。中国的高龄人口在1990年时为801万,到2000年底这一数据就已经达到1201万,达到了3.6%的年均增长率。根据2009年底的统计数据,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已突破20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29%,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5%。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35亿人,比世纪初增加2.81倍,高龄老人也会突破1亿人,达到本世纪初的8倍之多①丁军强:《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分析对策》,《理论月刊》,2002年第10期。。
在我国,不同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村与城市,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差异上。
首先,在东西部人口老龄化程度上,东部沿海地区要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明显的梯级变化特点,即从东向西渐次变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要远高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参见表2)。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山东、浙江、辽宁、江苏等10个省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在全国平均线之上,而这些省市绝大多数属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20个,主要分布在内陆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其中最低的为宁夏,仅为4.47%。
其次,从城乡差异来看,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迁移越来越多,由此致使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更为严重。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比例达到8.1%,超过了乡镇的6.0%和城市的6.7%。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农村人口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为8.1%,高于乡镇6.0%和城市6.7%的水平。根据一项针对我国老年人的人口调查数据,本世纪初,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总数为14657万人。其中,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26.3%,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为73.7%;非农业老年人口比重为27.5%,农业老年人口比重为72.5%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12/17/content_9392818_2.htm。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口超过老年总人口的2/3,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现象十分明显。由于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使更多的年轻人从农村进入城市,使得农村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严重。
表2 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不同比率的省市分布表(2000年)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总体发展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我过的老年人口增加是爆发式出现的,而这一速度在21世纪初期还会进一步提高。在老龄人口迅速增加的过程中,高龄人口、女性高龄人口也会随之出现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换言之其阶段性特征极为明显。如表3所显示,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期为2020-2030年之间的十年,其间老年人口的比重年平均增长率将远高于其他时期的3.5%,同时也将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人口高龄化趋势。
选取90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均无意识障碍、语言障碍以及所用降糖药物的相关禁忌证,对该研究均知情同意。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其中,参照组女21例,男24例;初中及以下学历21例,高中和中专学历18例,大专学历5例,本科学历 1例;年龄最小为 49岁,最大为 75岁,平均(59.31±4.15)岁。 实验组中,男性 22例,女性 23例;本科学历2例,大专学历4例,中专和高中学历16例,小学和初中学历23例;患者的年龄在47~76岁之间,平均(59.28±4.22)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其次,老龄化时代的提前到来和中国经济实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平衡性的另一个表现。很多发达国家都是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前就已经在社会经济发展上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因此,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因此具备了较强的经济能力来维持老年的社会保障,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与其相反的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很低的时期,老龄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表3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变动趋势
储蓄率的不断提升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会造成社会总需求量下降。而经济发展在总需求水平下降的情况下,会自发调节储蓄和投资比重使其达到新的平衡点,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收入水平下降的趋势。因此宏观经济的产出水平会随着储蓄增加而降低,换言之节俭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此储蓄水平并不能盲目地提高,储蓄过高会降低社会总体需求最终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作用。将储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是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
我国的高储蓄率是在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情况下实现的,这在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中也是十分少见的。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这四个方面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随着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武剑以改革开发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发展趋势为对象,分析了不同类型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研究结果表明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最明显的是资本积累。资本投入在改革开放之后对经济的贡献达到了53%,超过了其他要素的贡献度总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进程不断加快,资本投入的贡献也随之不断提高。预计在未来的10年间,资本贡献度的上升势头会继续保持,其贡献率水平将会超过60%,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主要因素。
表4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从表4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增长受资本积累的作用十分明显,资本积累在各个发展时期贡献率都达到50%以上并且保持了强烈的上涨势头。技术进步的贡献度在未来的时间内会逐步提升,但受制于我国总体科技水平落后的影响对经济贡献的水平不会有明显的提高,而体制改革贡献度也在逐渐降低。相关研究也给出了类似的结论,即资本积累会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决定性影响。因为资本积累对劳动力质量、科技水平和体制变化都有积极影响,而提高资本积累水平的重要措施就是提高储蓄率。根据我国研究结论,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低水平也达到25.8%,而最高水平时曾经接近90%。综上所述,资金匮乏是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影响主要超过其他限制性因素的组合,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仍然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生产效率低下,原材料和生产要素投入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基本生产要素的投入无疑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资本积累是保证资金总量必要条件,在这一背景下储蓄的重要性充分显现①武剑:《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而储蓄水平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化经济结构,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即大力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将提高其比重为主要指导原则。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部门,而这一转移过程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因为农业劳动力当前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不足以胜任第二和第三产业高技术含量的要求,必须通过巨额资金投入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主要推进方式,一是依靠我国自主研发新技术,二是从先进国家购买技术,而无论采取哪条途径,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储备作为保障。大量资金投入是推动科学研究,实现科技进步必要物质基础,而购买技术对资金的依赖性更加明显,不仅需要支付技术购买的资金,同时还有足够的资金用来消化吸收技术。如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便国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引进技术,也难以保证新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综上所述,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②樊刚:《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中国投资》,2000年第12期。。
在本研究中,把储蓄作为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所决定的变量。这也被Leff(1969,1971)证实了,它使用了来自74个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并发现了对于储蓄率有显著影响的人均国民收入、青少年抚养率和老年扶养率;Ram(1984)和Li等人(2007)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研究。事实上,Kaldor(1956),同样的,Samuelson和Modigliani(1966),都确定了不同的储蓄行为对增长速度的影响。DeGregorio(1992)和Jappelli和Pagano(1994)都持有类似的意见。他们都发现,高储蓄率引起高增长率。发达经济体的经验主义的研究也表明,工作年龄人口的比例较高,将有助于增加储蓄率。这一结论,与Samuelson和Modigliani(1966)关于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相一致。这些研究得出相似地结论:只有工作年龄的人有储蓄盈余,才能支持更高的投资比例。
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老年人一般应该提高储蓄率,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社会,储蓄是上了年纪的人的晚年风险防范手段。老一辈的高储蓄率将会导致更高的投资,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调查了人口和年龄结构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年龄结构的改变主要是取决于先期计划生育政策,这导致目前晚婚、晚育和寿命增加的趋势。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自然的代际循环,推动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本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重要的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其对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1)数据与方法
本节的实证分析利用中国1985-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这样能够避免与国家之间不同的统计方法的变量定义不一致的问题。由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NBS1986-2006年)收集的中国29个省的人口统计和经济变量,和新中国50年(国家统计局,NBS 1999年)的综合统计数据和材料所组成的数据库。
为方便进一步分析,定义“劳动年龄人口”为从15岁到65岁的年龄段。青年时代的抚养率是指劳动年龄人口除以个人是15岁以下的人口所得出的比例。老年扶养率是那些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间的比率。实际的人均GDP是通过1952年的物价水平来衡量的。最后,定义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为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①由于此时的流动人口没有可靠的测量,只用了户籍人口,而这可能导致系统性偏差。。
初始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省都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速度。在1985年至2005年间,实际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8.6%。老年人口的扶养率、青年人口的抚养率,以及工作年龄人口比例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分别为9.79%(0.024),37.21%(0.98),和68.26%(0.04)。根据最近的增长理论,我们从稳定状态的增长回归模型中明确提出回归方程,使用地方的数据(Barro和Salai Martin 2003;Mankiw,Romer和Weil 1992;;Shioji 2001)。从而推测,人口变量通过影响储蓄、投资(资本形成)和劳动力供应渠道,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在开放型经济中的储蓄方程可以指定如下:
储蓄 = α1Di+Yi,tα2+ui+ εi,t
其中Di,t代表的人口变量,Yi,t代表其他决定储蓄的变量,α代表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的系数。
表5 实证结果
这里使用的面板数据,从1985到2010年的样本期间,分为四五年的时间间隔。人口变量,人力资本的代理,投资比例,以及制度变量都在5年的平均水平。根据Bond,Hoeffler,和Temple(2001)还有Shioji(2001)的方法,这里使用广义时间方法(GMM)估计回归方程②参见 Arellano and Bond(1991),Blundell和 Bond(1998),而 Caselli,Esquivel,与 Lefort(1996)对 GMM 方法有更多细节。。GMM估计量能够解决面板数据中滞后的人均GDP的内生性问题③正如上面提到的,Choudhry和Elhorst(2010)和Li等人,我们定义: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详细参见Li、Li和Chan(2010)。?GMM的结果也支持了我们的假设。。除了 Barro、Lee(1994)和 Bloom等人强调的经济总量的增长率(2002年),这里还注重了人均GDP的增长速度。
(2)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部分可以看出老龄人口的扶养率是否对储蓄有着积极的作用,然后,再分析在同一背景下的经济增长。在表5显示了储蓄的回归结果。结果发现,老年抚养率对储蓄率有着积极的作用,人口增长率对储蓄率有着负面的影响,而劳动年龄人口比率对储蓄率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并且老龄人抚养比率系数结果是正数。这明显不同于Ando,Albert和Modigliani(1963)的调查报告,他们的报告建议老年人应该节省而不是消费。
(3)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将在未来几年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潜在劳动力数量的减少,预计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续的经济发展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于政府来说,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担负起照顾该国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的社会责任。这并不是简单地包括退休和养老金,同时还包括住房,医疗,社会福利,和整个国家的稳定。
传统观点认为:老年人并不热衷于储蓄。而结果发现,中国的老年人的储蓄行为有着积极和有重要意义的作用。这反映了老年人意识到他们要考虑自己晚年的需求。这里还有其他几个重要的原因。首先,在中国,男性的退休年龄是60岁,女性的退休年龄是55岁。而在西方社会中,60岁以上的男性和55岁以上的女性仍然会被认为是劳动年龄人口的一部分。其次,与许多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在中国,一些退休工人的收入不会在退休之后迅速下降,因为他们将通过补偿金或救济金而获得全薪或续接近于全薪。政府应该采取长期政策规划以应对在照顾老年人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预测的事件,并且要尽量使长期储蓄模式均匀地分布。
在社会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情况下,储蓄是平息风险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由于这些原因,有必要缓和和鼓励工人在最有生产力的生命周期里进行储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实证结果显示,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对储蓄率有负面影响。政府应在工人劳动能力的最高点或接近工资收入峰值的早期阶段,规划社会保障体系和鼓励他们储蓄。
加拿大政府有一个非常强大和精心设计的社会保障系统。它鼓励人们在他们更年轻、更有能力时储蓄,鼓励人们将储蓄行为从老年人群模式向年轻人模式转变。通过我们的研究,并通过其他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储蓄积极地影响投资,反过来,又创造了一个储蓄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年代性转变。
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RSP)(根据中国的税收环境做出了适当的修改)可以在以下框架内产生作用:他们的主要收入年期间或之前,工作者将他们预先确定的一定量的收入存入政府调节储蓄账户。作为回报,所有这些投资将可以减税,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纳税人所需要缴纳的税款。在参与者达到退休年龄、收入水平比较低(或更低)的时候,他们可以撤销其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RSP)。这将减少他们对于退休后收入的担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为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提供社会保障的负担。还包括并且允许从个人的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RSP)撤出存款用于购买房子、主要的医疗费用、或其他经政府批准的规定项目,而无需承担纳税负担。
此外,为了保持机会窗口更长久地开放,并充分利用人口红利,中国政府应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调整现行的人口政策,通过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努力建立人口结构的变化、储蓄、投资行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本文使用中国1985-2010年之间的29个省的面板数据,论述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对居民储蓄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老年人口的扶养率对储蓄和经济增长率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人口增长率对储蓄率有负面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对储蓄率有消极地影响。
中国处于两个人口红利窗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因此,它的经济增长受几个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对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改变和储蓄率,特别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的高储蓄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基于本文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在现在这个时期,居民储蓄的上升是由于以下两个因素:首先,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改革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增长前景为储蓄提供了基础,第二,一胎化政策导致了较高的就业人口比率并改变了传统的家庭中为老年储蓄的做法。本研究为人口老龄化是如何影响储蓄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为该领域新的政策制定做出了相对可靠的建议。